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復壹日,每當西山日落華燈初上,如川流不息的車流,街上行人匆匆的腳步,都是朝著壹個方向——家。
沒有家的人永遠不會有歸屬感,就像永遠的浮雲。然而,家不僅僅是壹個方方正正的房間,更是壹種美麗而奢華的布置。家庭最重要的元素是我們的感情,我們用心經營。因為這種關心的感覺,我們感到溫暖和放松。因為愛,我在乎,因為愛,我想妳。
我的家和千千成千上萬的家庭壹樣普通。60多平米的樓房,沒有宏大典雅的裝修,沒有奢華的裝飾,有的是壹個小空間負荷下的夫妻感情和母子之愛。這些泛濫的感情對我來說已經足夠了。
家,我們的家。我們都渴望的溫暖的家。
家是我歸來時愛人遞上的壹雙拖鞋;家是孩子撲進他們懷裏的笑臉;家是餐桌上熱氣騰騰的壹片米飯;家是床頭燈下甜蜜的雙人床...
家是深沈的愛語;家是嘮叨的;家是壹頁壹頁翻過的瑣碎日子;家是掛在屋檐下的壹串串紅辣椒。
家是停泊的港灣;家是休息站;家是睡覺時最實際的依靠;家是我老公的粗話——壹個不用憋屁的地方...
在我的字典裏,家有那麽多註解。
我愛我們平凡的小家,陶醉在它的溫馨和幸福中,知足而感恩。
但是,我從來沒有想過,有壹天我會有壹個家在我家之外。
壹切都是因為網上壹個不經意的點擊。從此,“茶中添香”成了我的新家,博客和收藏成了我的精神家園。就像壹個長得醜的小女孩突然看到壹件帶蕾絲的衣服,我不知所措,沒有那種美好的喜悅。我用充滿心香的書頁點綴它,用無限的溫柔愛它...
每天早上,我都會匆匆打開新家的門,看看有哪些新客人來了,有哪些新作品。讀朋友的話,回復大家的評論和問候,傳遞彼此的感情和友誼,內心充滿喜悅和安慰。
靜靜的夜裏壹個人坐在屏幕前,喝壹杯香,讀壹篇短文,和朋友聊天,和文學朋友朗誦詩歌,家的感覺足夠溫暖,常常會欣喜若狂,沈迷於這個遠離家的家而忽略了真正的家,這讓老公不開心,兒子不滿意。
這個家外之家是我的思想王國。在這裏,妳可以擺脫塵世的羈絆,讓思緒自由飛翔;也可以淡泊心境,忘了庭前花開花落,天上雲卷雲舒。總是試圖把壹件事、壹個場景、壹種心情傾註到筆下,雖然表達軟弱幼稚,但依然倔強而充滿熱情。
有壹個溫馨美好的家,是幸福溫馨的。擁有壹個心靈可以休息和暢遊的港灣,是幸運和愜意的。
“茶”讓我家外有家。我愛我的家,我也喜歡外面的家。
家
家是我們成長的根本,家是壹部讀不完的書,家是壹首充滿美好祝願的詩,家是壹首溫暖動人的歌,家是壹杯醇香濃郁的酒。家是如此平淡,又是如此令人神往。家是我們的避風港,帶給我們溫暖和快樂,陪伴我們成長。
我愛我的家人!不知不覺,我已經在家裏住了十三年了,我最敬愛的父母在那裏儲存了我多年的故事。
在整個房間裏,我最喜歡的是我的房間。房間裏有壹張桌子,壹張大床,壹個書架和壹臺電腦。我每天都趴在桌子上寫作業,睡在大床上,有時候工作久了累了就坐在電腦前放松心情,有空就在書櫃裏看書。房間裏的每壹個玩具都伴隨著我成長的喜、怒、哀、樂。
每個人都有家,動物也不例外。高大的樹木是鳥兒的家,潮濕的土壤是花朵的家,綠色的荷葉是青蛙的家,清澈的小溪是魚和蝌蚪的家,綠草是蟲子的家。
壹些大老板、企業家家庭富裕,有豪宅、有車、有錢、有勢、有影響力。人們總是羨慕他們。但他們並不快樂,因為這些人忙於事業,忘記了家。照顧家人,他們覺得會失去財產。當他們回到自己的豪宅時,面對的只是壹堵空墻。沒什麽,很孤獨,寂寞。他們永遠不會明白家的意義。當被問及他們的家是什麽時,他們總是回答:“家是壹個住的地方。”
家是什麽?
其實家就是壹個有著人和愛的房子。壹個沒有愛的家,無論多麽豪華,都令人感到荒涼;壹個充滿愛的家,無論多麽狹窄,都會讓人感到溫暖。家承載著家裏每個人的夢想,風雨同舟。每個人的家,都是信念做的屋頂,力量做的外墻,愛做的家具。
幸福來源於擁有壹個家,不管它有多破舊,但這是真正幸福存在的地方。
我愛我的家人。
家就像壹個說不完的話題,涓涓流淌在許多文人墨客的筆尖。
我記得在學校的時候寫過很多關於家的作文。家,寄托著我的相思和情感;家是我們每個人的出生地;家是壹片沃土,是我們成長的基礎。在家的日子裏,我把日日夜夜當做靈魂的歸宿,在家的日子裏,我的視覺時刻在更新。
家沒有教會我如何睿智,卻教會了我如何去愛。愛情是壹種維系家的精神上的東西。有了這個精神上的東西,才能感受到家帶來的溫暖。每次想起家,熱情低落帶來的悲傷就被悄悄沖淡,甚至可以回歸壹個全新的自己,這都歸功於家這個概念在腦海中回響的作用。每個家庭的構成都可能是上天的恩賜。在人們能夠用知識和智慧解釋其原因之前,我不得不承認世界上有壹個上帝。
家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都是壹個溫暖的詞。自從有了“家”這個詞,就有了相應的漂泊,但漂泊的終點是尋找自己靈魂的天堂——家。
飽受《離騷》之苦的屈原在流放的過程中,最想的就是那個家——杜英。所以不管受多大的苦,他都可以頭戴高冠,手持長劍,唱自己的《九歌》。壹旦杜瑩被俘虜,國家被毀滅,他知道世界上沒有家,他去了另壹個更遠的地方,那是他的家。
難怪有人說“萍水相逢,都是外地客”。想想有多少人經歷過這樣的時刻:“秦嶺何處是家,雪抱青馬回。”無論李白多麽優雅,他也會“又沈了回去,我忽然想到了家”;杜甫大公無私,深知“家書壹條,抵得上千斤黃金”;辛棄疾只想光榮地回到幸福的家。李後主有“只是壹江春水向東流”的惆悵,也只是南唐故土的壹個安心席的回憶...封建時代的文人,也許是因為未來,也許是因為戰亂,也許是因為其他原因,在山間,在夕陽古道下徘徊,但看到城市裏的燈火和江面上零星的漁光,或山野山脊上縷縷輕煙,怎能不記起那份美好?“何處是暮光村關,江浪上有悲霧”!
即使在和平寧靜的年代,對家的依戀仍然如此強烈。我的家庭很美好,幸福,安寧,健康,兄弟姐妹和睦。《北京人在紐約》講述了海外中國人對家的看法,即在四合院裏,壹家人幸福地團聚。《似水年華》中黃磊的家,是江南水鄉特有的韻味,也是齊爺爺在那裏讀書的味道。
到了這個年紀,我們對家的看法更不壹樣了:我們想擁有壹套屬於自己的房子,自己裝修,自己住;誰和我壹起走在雲端的遠方,待在太陽附近,能把耳朵藏起來,遠離世俗的喧囂,想要壹個幹凈自由的生活。叛逆的孩子是這麽想的,好孩子不是。他們想和父母住在壹起,把以前的家和未來的家放在壹起。
家不僅僅是房子,它是流浪者的避風港,是靈魂的驛站。簡而言之,這也是壹種真正屬於我、我的親人和我的家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