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鑄碑文,第壹步是制作土坯和模具。壹般用粘土做壹個和成品大小差不多的土坯(模型);用粘土包裹土坯,幹了就把外層的粘土切開做外模;去掉模型的外層,作為內模,在上面雕刻圖案和文字;組合外模和內模,在它們之間放置銅片,在內外模之間留有間隙,並註射熔化的銅;待模具冷卻後,打破內外膜,取出青銅器。
事實上,商代的青銅器上刻有類似圖畫的青銅器銘文,到商代末期,已經發展成青銅器銘文和甲骨文的了。這種青銅器銘文在周朝最為興盛,壹直延續到秦漢。而殷商時期的器物和銘文很少,秦漢時期也不多,所以主流的青銅器銘文應該算是周朝的。
像甲骨文壹樣,也有以金文風格創作的書法。也可以說,金文的發展促進了書法藝術的發展,要知道,西周的金文書法是壹門非常成熟的藝術,這壹點已經得到了後來很多書法家的認可。可見,商朝滅亡後,周人繼承和發展了他們的碑刻書法,在藝術上達到頂峰。
主要類型有:
殷商時期的青銅器銘文。即使商代以前就有青銅器,但青銅器銘文的開始其實是在盤庚遷殷(河南安陽西北)之後。剛開始只有幾個字,到周朝初年,已經達到1200多字。
周朝的金文。董遷都後,隨著鐵器的增多,銅鐘等青銅樂器也隨之增多,因此金文的記載方式也有所不同。此時金文被廣泛使用,是鼎盛時期。
秦漢時期的青銅器銘文。秦始皇統壹全國後,詔令用同壹種語言書寫,四面八方豎起紀念碑。用的都是小篆,鐘鼎上也不再刻銘文,於是金文逐漸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