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要有培養意識。
針對閱讀教學“高消耗、低效率”的困境,全國小語種協會主席崔巒先生在第七屆全國閱讀教學研討會上發出了告別“內容分析法”閱讀教學的號召。他強調,語文教學要體現“壹個中心”和“兩個基本點”:“壹個中心”就是以語言訓練為中心,特別是加強語言運用。“兩個基本點”是培養語文能力(聽、說、讀、寫、寫),提高人文素質。他說:“閱讀教學要摒棄繁瑣的內容分析和深挖人文內涵的做法,堅定地把重點放在理解和品味語言,特別是運用語言上。”
然而,我國著名特級教師、浙江省小語種協會原主席沈先生指出,閱讀教學要告別“內容分析”,實現多重“轉向”,其中第壹個是語言的積累和運用(第二個是閱讀能力的培養;第三轉是讓孩子了解學習方法。)。他指出:“學習漢語首先是學習壹門語言。特別是對於小學生來說,正確理解和使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是小學語文教材最基本的任務。漢語可以有工具性、人文性等多種表達方式,但首要任務是正確理解和使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祖國的語言文字會滲透壹些文學文化的內容,但我們的基本任務是學習祖國的語言文字,而這種語言文字的學習重在人的積累和運用。”
教育部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要“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正確使用語文”。“漢語課程是學生學習和使用漢語的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所以要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漢語實踐中體驗和掌握運用漢語的規律。”在“課程設計思路”中也指出:“語文課程要註重引導學生多讀多積累,註重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在實踐中了解文化內涵和語文運用的規律。”
因此,語文教師要時刻具備語用訓練的意識,用它來指導我們的閱讀教學,從而落實《課程標準》的要求,培養和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二、捕捉訓練點
實施語言訓練,要善於尋找和確定語言的訓練點。所謂語言文字訓練點,就是根據《課程標準》對不同年級的具體要求,結合課文內在訓練因素,根據學生的實際知識和能力水平,在語文教學中確定的語言文字訓練單元或位置。語言和寫作訓練點確定好了,語言和寫作訓練就會有收獲。
葉聖陶先生曾說:“語文課本無非是例題。有了這個例子,學生應該能夠舉壹反三,發展自己的閱讀和寫作能力。”(“要精通讀寫”就是要精通“運用語言和寫作技巧”)語文教材不僅是語文知識的載體,也是語言和寫作訓練的基礎。教材中用詞準確,句式多變,修辭豐富,描寫生動,推理嚴謹,構思巧妙,都是訓練教材。
因此,要根據課程年度目標、單元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從單詞、句子、段落、語文復習等方面捕捉和挖掘文章所包含的語文訓練點,各年訓練重點要有所側重。
如何建立語言訓練點?
1.定期訓練。常規訓練是指傳統漢語教學中經常使用的基本語言訓練。我們要根據學習期的目標、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實際和課後的練習,經常進行這樣的訓練。
壹、從教材的重點、難點、特點和學生的疑惑來確定訓練點。
第二,從語文知識和能力訓練的角度確定訓練點。如:(1)理解課文的意思;(2)詞語辨析;⑶分析關鍵句(或句群);(4)段落層次;5]總結節、層、段的含義;[6]總結主要內容;(7)歸納中心思想;(8)典型的寫作方法(首尾呼應,對比對照,以物表意,描寫細節等。);(9)讀寫結合;⑽朗讀、默讀、復述、背誦;⑾服從和說話訓練;⑿查字典;[13]加標點符號;[14]語速測試;⒂鑒賞能力;【16】想象能力;⒄課內外知識整合;⒅新舊知識的接觸和比較等。
再次,從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高度,註重語言文字的內在聯系,克服隨意性。
誠然,很難在每篇課文中找到語文知識和思維發展的結合點作為訓練點,有時客觀效果和主觀理解差距很大。但就整個小學階段而言,讓學生形象地記憶漢字,讓學生欣賞好詞好句,積累妙語,朗讀和背誦精彩的句子和篇章,盡量讓學生內化並運用語言,應該是語文和寫作訓練的重點。只要圍繞這些重點抓住訓練點,設計相應的練習形式,就能降低40分鐘課堂教學中的“水分”,真正提高閱讀教學質量。
事實上,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對這些常規訓練有明確的要求:
例如,第二階段“閱讀”的目標:
"4.能夠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5.能夠復述敘事作品的主旨,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
第三階段“閱讀”目標:
"4.在閱讀中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了解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
"5.閱讀記敘文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簡單描述最打動妳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妳的愛恨、崇敬、向往、同情之情……”
讀寫能力是建立在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的思維能力上的。作為壹個常規訓練項目,劃分段落、總結段落意思、概括中心思想都是思維訓練的重要方式,只要方法得當,都會取得良好的效果。為了揣摩表達順序,理解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必須重視並正確進行段落劃分、段落意思總結等常規訓練。
2.生成培訓。課堂上,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發表精彩的演講或暴露語言缺陷,都是很好的鍛煉機會和寶貴的課程資源。
第三,確定培訓重點
由於時間有限,我們不可能把壹篇文章的每壹個字、每壹句、每壹段都練出來,這是不可能的,也是沒有必要的。如果面面俱到,平均發力,收效甚微,印象淡薄。只有專註訓練,才能獲得更快更好的效果。那麽如何確定訓練重點呢?
文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學生沒有學過或接觸過,但理解不正確,容易用錯的詞;
2.表達文本中心的關鍵詞;
3.特別貼切,特別有表現力的詞;
4.多義詞、同義詞、成語和帶有文言色彩的詞;
以下五句話應作為重點學習和訓練的句子:
1,深刻的壹句話。這種句子往往深沈含蓄,有暗示,有寓意。
2.結構復雜的句子。有些簡單句附加成分長,主要成分不易出現;有些復合句,尤其是多重復合句,學生不容易理解。
3.生動的句子。這些句子往往用詞準確恰當,表達細致生動,有的還運用了壹些修辭方法,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4.表達中心的句子。文本的中心句形象地揭示了文本的中心,對思想內容起著關鍵作用。
5.重要的句子。這些句子指的是在文章結構層面起重要作用的句子。有幾種類型:總結句、概括句和過渡句。
在段落和文本方面,如總分、並置、先後、因果、轉折等典型段落,總敘述、首尾呼應、對比對比、抒發誌向、細節描寫等寫作方法,以及閱讀和背誦、標點符號、重復大意、劃分段落、概括段落意思、概括中心思想、戲仿、縮略擴充、改寫等知識和能力也應是閱讀教學和訓練的重點。
這些都是我們在閱讀教學中應該把握的訓練重點。當然,每篇課文的具體訓練重點要根據課程年目標、單元目標、教材特點、課後練習和學生實際來確定。
第四,設計(生成)訓練
張誌公先生在1994呂叔湘中國教育思想研討會上說:“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是自然而然的,需要討論的是語言訓練。”這說明語言訓練需要老師依靠自己的“語文功底”進行指導。也就是說,要借助語言知識發現訓練點;語言知識要抓住訓練機會;訓練過程要用語言知識來規範;學生的閱讀、口語和寫作應該根據他們的語言和寫作知識來判斷。
1.用詞匯知識指導單詞訓練。例如,模仿單詞,找到同義詞和反義詞,對單詞進行分類...
2.運用詞匯、語法、修辭知識進行綜合訓練。如:用詞造句、仿擬句、句子變換...
3.用課文知識指導閱讀和寫作訓練。如:模仿(寫)總句、總結句、過渡句、模仿(寫)片段(詳細描述語言、動作、心理、表情、外貌等。);模仿(寫)典型段落(總分、並列、接續、因果、轉折等。);模仿寫作手法(總是從單獨敘述開始,前後呼應,巧妙過渡,對比與對照,側面描寫,虛實結合,細節描寫,托物表誌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