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點可以說:第壹,因為書是我們過去所知道的知識和經驗的記錄,我們讀書是為了接受這種人類遺產;第二,為讀書而讀書,讀完可以多讀書;第三,讀書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困難,應對環境,獲得思想素材的來源。壹踏進基督教青年會的大門,我就看到許多關於閱讀的標語。妳為什麽學習大概看完這些標語妳就已經知道了。現在我將更詳細地談談以上三點。
第壹,因為書籍代表了我們的祖先傳下來的知識遺產,我們接受了這份遺產,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可以繼續發揚光大,在這個基礎上建立更深更大的知識。人類之所以不同於其他動物,是因為人有了口語和書面語,可以把自己的知識傳遞給別人和後人,然後隨著印刷術的發明,印刷了很多書籍和報紙。人的腦子都很大。不像猴子,人會造語言,後來會造字,會在木頭上刻字。所以人最大的貢獻就是積累過去的知識和經驗,讓後人省下不少腦筋。非洲蠻族在山野遇到壹只鹿,於是畫了壹個人和壹只鹿作為信仰的象征,並告訴後面的人不要追。但是把知識和經驗留給子孫有什麽用呢?這是有用的,因為這對我們的前輩是壹個很好的教訓。目前學校的各種教材,如物理、化學、歷史等。,都是根據幾千年的高深知識編成的書,壹個科目壹年,兩年,三年都在教。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畢業,這十六年所接受的教育,代表了我們的祖先幾千年來所獲得的知識和經驗。所謂進化,就是節省人的勞動。蜜蜂雖然會築巢,會發明,但這是唯壹流傳下來的知識,它們並沒有繼續改革改進以應對環境,也沒有做任何額外的工作。至於人,如果達不到目標,就會重新努力進步,參考前人的知識和經驗。如果每個人都要從頭開始學習壹切,而不是用過去的知識,豈不是太麻煩了?因此,有了這些知識遺產,人們可以建立自己的家庭,縮短工作時間,騰出時間去做其他事情。
第二點稍微復雜壹點,就是為了讀書而讀書,為了過去的知識而讀書。是的,知識可以從書本中獲得,但讀書卻沒有那麽容易。不能不讀書,壹定要能多讀書。就像戴眼鏡壹樣,小的可以放大,模糊的可以看清楚,遠的可以拉近,所以看書要戴眼鏡。不讀書,學習進不去,讀書沒出路,學習進不去。曾子說:“經典是不夠的”,所以他什麽《本草綱目》、《內經》、小說都讀,這樣他才能讀懂經典。所謂“知後讀”,無非是擴大知識面。當我十二歲的時候,我能看懂各種各樣的小說。三十年後,回過頭來看,很多都沒看懂。說到《詩經》,我以前以為是寫男女之情,文皇後之類的。以前戴壹副黑框眼鏡看,現在換了壹副眼鏡,感覺完全不壹樣了。現在我知道了《詩經》和民歌有著密切的關系。近年來,民歌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北平有壹份周刊和壹系列歌謠,廣泛收集有關地方歌謠的資料。如果能研究壹下民謠、社會學、人類學的文章,就知道幼稚時代的環境和生活是很有趣的。比如《詩經》裏有壹段話是這樣說的,“白草為包,女子戀春,愛侶受誘。”以前完全說不通,現在才知道,當時的野蠻社會有壹個習俗,就是男人向女人求婚,想殺死野生動物送到女人家裏。如果他們不接受,他們就不會同意。《詩經》裏也有“窈窕淑女”壹節。從比較民族學的角度可以知道,當時社會上的人可以壹邊吃飯壹邊打鼓彈琴,完全不受禮教的約束。從語法的角度,我們可以看到《詩經》中的“於”字,如“於貴之子”、“黃鳥飛”、“鳳凰於飛”等。此外,《詩經》中有數百個“為”字,都是有意義而無意義的虛詞,但以前人們從未註意到這壹點。所以,書讀得越多,越有意義。妳讀的書越多,妳就越能讀。再說《墨子》這本書裏,幾乎各種知識都有,光學、力學、邏輯學、算術、幾何圓和平行線,還有經濟學裏的購買力和貨幣,幾乎什麽都有講,但是妳得懂光學才能懂墨子說的,妳得懂各種知識才能懂墨子。總之,讀書是為了讀書,多讀書可以讓妳讀得更多。最大的問題是怕讀書,怕書難讀。越是難讀的書,我們越要征服它們,把它們當作我們的奴隸或向導。我們應該戰勝閱讀的困難,這是我們的“閱讀樂趣”。如果我們有基本的科學知識,那麽我們可以在閱讀時收支平衡。我再說壹遍,讀書的目的就是讀書,越讀越能讀。
第三,讀書可以幫助解決困難,應對環境,供給思想素材,而知識是思想素材的來源。思想可以分為五步,思想的起源是個大問題。吃飯拉屎不用考慮,但是遇到岔路口、十字街這樣的環境就難了。往東或往西,做這個或做那個,困難得多。有各種各樣的疾病,例如發燒和頭痛。第二步是澄清問題和困難。第三步,如何解決。閱讀是給想法和暗示,但是想法很多,所以我們遇到了困難。想法的多少取決於學習的多少。兩個都采用不好。第四步,選擇壹個假設的方案。想想這個方法能不能解決,如果不能,那就換壹個,如果能。這就像開鎖壹樣。如果這把鑰匙打不開,就會被換掉。假設能打開,那麽問題就解決了。第五步,實驗。所有有組織的思想都要經過這五個步驟,不然也逃不出這五個階段。科學家必須通過這五個步驟來解決問題,偵探必須調查案件。第三步有很多想法或者暗示。沒有想法,就沒有辦法。如果沒有想法,就不知道怎麽做。這是因為妳沒有足夠的知識、學術能力和經驗。妳沒有想到,所以沒有解決問題的材料。讀書是對過去的知識和經驗的記錄,這個時候要用到知識和經驗。所謂養兵千日,用兵壹次。否則根本沒有知識,遇到困難就會迷茫。比如達爾文研究了幾十年的生物變化現象,卻想不出什麽原理來解決。後來偶然看到馬爾薩斯的《人口論》,說人口按幾何級數翻倍,糧食按數學級數增長。達爾文研究這個原理,突然接觸到機器,於是把它應用到生物學上,創立了自然選擇理論。比如壹條魚能產兩百萬個魚卵,那麽太平洋應該是滿滿的。然而,大魚需要吃小魚,大魚需要吃大魚,所以生物必須適應環境才能生存。但是根據經濟學原理,達爾文主義是很沒有條理的,我們研究解決這個困難。再比如,以前人們認為地球是世界的中心,但後來天文學家哥白尼聲稱太陽是世界的中心,繞著地球走。按照羅素的說法,哥白尼這樣解釋是因為希臘人已經說過這句話了。哥白尼認為這句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就采納了。如果希臘沒有這句話,恐怕60多年後也沒人敢說這句話了。
這就是讀書的好處。像這樣,壹開始遇到困難就解決的事情有很多,我個人也有很多。在我的書房裏,有壹本小說叫《喚醒世界的婚姻》,作者是Xi·周生。自然,它用的是假名。這是17和18。
世紀出品,打印出來藏在家裏六年。這部小說講的是婚姻,內容是這樣的:我有壹個很好的妻子,但是不知怎麽的她突然變壞了。作者沒提解決辦法,也沒想到會離婚。她只說自己上輩子有罪,因為上輩子,男人虐待女人,女人就重生了,壓迫者變成了被壓迫者。我好像看到過這種邪惡前世的故事,先是談戀愛,然後突然變心。後來在《聊齋》這本書裏看到類似這樣的筆記,也是講壹個女人壹開始是如何愛自己的丈夫,後來變成了壹個兇悍的妻子。我認為這部小說很可能是蒲或他的朋友寫的。去年看到壹本雜誌,上面也說是蒲做的,但是沒有證據。這壹年我在北平,我找到了證據。這可以解釋我剛才說的第二點,即讀書是為了讀書,也可以解釋第三點,即讀書可以提供思想的來源。如果壹開始沒有想法,遇到困難就會無所適從。所以讀書可以解決問題,甚至是軍事、政治、金融、思想問題。這就是讀書的用處。我有壹個朋友,曾經看過壹部外國燈的小說。國外的燈灌了油,但是因為燈芯短,沒有用。於是他想起了《伊索寓言》裏的壹個故事,說的是壹只老烏鴉想喝瓶子裏的水。因為瓶子太小,裝不上水,他拿了壹塊石頭放進瓶子裏,水就上來了。這位朋友懂化學。我怕燈加水點不著,就扔了銅錢進去,但是油碰到了燈的中心。這是對閱讀伊索寓言和小說的幫助。讀書好像要用兵,要養兵才能用。否則,就算有十萬、二十萬士兵也沒用,有時還會發生兵變。
至於“讀什麽書”,下次陳忠範老師演講,我今天也順帶說壹下。從五歲到四十歲,我已經學習了三十五年。我也思考過應該讀多少書。其中,有條理有系統的書不在兩三本,至於結構嚴謹的作品,2500年以來恐怕也就半打。比如老子的書今天說“道可道”,明天說“非常道”,沒有壹些體系。是雜貨鋪,石還是雜貨鋪?至於《詩經》和《易經》,只有壹點形式。說到內容,可以說沒有什麽能幫助我們提高道德,增強知識。中國的書讀起來不夠好玩,要開辟新生活,殖民。讀書應該是快樂而不痛苦的。如果妳能做到這壹點,書中就會有無限。希望妳不要害怕學習。壹開始要查字典,但是如果妳明年能努力,把書的內容分析清楚,繼續這樣下去,那麽壹兩年後妳壹定會開辟出壹個天堂,妳怕妳太急於學著去讀。我終於是大哥了。今天我就根據自己35年來的讀書經驗,給大家壹個臨別忠告。
胡適,中國作家和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