任(1916 . 4 . 15-2009 . 7 . 11),山東平原人。著名哲學家、佛教徒、歷史學家,國家圖書館館長、名譽館長。師從唐用彤和何琳。從1942到1964,他講授中國哲學史、宋明理學、中國哲學問題、齋藤優子哲學、華嚴宗研究、隋唐佛教和邏輯學,並在北京師範大學講授中國哲學史。1964年,他負責建立了第壹個國家宗教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並擔任所長。致力於用唯物史觀研究中國佛教史和中國哲學史。專著有《漢唐佛教思想集》、《中國哲學史》、《任學術著作選》、《任學術文化論文集》、《老子全譯本》、《老子詮釋》等。主編包括《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中國佛教史》《宗教辭典》《中國哲學發展史》等。此外,他還主持編輯出版了《中華大藏經》(中文部分)和《中華大典》。
中文名字:任。
別名:又是單詞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山東省平原縣
出生日期:1965438+2006年4月15(陳冰年)
死亡日期:2009年7月11。
職業:學者、哲學家、歷史學家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
信仰:國學
主要成就:國家圖書館館長。
代表作:中國哲學史。
職務:國家圖書館前館長、名譽館長。
輪廓
任,字伯生,山東德州平原人。1934,畢業於山東平原壹中並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於1938。1939年考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北京大學文學院第壹批研究生,師從湯用彤教授和賀麟教授,研究中國哲學史和佛教史。1941碩士畢業。
1942-1964在北京大學哲學系任教,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他在北京大學講授中國哲學史、宋明理學、中國哲學問題、齋藤優子哲學、華嚴宗研究、佛教著作選讀、隋唐佛教和邏輯學,並在北京師範大學講授中國哲學史。
1955-1966任《北京大學學報》人文版編輯。
自1956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為新中國培養了第壹批副博士研究生。
1964年負責建立中國第壹個宗教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並擔任所長。從1978招收宗教學碩士、博士研究生,到1985與北京大學合作培養宗教學本科生,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宗教研究人才。他致力於用唯物史觀研究中國佛教史和中國哲學史,並多次出國講學和學術訪問。
從1987到65438+2005年10月,任任國家圖書館館長、學術界代表、王羲之藝術研究院學術顧問。以1999當選為第四、五、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和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1991年6月,任先生應邀參加了在山東省廣饒縣舉行的“孫子學術研討會”,與150多名與會專家壹起揭開了關於孫子故鄉的千古之謎,並確定山東省廣饒縣是偉大的戰略家、思想家、《孫子兵法》的作者和士兵孫武(孫子)。會上,任先生當選為中國孫子與齊文化研究會會長,並受聘為廣饒孫子研究中心特別顧問。
任於2009年7月6日4時30分在北京醫院逝世,享年93歲。
任虞姬先生生活簡樸,愛好不多。除了他對藏書的熱情外,他只是壹匹馱著他放不下的黃金的雙面馬。很受世人稱贊。
學術命題
虞姬先生以總結中國古代精神遺產為畢生追求和使命,致力於用唯物史觀研究中國佛教史和中國哲學史。在中國古代的百家思想中,他最初信奉儒家思想。解放後,他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他最擅長用馬克思主義總結中國古代哲學。由他主編的《中國哲學史》(四卷本)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壹直是大學哲學系的基本教材。在過去的40年裏,培養了壹代又壹代的哲學家。20世紀70年代末,他主編了《中國哲學史》(共七卷,共四卷)。他在《壽命最短的黃老學派和影響長久的黃老思想》壹文中指出:“司馬遷《史記》合老子、韓非為壹家,寫了《老子韓非傳》。古人曾指責司馬遷分類不當,認為《老子》不應與《韓非》放在壹起。事實上,兩家有相似之處,史料記載的安排不會錯算,也是可以理解的。”
20世紀50年代,他把佛教哲學研究作為中國哲學研究的壹個組成部分。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他發表了幾篇關於佛教哲學研究的文章,受到毛澤東的高度評價。這些論文後來作為《漢唐佛教思想集錦》出版,成為新中國用馬克思主義研究宗教問題的奠基之作。1964年,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命令他建立世界宗教研究所。幾十年來,世界宗教研究所培養了壹批又壹批宗教研究人才。《漢唐佛教思想集》後,主編《中國佛教史》(八卷本,三卷本已出版)、《中國道教史》、《宗教大辭典》、《佛教大辭典》。
任先生的第三個學術貢獻是“儒學為教而言”,它從根本上改變了對中國傳統文化性質的看法,是認識中國傳統文化本來面目的基礎性理論成果。多年來,“儒學為教而言”逐漸被學界所理解和認同。
任先生的第四個學術貢獻是領導了壹次大規模的傳統文化資料整理工作。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任虞姬先生領導了中國大藏經的整理和編纂工作。全書共106卷,102萬字。中國大藏經(第二部分)也已推出,預計有2億至3億字。同時,任先生還主持編纂了《中華大典》,估計有7億字。
任先生的第五個學術貢獻是始終堅持以科學無神論為基礎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堅持馬克思主義宗教研究立場,以無神論批判各種有神論,抵制各種打著科學和民族文化旗號的外國迷信。在他的領導下,他創辦了《科學與無神論》,這是建國以來唯壹壹份以宣傳無神論為宗旨的雜誌。
專著有《漢唐佛教思想集》、《中國哲學史》、《任學術著作選》、《任學術文化論文集》、《老子全譯本》、《老子詮釋》等。主編包括《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4卷)、《中國佛教史》(8卷,附第1和2卷)、《宗教辭典》、《中國哲學發展史》(7卷,附第1和2卷)等。此外,他還主持編輯出版了《中華大藏經》(中文部分);主要論文收錄於《漢唐佛教思想集》和《中國哲學史》。
出版作品
專題論文
老子現代譯本(古籍出版社,8月1956)
《論魏晉玄學中的社會政治思想》(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
範鎮神滅說的現代解讀1957。
墨子1961(專論)
《漢唐佛教思想集》(人民出版社,1973)
《老子新譯本》(上海古籍出版社,3月1978;修訂於1985)
《中國哲學史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中國佛教論文集1984(合著)
中國哲學發展史1985(專著)
《任選集》(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11月)。
佛教史1991(專著)
《老子》全譯本(巴蜀書店,1992)
漢唐佛教思想集錦1994(專著)
任學術文化論文集(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
佛教與東方文化1997(專著)
《墨子與墨家》(商務印書館,1998,65438+二月)
天人之際1998(專論)
墨子與墨家1999(專論)
任作品選2000(專著)
竹簡照片集(任作品選)(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6月5日至10月38日)
任《禪宗集》(商務印書館,2005年8月)
郝壽學術隨筆《任卷》(中華書局2006年6月5-438頁+10月)
老杜(書目文獻出版社2006年2月版)
論文
韓非社會政治思想的幾個問題(文史哲第1955 04期)
從《內經》看中醫理論基礎(江西中醫1956 06)
魯迅與中國古代偉大思想家的關系(科學通報1956 10)
魏晉風度的本質及其影響(歷史教學1956 10)
論禪宗哲學(《哲學研究》第04期,1957)
《春秋天文學與老子的唯物主義思想》(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04期,1959)
論老子哲學的唯物主義本質——答關鋒、林(《哲學研究》第07期,1959)
論天臺宗的哲學思想(哲學研究1960 02)
莊子的起源——從唯物主義的莊周到唯心主義的“晚期莊子”(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612;哲學研究19612)
《哲學研究》1962 02
老子的樸素辯證思想(《教學與研究》第02期第1962期)
墨子生卒年考略(《文史哲》第02期第1962期)
論“物不動”——壹篇玄學佛學論文(學術月刊1962 02)
奴隸社會的保守派封建社會的“聖人”孔子(《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04期,1962)。
莊子探索之四——“後莊子”的理想主義哲學體系(下篇)(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05期,1962)
孔子保守的“仁”思想的進步意義(學術月刊1962 07)
王弼“無為而治”的唯心主義本體論(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03期,1963)
關於非真空理論(及其目前的翻譯)(學術月刊1963 03)
如果老子是唯物主義者(哲學研究1963 06)
李贄《唯物主義與軍事辯證法》(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06期,1963)
孔子所說的“仁”是人類的博愛嗎(學術月刊1963 08)
研究哲學史首先要尊重歷史(《哲學研究》1963 04)
儒學再評價(社會科學前沿1982 02)
宗教學與哲學研究(青海社會科學1982 05)
中國文化特色(承德民族師範學院學報1985 01)
道家與道教(國土資源高等職業教育研究1987 03)
禪宗與中國文化(社科前沿1988 02)
唐代三教中的佛教(五臺山研究1990 03)
中華民族的生命力:民族與文化的融合(學術研究1991 01)
從中華民族文化看中國哲學的未來(哲學研究199110)。
把周易研究方法提上日程(哲學研究1992 01)
中國哲學的過去與未來(中國哲學史1993 03)
寬容與佛教禪宗(佛教研究1994 01)
李贄思想進展(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05期,1994)
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齊魯雜誌1994 06)
馮友蘭先生對中國哲學的繼承和發展(齊魯學刊1996 02)
舊學的起源(尋根1996 02)
中國哲學史上的壹座裏程碑──老子的“無”(中國哲學史1997 01)
天臺宗與中國佛教(世界宗教研究1998 02)
齊文化的產生及研究齊文化的意義(濟南教育學院學報1999 01)
郭店楚簡與楚文化(中國哲學史,01,2000)
中國傳統文化的光明前景(《中國文化研究》2000年第04期)
李贄的悲劇結局(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朱吳歌學說的歷史意義(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 01)
21世紀的中國哲學(中國哲學史2001 01)
宗教理論研究不能脫離現實和現狀(《中國宗教》,2001,02)。
《論孝道》(人民日報2006年7月24日5438+0)
五臺山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在五臺山佛教文化國際學術會議上的發言(《五臺山研究》2002年第03期)
李贄改革悲劇的啟示(《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談忠孝——儒家思想的回顧與展望(紀念孔子誕辰2555周年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第1卷,2004年)
無神論教育與科教興國——2003年10月28日在中國無神論學會2003年年會上的講話(《科學與無神論》2004年第01期)。
中國封建社會忠孝規範的歷史貢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報》2004年10月29日第65438期)
忠孝傳統應該得到新的評價(北京日報,2004年2月23日)
現代文明與宗教的對話(宗教在中國,12,2004)
使用簡體字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光明日報,2006年5月17日)
《論儒學與儒家思想》(北京日報,2007年3月02日)
再談儒家思想(《中國文化報》2007年4月26日)
讀完墨子的《非攻》
總編輯
《中國哲學史》(四卷本,人民出版社,7月第壹版,1963)。
《中國哲學發展史》(七卷本,四卷本已出版,人民出版社,1983-1998)。
佛經精選1985(精選)
中國佛教史(八卷三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4月)。
中國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更新版2001)
《道藏提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7月,1991)
中國科技名著典藏1993(主編)
中國哲學史概覽1994(主編)
中國文化史知識系列1996(主編)
北京圖書館同仁選集第三輯1997(主編)
禪宗與中國文化1997(主編)
宗教詞典(上海詞典出版社,1998年8月)
儒學論辯2000(主編)
中國圖書館2001(編輯)
宗教詞典系列2001(主編)
齊魯徐人傑系列2001(總編輯)
中國版文化叢書2002(主編)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碑帖精粹2002(主編)
20世紀中國宗教研究2002年(主編)
佛教辭典(江蘇古籍出版社,65438+2002年2月)
中國大藏經2004(編輯)
《墨子大全》2005(主編)
新宗教史叢書2006(主編)
國際漢學(叢書1-16)1998-2007(主編)
國家圖書館收藏敦煌遺書2008(主編)
中國文化經典2008(主編)
中國大典:哲學經典2008(主編)
序言和後記
《中國少數民族哲學思想集》(哲學研究1983 06)序言
《印度佛教史》中譯本前言(晉陽學刊1984 05)
《五臺山古詩選註》前言(五臺山研究1987 01)
中國佛性理論前言(哲學研究1988 06)
禪宗的形成及其早期思想研究前言(哲學研究1989 11)
《印符蘇靜書釋序》(中國道教1992 03)
蘇軾禪詩研究序(佛教研究1995 01)
中國儒學史(中國哲學史1997 04)序言
《惠能評論》序言(中國哲學史1999 03)
《湯用彤全集》前言之二(中國哲學史,2001,02)
《十六王傳》序(文史月刊2003年第01期)
儒學在中國的綜合分析——《儒學在中國》序言(中國社會科學院學報2005年6月5-438+2月6-5438+0)
非正式文章
熊十力先生生平與學術(1988)
蔡元培校長軼事(《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998期第02期)
抗戰時期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劄記(北京日報,2006年4月3日)
社會評估
孫家正
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
任虞姬是國家圖書館任職時間最長的館長。原文化部部長孫曾評價說:“任先生是圖書館界的壹面旗幟。作為德高望重的資深學者,這面旗幟與國家圖書館的地位是相稱的,在這面旗幟下吸引和聚集了社會上許多專家學者、知識分子和關心圖書館事業的人士,大大提高了國家圖書館崇高的學術地位和文化形象。”
杜繼文
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
在學術上,任的中國哲學史研究具有開拓性意義。杜繼文說:“他特別能夠以平等的態度進行討論,而且他對學生特別隨意。他從不利用自己的身份強迫別人接受他的觀點。”任90大壽時,同學們都想為他慶生,但他沒有同意,只是很低調地舉辦了壹個學術研討會。“任先生始終把自己當成最平凡、最普通的人。他沒有什麽特別的特點,但這是他最特別的地方。”
陳力
國家圖書館副館長
作為中國國家圖書館的名譽館長,任在國內享有很高的聲譽。陳力透露,過去每次參加全國地圖的會議,任老說得最多的就是希望大家多讀書。他還幽默地說,郭圖博士論文館裏有壹句話,楚辭裏有‘路漫漫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任老笑著說,這句話應該換掉,不要讓讀者覺得在郭圖到處跑找資料很有必要,郭圖也應該為讀者提供更方便的服務。”陳力認為,任老生活低調,沒有謀求虛名。“他生前交代了幾件事,但他在生日和去世後沒有舉行隆重的告別儀式。”沈李(任的學生,上海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認為,他不僅在學校學習和研究,而且自己也在學習和研究。他還是《中國哲學》的“名義主編”。沈李說,每壹位全面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學者都辭去了國家圖書館的舊職務。“尤其是對於古籍文獻的整理,任老有自己的原則。從選題、寫提綱到審稿,都必須壹條壹條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