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渭北
渭北是南北朝時期(公元420-588年)對北朝石刻的總稱,以北魏為最精,大致可分為碑刻、墓誌、造像、摩崖石刻四種。此時的書法是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過渡性書法體系。鐘誌帥說,魏碑“上可窺漢秦舊風,下可察隋唐之習。”魏碑書法對隋唐楷書的形成影響很大。歷代書法家在創新求變的過程中,也從中汲取了有益的精華。
渭北風格多樣,古樸陡峭,舒適美觀。著名的有《鄭文公碑》、《張夢龍碑》、《高震碑》、《元懷墓誌》、《張選墓誌》等,開創了隋唐楷書統治的先河。清中葉提倡“尊碑抑帖”,突破了“亭式”的束縛。隨著碑刻的興起,書法的風格發生了變化。
魏碑繼承了韓立的傳統,開創了唐凱的新體,為現代漢字的結構和筆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有很多摩崖石刻,是直接刻在石頭表面,而不是第壹本書。書寫時要註意不要誇大刀痕,以免養成習慣。
二、申請歷史
南北朝是楷書發展的第壹個高峰。當時南北分治,南北之間形成了不同的書法風格。鐘繇和魏觀是兩派的始祖,但王羲之是南派的始祖,南派繼承了蔣作風的風氣,比較寬松,多以書、簡著稱。北派以索靖為宗派,仍繼承中原古法,故有碑稱。
北派的碑被後人稱為“渭北”。著名的石刻有《龍門二十品》、《鄭文公碑》以及《雲峰山石刻》、《石門銘》、《張懸墓誌》、《雕尊墓誌》等。代表書法家有、、高尊、沈復、姚、趙文申等。
三、藝術特色
魏碑是楷書的壹種,與魏楷、晉代楷書、唐代楷書並稱為三大楷書字體。渭北在隸書向典型楷書發展的過程中表現出壹些過渡因素。魏晉時期有楷書,如鐘繇的《顯表》和王羲之的《黃庭經》,都是比較成熟的楷書。但西晉大批知識分子隨晉南下後,北朝書法風格與南朝大相徑庭。
現存北朝碑刻多為佚名民間書法家之作,與南朝文人所謂“神韻”的書法風格自然不同。鐘繇和王羲之完成了從隸書到隸書的部分過程。北魏的民間書法家由於金代南渡,並沒有繼承太多的成果,而是沿襲了原始民間書法的發展軌跡,更直接地從漢魏時期的隸書演變而來。
與南朝碑刻相比,清代書評家劉熙載認為“南書溫雅,北書蒼勁”;與金凱相比,唐凱註重法度,用筆結體趨於規範統壹,而魏碑用筆自如,結體隨勢而形,天馬行空。
康有為在《廣益二舟》中盛贊渭北“十美”:“古今唯南北,渭北為例。妳能為了什麽而活著?有十美:壹是豪放,二是渾渾氣象,三是筆觸豪放,四是點畫豪放,五是態度奇幻,六是精神渾厚,七是情趣盎然,八是學問精深,九是結構自然,十是血肉豐潤,這是唯《渭北南碑》才有的十美。”
鐘誌帥《雪軒書品》曰:“渭北書法承韓立之韻味,開唐凱之先聲。”初唐時期的壹些楷書家,如歐陽詢、余士南、褚遂良等,都借鑒了魏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