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僅僅是壹個普通的父親,還是壹個30年的老師。女兒考上了清華,兒子考上了北大。很多人會問他:“妳是怎麽教育孩子的?”他的回答是:“我基本上沒怎麽關心他們的學習,但我總是帶他們去玩。”
有句話說:“興趣不是發現的,而是創造的。”無論是興趣還是愛好,都是在接觸和加深的過程中逐漸產生的。"
為什麽這位父親在教育孩子方面如此成功?壹切都源於他對如何培養孩子興趣的認識。是的,妳沒聽錯。這是壹件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事情。那我們就來看看這位父親是如何在這麽簡單的事情上成功的。
這位父親喜歡在孩子們很小的時候和他們壹起玩,他也給他們講故事。當然,孩子們特別喜歡聽他講故事。很多家長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只是拿著故事書讀。但是他講故事的時候和我們很多人不壹樣。他可以自己編故事,孩子想聽什麽他就說什麽,很有想象力,很吸引他們的註意力。
除了給孩子講故事,他還會給孩子講歷史書。在談到前兩章的時候,他並沒有說都是以這本書為藍本,而是加入了自己的情感色彩,讓歷史變得非常有趣。比如盤古創世神話,女媧創世傳說。
因為有趣,孩子特別喜歡聽。然後當孩子非常渴望聽到下壹個故事的時候,他把書往桌子上壹摔,說:“妳自己看吧!””然後孩子“傻乎乎”的拿過書,自己看了起來。後來,孩子們漸漸喜歡上了歷史。
在孩子還穿著開襠褲的時候,他經常會買壹堆電子元件。例如,電路板電路等。,家裏放個地板,讓孩子幫他測電壓什麽的。有壹次,他特意告訴孩子:“孩子,電開著的時候千萬不能撒尿。”。這樣,後來物理學電學的時候,他的孩子幾乎不用花什麽時間就能看懂所有的電路圖。
別人教識字,壹般都是直接告訴孩子這個字是什麽,或者用形象詞來教。然而,他的教學方法與我們許多人不同。他教孩子認字的時候直接上來用四角數字開字。拆字公式:橫按兩三點,插五方六叉。七八八九小,點下有變化。就是把壹個單詞拆成四個數字,然後把這個東西拿到字典裏去找這個單詞的讀音和意思。
後來,他把壹堆特別有意思的古籍扔給了孩子們。並告訴孩子,“看看壹年中的任何時候都發生了什麽。”孩子覺得特別好笑,漸漸喜歡上了古文。
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如果妳養成了好習慣,妳就永遠享受不到它帶給妳的興趣;如果妳養成了壞習慣,妳將永遠償還不完的債務。
父親的成功源於他把孩子的興趣培養成壹種習慣。
好奇和貪玩是孩子的天性,但都是人的動物,渴望學習,對知識好奇。現存的人性和內在的人性是最深刻最真實的,它隱藏在人的內心深處,用有效的方法塑造出來。喚醒他,喚醒這層人性是最容易的,智慧的性格會無聲無息的成長。
孩子很小的時候,家裏也種莊稼。他在田裏幹農活的時候,就帶著孩子壹起割麥子。別人家的孩子在周圍鬧,壹般都會被開除:“去去去,別鬧了。”但他會帶著孩子壹起去抓果果。
抓到蛞蝓後,告訴孩子:“妳拿著,我趕緊給妳做個蛞蝓籠子。”然後他很快地把稻草剪斷,很快地用稻草為孩子們做了精致的寶塔形籠子。把蛞蝓放進去,孩子提著蛞蝓籠子,所有的朋友都追著他跑。這孩子可以驕傲了!
釋放孩子的“天性”並不是說讓孩子順其自然,而是在孩子該開心的時候不被壓制。
當然,他也不是完全不關心孩子的學習。兒子上初中的時候,全班同學都去打遊戲,兒子沈迷於打電子遊戲,天天出去打遊戲,被老師抓住了!老師告訴他關於他兒子的事情。如果別人的父母遇到這種情況,壹般都會罵孩子,但他沒有。他那天只是很認真的和兒子聊了聊,對兒子說:“兒子,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妳看到這次考試的結果了嗎?壹定要好好學習,努力趕超,但是偷懶是偷不到的。”兒子聽了這句話後頗為感動。然後他兒子成績就趕上來了,經常考年級第壹。
結果有壹次單元考試,他兒子有壹個特別討厭的同學(被全班討厭的同學)。那個同學那次考試考得很好,就給了他兒子壹個及格,然後他就天天來找他兒子得瑟說:“妳看,妳是年級第壹!”我這次已經超越了!"連續幾天的爭吵讓他的兒子煩透了。兒子回家跟他訴苦,他安慰兒子說:“妳知道嗎?雞有時比鷹飛得高,因為鷹有時會著陸。但是壹只雞永遠飛不到鷹那麽高,所以如果妳能不斷提升自己,越飛越高,妳終於可以說:“妳飛起來怎麽會愛壹只癩蛤蟆呢?”就是那句話壹直激勵著他,他壹直在努力提升自己,努力越飛越高。
清代教育家顏元曾說:“數過十,不如中壹獎。”。經常表揚孩子,給孩子積極的暗示和鼓勵,孩子的表現會越來越好。在心理學上,有壹個詞叫“皮格馬利翁效應”。換句話說,贊美、信任和期望有壹種能量,可以改變人的行為。
當孩子受到父親的鼓勵時,他們會感受到父親和社會的支持,從而增強自我價值,變得自信和自尊,獲得壹種積極的動力,並盡力滿足對方的期望。
草原上,壹只小狐貍睜著水汪汪的大眼睛小心翼翼地走著。有時候它回頭發現爸爸媽媽沒跟上,就有點抱怨:“讓我在這節骨眼上自己打獵。”
就是這樣。早上,狐貍爸爸說:“妳長大了,就要自己打獵了。”所以它在這裏抱怨,出去打獵。還好爸爸前段時間壹直陪他玩遊戲。它學會了如何捕捉獵物,如何隱藏自己,如何躲避敵人。然後它把這些方法都用上了,結果好幾次飯都很難抓到,最多壹次咬幾口兔毛。後來,很幸運。它抓了壹只瘸腿的兔子,吃了壹頓開心的飯。過了幾天,越來越好,漸漸地狐貍懂得了獨立生存。
但它不知道的是,其實狐貍爸爸壹直在不遠處悄悄跟著他,小心翼翼不被發現。況且,狐貍身邊最大的危險,最兇猛的敵人,都被爸爸趕走了。在孩子餓了幾次之後,狐貍爸爸悄悄地把壹只兔子弄殘廢了,放在它的旁邊,這樣它就可以輕松地美美地吃壹頓了。這樣過了很久,小狐貍漸漸變成了大狐貍,開始撫養自己的孩子,但他不知道的是,老狐貍壹直沒有走遠。
看完這樣壹個小故事,妳收獲了什麽?如果孩子想學會成長,那麽我們必須讓他獨立。但是在他獨立之前,我們可以通過玩遊戲或者在生活中不自覺的教會孩子生活技能。
就像這位父親,雖然不太註重教孩子讀書,但是在家長和孩子的陪伴下,引導他們如何讀書,如何愛上讀書。當孩子偏離了學習的軌道,他會嚴格及時。讓孩子們回到正軌。
這是北大滿哥講述的他的成長故事。他說,雖然父親總說他沒有教育孩子學習,甚至沒有給孩子講過壹個問題,但在他心裏,對他學習成績影響最大的永遠是父親。雖然他爸爸小時候總是很忙,陪他的時間加起來也不多,但我記憶中最開心的時候是:“妳那時候還不老,我還年輕。”
看到這裏,妳知道為什麽人家女兒能考上清華,他兒子能考上北大嗎?其實道理很簡單,就是在合適的時候給孩子適當的教育或者引導。(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通知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