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立的代表人物有蔡邕、鐘繇,代表作品有《史晨碑》、《西廂記》、《曹全碑》、《張遷碑》、《石門頌》等。
“李殊”壹詞最早見於東漢歷史學家班固的《韓曙文藝誌》。根據班固的記載,這種寫法在秦代是“施於徒”,後人也有“成妙造仆”之說。
過去認為這種字體的原始使用者——壹個在獄中抄寫文書的低級官員,當時被稱為“隸書”,所以這種字體也被稱為“隸書”。東漢時期,著名文獻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使用“隸書”這壹名稱,並參照這種字體風格和形式正式確立為書法術語。
韓立,又名八分、分熟、李芬等。,是漢代隸書的總稱。壹般分為竹木竹簡、帛書、銘文兩大體系。漢代隸書從玄學走向玄學,為魏晉真跡的出現奠定了基礎。這是漢字形體的壹次重大改革,在漢字發展史、書法史乃至美術史上都起了重要作用。
隸書始於秦末漢初。西漢初期,隸書承秦,篆書入篆是常見的形式。到東漢初年,基本完成了篆書向隸書的轉化。這壹時期,隸書的體例和結構呈現出多樣性和不規範性。有些潦草的寫法接近曹彰,有些則隱約看到了北碚楷書的預兆。
東漢後期,隨著刻石立碑的盛行,隸書從缺乏藝術性的民間體裁上升為官方文體,成為歷代隸書的典型和發展高峰。這壹時期的規範化隸書字體扁平方正,講究“蠶頭鵝尾”和“曲折”,橫筆特征明顯。
優美的曲線,輕與重之間平滑圓潤的過渡,顯示出字體的剛勁與活力,給人以雄壯豪邁的藝術印象。漢武帝以後的漢簡和銘文是研究韓立的主要材料。韓立有多種風格,如端莊挺拔,美麗典雅,方正簡約,蒼勁質樸。
隸書的出現是書法史上壹個重要的歷史轉折點。隸書省去了篆書的筆畫,將圓改為方折,用直線代替圓弧,大大提高了書寫速度。隸書的變化對草書和楷書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是漢字發展史上的裏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