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城市基本上是獨生子女,他們中的許多人被父母嬌慣著,每天過著伸手要衣服、入不敷出的生活。表面上看,這些年輕人很獨立,但他們並不成熟,有些人甚至不能照顧自己。無論他們做什麽,多麽成功,他們仍然不是壹個獨立的個體。獨立不僅是經濟上的獨立,更是精神上的獨立。有些人在心理上拒絕成長,在心理上依賴父母。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是作為壹個能夠支撐起國家、社會和家庭的獨立的人而存在的。他們在擇偶時容易迷失方向,在外力的作用下感到迷茫,尤其是缺乏自己主見的人。旁觀者的閑言碎語,各種世俗觀念,父母親人的褒貶都可能受到很大影響,從而錯失良緣。壹個心理上沒有“斷奶”的人,不願意承擔家庭責任,是因為心理上沒有做好準備。
自我定位不準確
壹些大齡未婚青年由於定位不準確而設立了很高的擇偶標準,這在許多大齡未婚女青年中尤為明顯。有相當多的女性認為自己在外貌、氣質、性格、職業、教育、家庭背景和社會地位方面都高人壹等,甚至明顯優於他人。他們不願意和條件差的人結婚。在錯過了許多機會後,她們成為了大齡未婚女青年,但她們仍然堅持標準,不甘於平庸和世俗;千萬不要湊合,草率結婚。這些大齡未婚女青年特立獨行,她們寧願壹無所有也不願壹無所有。他們不想像壹些進入圍城的人壹樣,重蹈陌生同床異夢的婚姻沒有情感交流的覆轍。他們仍然認為自己很優秀,他們比年輕女孩更成熟,更有社會經驗。
正常情況下,男性以擇偶標準為目標尋找人生伴侶。他們不會基於自身條件對女性提出各方面的要求,所以即使配偶在外貌、職業、學歷等方面比自己低,他們也不會在意。由於他們對婚姻的實際要求和期望,壹個各方面都很優秀的女人不壹定是男人心目中的理想配偶。
堅持獨身
婚姻是神聖的,強調單身和唯壹。然而,現代社會存在壹些不良現象,如包養情人和包養情婦。馬克思曾指出:“婚姻不能服從已婚者的任性,相反,已婚者的任性應該服從婚姻的本性。”恩格斯還指出,“如果這種性質表明它每兩年就需要新的愛情,那麽他就應該承認,在目前的情況下,這種性質應該要麽受到抑制,要麽使他和其他人陷入無盡的困境。因此,壹些年輕人不想被婚姻束縛,不想承擔家庭責任,喜歡自由的生活。他們中的壹些人認為現代社會的生活成本很高,他們不想成為“房奴”或“孩奴”,所以他們堅持獨身主義,自願成為大齡未婚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