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300多年前,民族英雄鄭成功以廈門為根據地,驅逐荷蘭人,收復臺灣省。鄭成功的士兵基本上來自福建和廣東各地。中秋節前後,戰士們思念親人。為了撫慰戰士們的離鄉思鄉之情,激發戰士們以國家為重、以家為重、克敵制勝的戰鬥精神,鄭成功將軍徐宏經過壹番策劃,巧妙地設置了“中秋大餅”,通過“擲骰子”活動,讓戰士們賞月、玩餅、喝茶、聊天。
中秋節有63塊蛋糕,這意味著79613這個數字,因為3和9在我國人民中是吉祥的數字。餅仿科舉制度,1狀元,直徑20厘米,像壹輪明月,餅上刻有“嫦娥奔月”、“桂樹玉兔”等圖案。對面大廳2個(第二位),直徑約13cm;此外還有“三朵紅花”4朵,“四錦”(進士)8朵,“二舉”65,438+06,“壹秀”(秀才)32朵。餅的直徑依次減小,最小的約為1.7cm。他們分別代表文或武狀元、狀元、狀元、探花、進士、舉人和秀才。因為狀元寓教於樂,生動有趣,鄭成功特批,8月13日至18日,部隊單雙日分批輪流看月餅。
每當中秋佳節,明月高掛,海風習習,海浪陣陣,勇士們都會在中秋前後爭奪冠軍。後來這種遊戲從部隊傳入民間,成為廈門特有的民俗,流傳至今。
雖然中秋節是在農歷八月十五,但八月五日之後,廈門街頭巷尾的擲骰子聲日復壹日變得嘈雜。8月15日左右,誰也不需要發動、組織、宣傳,也不關心自己是不是拜神、信佛。家家戶戶都在爭蛋糕。可以說,在廈門搖頭晃腦是中秋節家人團聚、朋友聚會的休閑娛樂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