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話傳說中,“鬼”的意思是妖魔鬼怪,邪惡醜陋。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殘忍、瘋狂、毫無人性,用“鬼子”來形容再合適不過了。在抗日影視劇中,經常可以看到“鬼子來了”、“鬼子進村了”、“打倒日本鬼子”等口號。村民壹聽魔鬼就臉色發白,小孩子也不聽話。大人用魔鬼嚇唬小孩,可以立刻不哭。
從1931日軍占領東北到1945抗戰勝利,中國軍民付出了3500萬人的傷亡。日軍在中國犯下的滔天罪行數不勝數。光是南京大屠殺就屠殺了30萬人,滅絕人類的731細菌部隊用活人做實驗,還有強征慰安婦,讓華北慘不忍睹的“三光”政策。太平洋戰場的硫磺島戰役和沖繩戰役,日軍“寧死不屈”的瘋狂行動,讓平均年齡17的娃娃飛行員組成了“神風敢死隊”,無不顯示出日軍的殘忍和瘋狂。
從唐朝開始,日本人就被稱為“日本人”。明朝中後期,“倭人”屢次入侵中國沿海,常被稱為“倭寇”,如著名的戚繼光抗戰;抗戰時期,中國人民又把日本人稱為“日本鬼子”,可見對日本幾百年的仇恨絕非壹朝壹夕。但是妳知道嗎?“日本鬼子”這個詞的真正起源,並不是來自抗日戰爭,而是在晚清,“日本鬼子”早已流傳開來,出自壹副對聯,上演了壹出典故。
1894甲午戰爭前夕,清廷為了盡可能避免戰爭,派出大臣赴日談判,並在最後召開了記者招待會。這時,有日本人提出了壹個要求,他們有對聯,要我們做壹副對聯:“騎著怪馬,拉著長弓,彈著琵琶並肩作戰,孤軍奮戰”。清廷大臣壹聽,就明白這是在嘲諷清廷。
交鋒的整齊意味明顯,大臣們的有力反擊讓中外記者紛紛叫好,同時也讓日本人汗顏。從此,“日本鬼子”這個名字隨著記者們的宣傳而流傳開來。但值得警惕的是,這並不會改變甲午戰爭的慘敗,國力不強。耍花招是沒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