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瑤的歷史背景
定窯創燒於晚唐。這壹時期至五代的定窯瓷器仍然比較粗糙和簡單,以碗為主要形狀,處於向精細瓷器的過渡階段。然而,在五代中後期,丁瑤白瓷取得了根本性的飛躍。燒成的瓷器不再塗化妝品土,胎和釉都很細很薄。有些器物的白度甚至超過了邢窯的白瓷精品。
北宋是定窯發展的鼎盛時期,在制瓷技術上有許多創造和進步。北宋中後期,定窯因其瓷質優良、色澤典雅、紋飾精美而被宋朝政府選為宮廷瓷器,使其價值大增,產品風靡壹時。
北宋後期的定窯?靖康之變?後來,由於連年的軍事災難,它逐漸衰落並被遺棄。金朝統治中國北方後,定窯制瓷業迅速恢復,部分產品的生產水平不亞於北宋。從壹些帶有龍鳳圖案的器物來看,定窯產品也是金代統治者喜愛的瓷器品種。到了元代,定窯終於逐漸衰落。
到了20世紀70年代,丁瓷在沈寂多年後進入了復蘇期。曲陽定瓷有限公司歷經艱辛,通過數百次研究實驗,在仿古的基礎上,成功開發了仿古、美術和日用三大系列200多種工藝產品。產品多次在國內展覽中獲獎,並遠銷美國、日本、加拿大、荷蘭、香港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定窯基本介紹
在定州(今河北省曲陽河磁巖山村),故名。它是中國宋代五大名窯之壹,是繼唐代姚興白瓷之後的又壹大瓷窯系。主產於河北省曲陽縣簡祠村、東巖川村、西巖川村。因唐宋時期該地區屬定州管轄,故得名定窯。定窯原為民窯,北宋中後期開始燒造宮廷瓷器。
丁瑤是唐代著名的瓷廠,專門燒制白色和黃色釉瓷。到了宋代,它發展迅速,比以前更大更有名,燒制了大量的白瓷,隨後出現了黑釉、醬釉、青釉、白底褐花等品種。白瓷胎土細膩,胎質薄而有光澤,釉色純白潤澤,其上有淚痕。釉為白色玻璃質釉,加少許粉,故稱粉定,又稱白定。
其他瓷器胎質粗糙,釉色發黃,俗稱土鼎;紫色是紫色;黑如漆就是黑,而且很少代代相傳。
法顯·丁瑤
關於定窯的文獻記載非常豐富,最早的是現存於曲陽北嶽廟的唐老禪師電影院積德碑。紀念碑背陰處的題字包括:妳知道瓷窯嗎?與瓷窯管理有關的官方名稱(王利民等。曲陽發現
有人做過專門的統計。元代人劉啟的《簋?》壹書所載的宋至清文獻和地方誌中有30多處關於定窯的記載。定窯花瓷甌,天下顏色白?贊(劉啟的《媯錢智》卷八?把句子和詩歌結合起來很難嗎?文章,中華書局,1983)。劉說什麽?花瓷?它是指丁瑤白瓷的裝飾,主要是基於模具印刷和表征。它的精美和豐富程度不遜於釉瓷,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好的。宋代大文學家蘇軾盛贊定瓷:定州花瓷琢紅寶石?(蘇軾《蘇東坡集(上)》卷三?在醫院試著泡茶?商務印書館,1933,第43頁)。蘇東坡曾在北宋元佑時期認識定州,對其轄區的瓷器有更深入的了解,也知道飲茶器具在茶道中的重要性,表明瓷器與好茶相輔相成。南宋太平老人所作的《袖中錦》對賜瓷的評價很高,認為定瓷與端硯、洛陽花、建州茶、蜀錦齊名。世界上最好的?名牌產品。《邵氏聞錄》中記載,有壹天宋仁宗去張貴妃,看到宮裏的壹件家具?定州紅瓷?仁宗問它是怎麽來的,貴妃回答說是大臣贈送的。皇帝聽後大怒,斥責他不守戒律,私自接受大臣的禮物。這表明定窯不僅以白瓷聞名於世,而且還生產紅瓷,在當時也是壹件珍貴的物品,受到達官貴人的喜愛(邵伯溫撰寫的《邵氏文健誌》,第二卷,中華書局,1983,第13頁)。
雖然由於在中國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定窯在文獻中經常被記載,但由於窯火的消失,該遺址在20世紀30年代以前不為世人所知。根據文獻記載,人們正在尋找河北省中部的窯址。窯是以州命名的嗎?據信窯址在定州。因此,定州沒有發現窯址,窯址遺跡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日】上田工服丁瑤考察會,陶亞輝,1925)。小崎通商的《誌納陶瓷考》,寶雲書屋,1934)。
1934年,時任北京大學工學院教授的葉林之先生決心揭開這壹歷史謎團。他通過自己的實地考察,首先報道了河北省曲陽縣尖子村(尖子村)和陽泉村(延川村)的丁瑤遺址(葉林之《古今中外陶瓷集》,北平文奎堂書店,
1941年,日本人山山富雄根據《古今中外陶瓷集》的記載,隨日軍掃蕩隊進入曲陽,對丁瑤遺址進行了勘察,獲得了壹定數量的瓷器殘片。同年,他以《丁瑤遺址的發現》(山山富雄【日】發現丁瑤窯址)為題報道了該窯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