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壹,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後代編撰而成。* * *二十篇,寫於春秋戰國時期。它主要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邏輯思想、道德觀念和教育原則。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後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材料。全書20篇,492章,首創“記錄式”。南宋時,朱將其與《孟子》、《大學》、《中庸》合為四書。《論語》、《易經》、《老子》是中華民族的幾部經典原著。它們不僅是道德和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古代先賢經過修身養性、教化、天人合壹的智慧結晶。
孔子說學生從不直呼其名,在這裏只有他們壹個人稱贊閔輸,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懷疑。有人說這是“孔子說話的時候說的話”。從語境來看,這個解釋不可信。崔恕在《論語》中的反駁是正確的。我覺得這壹章可能是敏的學生背的,所以無意中不準確。至於《閔子卞氏》壹章,不僅閔子謙被稱為“子”,而且還被列在魯茲、尤然、子貢之前,令人費解。就年齡而言,魯茲最長;在為官方面,敏子是趕不上這三個人的。為什麽他能在這個記錄中排名第壹,得到“子”的稱號?合理的推斷是,這也是閔子騫的學生們在平日裏記憶從老師那裏聽到的東西的結果。《論語》有孔門弟子的筆墨,也有孔門弟子的筆墨,所以作品年代先後。這壹點在詞義的運用上也有恰當的體現。比如“主人”壹詞,在較早的時代壹般指第三者,相當於“他老人家”,直到戰國時期才被廣泛用作對第二人稱的尊稱代詞,相當於“妳老人家”。《論語》的壹般用法相當於“他老人家”。孔子的學生當面稱孔子為“子”,背後稱孔子為“夫子”,別人則是背後稱孔子為“夫子”。只有兩個例外在陽貨的第十七。閆妍對孔子說,“Xi哲言亦聞諸大師”;魯茲還對孔子說,“過去的事也是孔子知道的”,都城當面叫“孔子”,把“孔子”當作“妳老人家”,這是戰國初年時“孔子”壹詞含義的終結。崔恕在《朱思新錄》中認為《論語》中有幾章是“復雜的”,這當然是武斷的。但《論語》的寫作似乎是先有後有,相隔30年甚至更久。
《文選·評論人生》引自《付梓》也說:
“以前沒有仲尼,仲宮弟子奉行的是大師的話,叫做《論語》。”
從這兩段話中我們得到兩個概念:(1)論語,論語中的倫、於是指語言。《論語》意為“聽大師之言”、“編論”。(2)《論語》這個名字當時就有,後來就沒給了。
後來,關於《論語》命名的意義,出現了壹些不同的意見。例如,劉茜在《時世明典儀》中表達的《論語》觀表明,他認為《論語》的意義是“有條不紊地講述自己的話”。至此,大家不禁要問:除了孔子和他的弟子,其他人說的話不都是“連貫敘述”嗎?如果不是,給《論語》命名有什麽意義?這說明劉茜的解釋很牽強。(《史明》中的訓詁名稱以音訓為主,很多都很牽強。)還有人把“論”解讀為“議”,說《論語》是“議言之義”的書。何的《十壹經質疑》就是這樣的說法,這就更主觀了。
關於《論語》命名的由來,也有不同的說法。王充在《論說篇》中說:“初孔子孫孔安國教魯人助清,官至荊州刺史,遂說《論語》。《論語》這個名字好像是漢武帝時孔安國和福清才給它起的。這種說法不僅與劉欣、班固的說法不同,也不壹定與事實相符。《禮記·季芳》中有這樣壹段話:
“紫雲:君子敬親之美。《論語》說,‘三年不改父道,為孝。’
雖然季芳的工作日期還不確定,但可以斷言,它不會在漢武帝之後。所以《論衡》裏的這個說法不壹定靠譜。由此可以得出結論,《論語》的書名是由當時的編者命名的,其含義是語言的編纂。
“言者”——論語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