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煙雨浙潮,不去恨。
到了那裏不要閑著。廬山煙雨蒙蒙,浙江潮。
翻譯:
美麗而神秘的廬山煙雨,氣勢磅礴的錢塘江大潮,都很值得壹看。錯過廬山的煙雨,錯過錢塘江的潮汐,將是壹生的遺憾。
(我)最後去了廬山和浙江,看了煙雨和澎湃的潮水,但沒覺得有什麽特別。只覺得廬山煙雨是廬山煙雨,浙潮是浙潮。
這首詩是蘇軾臨終前寫給小兒子蘇軾的書法。蘇軾結束了漫長的流亡生涯,從壹個胸懷大誌,在政治上壹心報國的豪爽之人,變成了壹個從容面對和領悟人生禪機的老人。
聽說小兒子要被任命為中山府的判官,所以寫了這首詩。從字面上解釋這首詩很簡單,但簡單中不簡單。不簡單的是,這首詩的第壹句和最後壹句都是重復句。
而最後壹句“廬山煙雨浙江潮”的含義也成了解讀的熱門話題。
擴展數據:
壹.贊賞
廬山的煙雨,錢塘江的潮汐,美得令人神往,令人向往。如果不看,真的是終身遺憾。我去看,看到的是廬山煙雨,錢塘江此起彼伏,造就了無盡的潮汐。
壹眼望去,只見煙雨蒙蒙,海潮洶湧。當妳“回來了,不要閑著”,超越物質,而去觀察事物,體會到進入禪的境界後,那個物質就不再是原來的物質,而變成了佛教的世界,變成了禪的意境。
雖然廬山依舊煙雨蒙蒙,錢塘江潮依舊波瀾壯闊,但已經不是開悟前的廬山煙雨,錢塘江潮,煙雨與潮,是佛是禪。
這種禪悟,就是對自然現象的體悟,也就是對真理的體悟,若無其事。這種認知因人而異。妳可以逐漸認識到,也可以突然認識到。
二、相關典故
去錢塘江看壯觀的江潮是壹種時尚的選擇。蘇東坡曾兩次在杭州做官,在杭州生活了四年零八個月。自然,他看過多次錢塘江潮。
錢塘江潮是壹種自然現象,自古就有。但是古人不知道原因,所以產生了壹些傳說。《越絕書》說,春秋時期,吳國大夫伍子胥勸吳王夫差拒絕越國的和平,停止征伐齊國。夫差不聽,然後給他壹把劍自殺。
他死後,他的鬼魂徘徊,他依戀著錢塘江的潮水。沒想到,有人看到他的白色轎車露出了潮水。東漢唯物主義哲學家王充否定了伍子胥關於河潮是靈魂附體的理論,認為河潮是由月亮引力引起的。
他是根據潮汐的成因來解釋河潮的,沒有蘇東坡的觀察分析那麽具體。在吳悅石期間,河水漲潮威脅著首都,人們認為是波塞冬。武王月氏命令3000名弓弩手向潮頭射箭,“與波塞冬作戰”,潮水終於退去。
蘇東坡的詩《三千強弩射低潮》講的就是這個。歷代都有祭祀海神或投河求平安的詩詞。解放初期,為了避免河潮的危害,有人想在海門建壹座攔潮閘。幸運的是,這種愚蠢是黃色的。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觀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