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度漢字十大熱詞及相關方面
年度熱詞不僅展現了中國語言生活的現狀,也成為當代文化的壹道新景觀,構成了非常深刻的公眾記憶。其背後的社會關切、世情民情,以及所反映的社會訴求和心理,更值得我們思考和回味。《語文盤點2013》中“方”和“正能量”背後的期待,經過網友推薦和專家評選,“方”和“正能量”分別領跑今年國內詞語。“房”字在每年的熱詞提名中都備受關註,2013持續火爆。從“方傑”、“房叔”的出現,到“房奴”的存在,再到最近“井族”的出現,“房”已經成為整個社會不可回避的問題。“房間”也是我心中的年度詞匯。劉虹已經在北京呆了20年了。今年,他成功申請了北京首個自住型商品房項目“禦景灣”的登記,現在只需通過資格審核後就可以辦理購房手續了。國家今年將重點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設。截至6月底,今年全國已開工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666萬套。政府經濟適用房和經濟適用房的建設,以及77元的房租,為低收入群體點燃了希望的蠟燭。十八屆三中全會後,國家對房子的調控政策是前所未有的。北京語言大學教授李玉明認為,詩人杜甫有壹句詩“千萬豪宅,天下窮人皆大歡喜”。時至今日,“有房住”依然是中國人最現實的生活願景,也是永遠的胸口痛。“每次樓市崩盤的預測,都會在網上引起莫名的興奮和苦笑。”李玉明說,選“房”字是老百姓對出臺利好政策的期待。“正能量”當選國內年度詞匯,用成都律師陳雪巖的話說就是“恰如其分,合情合理”。“我覺得這三個字體現了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呼喚,對積極向上的追求,而正能量的傳播需要社會每個人的努力。”“每年都有大量的‘正能量’事件湧現,帶給我們溫暖,”陳雪巖說。“今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前段時間的‘不騙人的大叔’。”陳雪巖的“叔叔不正確”是讓來自沈陽的60歲的叔叔王福順說,我有醫療保險。讓上海銀行員工陳麗感動的“正能量”是,他在6月5438+2月1日的上海國際馬拉松賽上,遇到了在汶川地震中失去雙腿的四川舞蹈老師廖智,並用她的假肢完成了壹次5公裏的健身跑。北京大學教師張旭認為,十八大以來,國家反腐倡廉,回歸“節儉”,營造社會新氣象,迎來健康風尚,這也是巨大的“正能量”。商務印書館總經理余分析,今年“正能量”成為國內年度詞匯,說明“正能量”已經不是簡單的三個字,而是上升為壹種象征性的符號,表達了民眾對價值回歸和道德重建的渴望。2013,新中國歷史上絕跡多年的“土豪”完成了強勢回歸。“土豪”被網民用來指代網絡遊戲中舍得花錢的玩家,發展成為“現實社會中富而不貴的群體”的具體指稱。人們不再“打土豪分田地”,而是紛紛要求“土豪,我們做朋友吧”。很多人嘲諷中國人對“土豪”這個詞的心態是“既憤世嫉俗又羨慕嫉妒恨”。人們諷刺拜金主義和奢靡之風,用自嘲的方式表達對社會貧富分化的無奈。戲謔的背後是層出不窮的“土豪”現象:如北京市朝陽區某村委會副主任國慶期間為兒子舉辦為期三天的婚宴,豪車開道,明星獻唱,共花費654.38+0.6萬余元;江蘇南通壹男子用500萬現金做了壹個羊肉卷作為嫁妝迎娶新娘。現場讓網友們“目瞪口呆”...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李明傑這樣解讀“土豪”現象:“壹個詞或概念的興起,總是有特定的社會背景。‘土豪’的流行與近年來中國人‘暴發戶’瘋狂購買奢侈品有很大關系,有錢卻不懂禮貌。”社會學家說,“土豪”的出現是中國社會分層的隱喻。它已經從政治意義上的貶義詞變成社會學意義上的社會分層和貧富差距的直白寫照,還涉及文化意義上的精神品位和價值取向。男人有“土豪”,女人有“男人”。2013出現的另壹組——“女漢子”引起了人們的關註。“女漢子”是指具有“純爺們性格”的女人。她們壹改傳統女性的溫柔柔弱,而是獨立自強,敢於擔當,“有女人的外表,有男人的內在。”“我不覺得做‘女漢子’有什麽不好。在我的字典裏,這是壹種恭維。”在京白領陳潔自稱“女漢子”。她認為“女漢子”開朗、直爽、樂觀、堅強,內心強大。國家壹級心理咨詢師沈夢表示,快節奏的社會,競爭激烈,壓力大,女性在男女競爭中大多處於劣勢。為了更好地在競爭中生存,女性不得不把自己培養成壹個獨立、自主、堅韌的“女漢子”形象。不容忽視的是,在就業等方面對女性的性別歧視依然存在。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消除壹切就業歧視給女性帶來曙光。有專家指出,“女漢子”的語言現象背後,潛伏著壓力過大的都市女性的辛酸與戲謔。教育部語言文字與信息管理司規劃協調處處長易軍認為,通過研究年度熱詞,可以分析國民心態和社會的新變化。對於現在流行的網絡熱詞,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薛表示,網絡熱詞是壹種民意的表達,是自我意識的自然表達,是對社會現象的壹種追問。目前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對真相的追求、對民生熱點的關註和對不良現象的批判。各種各樣的網絡熱詞成為世界的重要觀察點。回顧前幾年的年度熱詞,“周老虎”“躲貓貓”體現了對真相的渴望;《蟻族》、《蝸居》反映民生熱點;“北XX”“我爸是李剛”的傳播,表達了對不良現象的批判。回想2013的熱詞,“中國夢”以其清新的理念和親切的風格風靡全中國;餐桌上的“光盤”行動,吹起了壹股“舌尖上的節約”之風;網絡催生的“微XX”、“大V”、“奇葩”,展現的是多元價值觀的博弈;“倒逼”和“逆襲”顯示了改革的緊迫性和現實情緒;我們關註壹群“土豪”“女漢子”;還主動“喜歡”那些溫暖人心的“正能量”。北京語言大學教授楊二紅認為,“年度詞匯”可以說記錄了所有的社會現象、世界和人民的感受,這些詞匯是人們語言風格和社會生活的真實記錄。資深媒體人袁躍星這樣總結:從年度熱詞中,我們可以窺見時代生活的鏡像,把握時代的脈搏,感受社會的神經。這些熱詞記錄了我們的沈思和時代的生活。人們通過間接詼諧、調侃的話語表達自己適度的無奈和憤怒,用幽默的比喻表達對社會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