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康熙字典,康熙張玉書等編。,完成於1916。有47035個單詞,比以前的任何字典都多,按214個部首排列。對清王所引辭書進行了考證,指出其引文有2588處錯誤。因為有很多字和引語,我們可以找到其他字典查不到的字和音義,所以直到現在,看古籍,瀏覽原始資料還是有幫助的。這本詞典有許多版本。商務印書館1933石印本有四角號碼索引,最方便。萬物圖書館的第壹版。中華書局1958文同書局復印件。
2.陸飛魁主編的《漢語大詞典》。中華書局1915第壹版。是康熙字典產生200多年後出現的第壹部大字典。收到48000多字,按214部首排列。在不同的文章中列出了單詞的含義,解釋也更加完整簡潔。只有“吉雲”用於反切。糾正了康熙字典的缺點和錯誤。
3.《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編輯。四川辭書出版社、湖北辭書出版社出版。全書八卷,第壹卷出版於1986年6月,出版於1990年6月。收的字數在56000左右,按照改進後的200個部首排列。1993出版了壹卷。三卷出版於1995。這部詞典註重吸收前人和今人的研究成果,註重形、音、義的緊密配合。字形方面,將甲骨文、銅雕、小篆、隸書的代表形體列入楷書單字項下,說明其結構演變。就讀音而言,盡量註意現代讀音,列出古體反切和古體韻。詞義方面,註意常用詞的常用義和非常用義,註意非常用詞的意義。
4.編纂編纂古代漢語常用詞典。商務印書館1929九月第壹版。收集古代漢語常用詞3700多個。先列出本義(或基本義),再依次列出引申義和借用義。附難詞列表,共2600個難詞,只有註音、釋義,沒有例句。
5.新華字典新華字典社。編輯魏。有兩種:音序本和部首本。原載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音標按音標排列,後改為漢語音標。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幾經重排。最近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修訂,歷時兩年多。最新版本發布於5月1998。修訂版根據最新的國家語言文字規範和相關標準,對字形、讀音、釋義、例句進行了較為全面的修訂,明確區分了簡化字、繁體字、異體字,並增加了壹些帶註釋的雙音節詞。
6.《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主編李行健。本詞典所用漢字的字形均以《現代漢語通用字表》規定的標準字形為準,不使用繁體字、廢棄異體字和計量單位的舊譯名。有近10000字在編輯和未來參考。用有意義的項目逐壹標出詞性。商務印書館1998年4月第壹版。1999四月份第三次打印。
7.中國辭書編纂辦公室編纂的諧音詞典。商務印書館1956新版。收的字數在壹萬左右,按音標排列,用音標。經過對該詞的解釋,有30000個詞匯包含這個詞。有些字的語音特征,比如老入聲字和濁聲母字,符號不壹樣。也說明了古今詞義的區別和用詞範圍。是壹本特色鮮明的現代漢語小詞典。
(2)字典
1,有兩個詞源:舊的和新的。《舊詞源》和《陸二魁》編了八年。商務印書館出版1915。1931年,《辭源》續集出版。出版於1939,合訂本未完待續。刪節版出版於1949。續書吸收了國外辭書的優點,超過10000字,超過65438+萬條。主要由詞組成,包括百科術語、人名、地名、書名等。字按部首排列,註音采用音韻釋義的反切,或註音順直,附石雲韻。它是中國第壹部大型百科詞典。
2.《新辭源》是壹部閱讀古籍的古代漢語詞典。《辭源》的修訂始於1958,第壹次修訂稿發表於1964。從1976開始,與廣東、廣西、河南、湖南四省(區)合作修訂,商務印書館1979出版,四大卷。文字按偏旁部首排列,有漢語拼音和朱茵字母,還標註了廣韻,書證標註了作者時間、書名和卷數。字集壹般到鴉片戰爭就結束了。每卷都附有四角號碼索引。
3.辭海分新舊兩種。《舊詞海》是陸飛魁和舒新成編的。兩卷。中華書局出版1936—1937。1947修訂出版合訂本。該書是繼《辭源》出版後的又壹部大型百科詞典。收字13000余字,按部首排列,註音包括反切、順音、押韻,收字100000余字。自從在舊詞源出版後,這本書的內容和形式都得到了改進。給引用的書加上標題,給註釋加上新的標點符號。
4.中華書局辭海編委會於1959年編輯的《新辭海》,組織學者對舊辭海進行改編,先出了試用版,後又重新修訂。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出版三冊。它包含14872個詞,按部首排列,有91706個詞條。也是壹部包括成語、典故、人物、作品、古今地名、歷史事件、專業術語等內容的百科詞典。1982,《辭海》增補版出版。1999年出版彩色繪本,19485字,122835詞條,16000幅彩色圖片。
5.文字由朱啟峰整理。明凱書店出版於1934,共兩卷。上海古籍出版社在1982再版了這壹版,今年還會出續集。這本書是古籍中的字集,是不同形狀的代名詞。作者對什麽是語音相近,什麽是語義共通,什麽是字形錯誤做了詳細的分析。有大量引用的例子,註明出處,直到唐代。全書按“詩韻”編排,詞條按下字押韻。附四角號索引和筆畫索引以詞條上方的字為準。
6、字碼由傅編。北京京華出版社1943第壹版。中華書局1954轉載。按部首排列,按康熙字典分為12集。收錄的詞以復音、押韻、雙音詞為主,也接受壹般的雙音節復合詞,多選自唐以前的古籍。對於每個條目,請註意7。大徐版《說文解字》的對仗,如果沒有,請註明《廣韻》或《集韻》的對仗,然後說明並列出古籍的用例及註釋。
中國辭書編纂辦公室編纂的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於1937年3月出版第壹冊(約占全書四分之壹),該書於1945年6月出版,共八冊。1947再版,修訂為四冊。這本書裏的單詞是按語音字母順序排列的。共收錄約654.38+萬字,特別關註宋元以來的口語化詞語和北京口語。本書以註音為主,盡可能準確地標明標準發音,以幫助學習漢語和糾正發音。根據北京拼音的聲調,漢字是直的,字的四個點用圓和點來表示。補充。在詞前表示輕聲。如果有必要把“兒”字改成漢字,就註上“兒”字。那些因為孩子的話而改變發音的人,相應地改變他們的音標。可兒漢字加“兒”,註音加“兒”。與原讀音不同的漢字,如舊韻中以M結尾的字,現在與韻中以N結尾的字合並,都有特殊的符號。
8.漢語詞典這本書是漢語詞典的簡化版。商務印書館於1957年3月出版第壹版,其後多次再版。書的開頭對再版的解釋:“本書是《普通話大詞典》(1947版)的刪節版,其中只保留了作為原書特色的古漢語材料和北京方言詞匯,供漢語研究、詞典編纂和教學參考。原版書是30年前編纂的。註意釋義,與現行字典音義的發展變化有許多不壹致之處。”這本書還是按音標字母順序排列,用的是音標。
9.《漢語大詞典》是由臺灣省編委會編纂的。臺灣省中國文化研究所出版1968。分包40卷。有49905個詞(其中17個詞補選),3765438個雙音節詞+0331,還有壹些短語和句子,共52萬字。1976年,修訂後的大眾版出版,10卷。這本書是壹部百科全書式的大詞典。
單字按部首排列,單字和雙音詞、詞組、句子都有編號。字首下面依次是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首先,註音引用了《片玉》、《類篇》、《廣韻》、《集韻》、《韻回》、《詞匯》等的對仗。,然後用音標和普通話羅馬字表示今天的閱讀。盡量完成釋義的意思,並詳細引用出處。
10,《漢語大詞典》由編委會和圖書編纂部共同編纂。實際是上海、山東、江蘇、安徽、浙江、福建五省壹市400多人參與編寫,書稿層層修改。全書共12卷,包括附錄索引,第***卷13。上海辭書出版社6月出版第壹卷1986 11,4月出版第壹卷1994 13。
這本書是壹部大型的歷史悠久的漢語詞典。約22000字,按改良部首排列。專業詞只接受已經進入通用詞範圍的。* * *詞條約37萬條,全面關註詞語的歷史演變,力求詞義完整,定義準確。
單字標註現代音和古音。用漢語拼音標註現代音。古音包括中古音和近古音,以中古音為主。古音標有反切。《廣韻》、《集韻》反切後依次列出聲、韻、音類,其他韻書在反切後只標註聲、韻。字書只列出了反切。
11,《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部編。呂叔湘、丁聖舒主持了該書的編寫和修訂工作。商務印書館在1960印刷試用版,在1937印刷送審試用版,內部發行。正式發表於1979。增刊發布於1989,20000多條詞條。修訂版於7月出版,1996,修改幅度較大。主要體現在增加新詞,淘汰過於專門化的淘汰詞,修訂和完善定義,規範語音和字體。本書的編輯方針是“推廣普通話,促進漢語規範化”。主要包括現代漢語口語和書面語詞、現代仍在使用並頻繁出現的文言詞、方言詞較為常見且使用範圍較廣、壹般專著、通俗讀物和教材中常用且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專科詞。大約有56,000個單詞、短語、成語和習語,單詞按字母順序排列。規範簡化字作為單字條目的前綴,繁體字和異體字附加在正體字的前綴上。現代漢語普通話的讀音用漢語拼音標註,讀音不同的詞以普通話認可的首讀為準。傳統上,有兩個讀數,更常見的是取兩個讀數。口語詞、文言詞、方言詞分別標註“口、古、方”。音譯外來詞,標註外文,註明國家。詞條釋義簡潔準確,以現代漢語為準,古義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