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德雲社生活史辭典

德雲社生活史辭典

對於吃瓜群眾來說,瓜好吃不好吃,味道怎麽樣,永遠是自己的味道。所以吃瓜是壹個統稱,還是要自己品嘗。

在音韻學界,郭德綱可以說是中國人民稱道的人物之壹。甚至劉德華也是最受歡迎的人,他說聽郭德綱的相聲睡覺都很香。

然而,在郭德綱大紅大紫之前,他總是處於輿論的漩渦之中。甚至媒體的輿論導向也總是傾向於將郭德綱置於主流音頻行業的對立面。

無論此處孰是孰非,作為看客的普通人永遠不會知道當事人的言行在特定場合處於什麽樣的環境和背景下。

比如人們常說的“小劇場問題”。

有人說,2008年,音樂協會主席姜昆宣布反對這三種習俗,並希望禁止小劇場。結果媒體口口相傳,吃瓜群眾看偏了。

事實上,姜昆的原話是:“小劇場不能因為低俗而被取締,小劇場也是文化市場的補充”。

原話沒毛病,誰能說姜昆作為曲藝界的主席沒有整頓文化現象的責任呢?

況且德雲社也不是當年唯壹的小劇場。當時由於本山大叔小品的盛行,出現了多種二人轉。

當然,這裏並不是壹味否定本山大叔,而是依附於“本山文化”的衍生“二人轉”確實存在壹些不雅、不雅觀的現象。

因此,可以說,批評和糾正這種和類似的文化現象是姜昆的工作。

況且,作為壹個深愛曲藝表演的老藝術家,不管有沒有人請,任由改革中的亂象發展,就是壹種失職。

這只是從作品層面來說,就上升高度而言,即使不是作品行為,也只會是壹個優秀藝術家的文化良知和符合其自身地位的便利所為。

讓人感到不適的是:為什麽針對德雲社?

因此,當消息傳出:“姜昆高度贊揚德雲社的小劇場模式,認為這種模式對相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聲明壹出,壹些網民就制造了壹股聲勢:姜昆和郭德綱冰釋前嫌,冰釋前嫌十年。

難怪現在它來自媒體,壹條新聞已經被數億人轉發,這使得姜昆和郭德綱曾經結仇成為事實。

沒有人能知道真相。報道和傳播此事的人沒有壹個人目睹兩人互相指責。

或者說:郭德綱的壹個門徒說了什麽?想問壹下:德雲社自成立以來,遭受了徒弟背叛、外人造謠、莫名官司、各種莫須有的是非曲直等誹謗挫折。妳能數得清嗎?

郭德綱的徒弟說:妳會數數嗎?

再舉壹個例子,姜昆曾經把相聲比作盒飯和盛宴,壹些人猜測姜昆是郭德綱相聲的隱喻。

事實上,對於壹個藝術家的言行,我們更應該關註他在表達某種觀點時的初心,那就是從藝術的角度論證藝術的現有形式,而不是影射某種現象。

想象壹下:如果媒體的輿論傾向於從藝術角度報道,姜昆和郭德綱就不會在公眾眼中形成對立的局面。

但是吃瓜群眾看對錯,媒體之所以這麽做,是因為有對錯就有熱鬧,有熱鬧就有流量。

尤其是壹些看熱鬧怕小事的流量主,其力量遠遠大於事實本身。

“捕風”,這裏我們用“搞”代替“抓”是因為大眾的口味太刁鉆,而媒體的職責就是有事報道。如果世界上什麽都沒有,每個人都快樂,媒體的工作價值將在哪裏體現?

當然,這不僅僅是主流媒體,自媒體的輿論也不遜色於主流媒體。這樣,或許沒有壹方會在輿論的聲討下真的有嫌隙。

再者,大眾和小眾有什麽區別?公眾,也許每個人都不支持它,而少數人卻深受所有人的喜愛。

也許,大眾是快樂的,少數人獨自跳舞,他們也欣賞壹些處於高位的知心朋友。這有什麽不好?

沒有必要把所謂的大眾和少數民族上下劃分。

有些人認為,如果沒有郭德綱,“相聲”壹詞可能會成為歷史字典中的壹個謊言名詞。

郭德綱自己說:我喜歡相聲,但恐怕他已經完了。壹句話,觀眾淚流滿面。而這樣的真愛是,只有真正的戀人才能有這樣的吸引力。

事實上,郭德綱的出現就像相聲史上新舊文化的交替,中主流聲樂家之間的各種真假恩怨再正常不過了。

如果妳了解民國時期的文化界,當白話文取代文言文時,它是如何被老學究們圍攻和封鎖的。更何況,歷朝歷代以來,動蕩不安的新政改革往往是以犧牲生命為代價實施的。

既然有歷史為證,我們就應該非常冷靜地看待留聲機世界的恩怨情仇。但是傳遞怨氣的渠道往往真假難辨,制造聲勢的人也很多。

有多少是真的不是吃瓜群眾有能力探究的。

盡管在相聲圈裏有怨恨和敵意,郭德綱可以說是相聲復興的領袖。在這個話題中,我們有必要屏蔽壹切是非,但僅限於相聲藝術本身。

由於時代的變化,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傳統相聲逐漸被娛樂圈和層出不窮的綜藝節目所取代,而音韻圈逐漸變得不受歡迎,無人問津。

郭德綱是鞠萍演員出身,他能被公眾談論是因為他從小學習藝術,他的唱、讀、演基本功都是在線的。

至於劉在傳統相聲方面的作品,盡管壹群戲迷說唱京劇是為了潑狗血,但這只是因為評劇唱得好。不過話說回來,雖然相聲演員應該樣樣精通,但並不意味著他們必須完全在某個領域發揮藝術作用。

以唱京劇為例。相聲中有些片段需要用京劇的形式來表現,但不能說相聲演員就壹定等於京劇演員的表演節奏。不然相聲和京劇有什麽區別?

所以,即使真的是“撒狗血”,其目的也是為主題服務的,主題不是表達京劇,京劇片段只是調料而已。這能說是錯的嗎?

更何況沒有比較就不會有傷害。那些說老郭京劇不好唱的粉絲們聽聽其他相聲演員的水平就知道老郭的水平在哪裏了。

像郭德綱和於謙這樣更加默契的人,也是不多見的。這兩個人之間無聲的動作是不了解對方的人所不能理解的。

正是因為兩者的完美結合,才讓“包袱”抖出了壹個又壹個觀眾的笑聲。

在相聲史上,與其說是郭德綱讓相聲流行起來,不如說是他賦予了相聲新的生命。

因為的弟子都知道,外表桀驁不馴的郭其實最看重基本功。他所有的創新都是基於穩紮穩打的基本功。

另壹方面,正如郭德綱所說,相聲是對高雅和低俗的獎勵,因此沒有低俗這回事。

更不用說它更像是壹個脫口秀。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藝術的創新,哪壹條規定脫口秀不能融入相聲?

即使有這樣的規定,也是壹種片面的說法,不能深刻理解“藝術是百川”的宗旨。

總而言之,相聲大師馬季在郭德綱還沒有站穩腳跟的時候,就對他做出了中肯的評價。

“今天,觀眾喜歡他作為回報,所以我希望郭德綱能在如此好的情況下帶頭提高自己的表現。”

如果我們說過去的老藝術家是靠努力、天賦和機遇取得成就的,那麽郭德綱的崛起並不止於此。

侯大師去世後,德雲社面臨著內憂外患、矛盾重重的巨大危機。郭德綱再次陷入兩難境地。

於是他借助“以弘揚傳統文化的名義出國巡演建立文化關系”壹炮而紅。

在澳大利亞,他不僅獲得了由政府高級官員領導的粉絲群,還將澳大利亞的紅酒和薰衣草介紹到中國,並建立了貿易往來。

國內主流媒體也贊揚了郭德綱在向國外推廣傳統文化方面取得的豐碩成果。

在19郭德綱生日之際,澳大利亞駐華大使館還專門發了壹條微博向他表示祝賀,稱老郭的義舉是“文化和商業的兩朵花”

自此,在郭德綱的運作下,德雲社風雨飄搖的日子成為了過去。

老郭的聰明才智也得到了認可。事實證明,郭德綱不僅是相聲藝術復興的領軍人物,也是壹位出色的操盤手。

事實上,媒體輿論導向對郭、蔣矛盾的解決可以說是“不可或缺”的。

“主流與非主流”的區分是對相聲藝術在文化屬性上的壹種先入為主的區分,大多數人往往只是為了放松而看這些娛樂性的內容,並沒有明確的區分。

它是這樣形成的。如果妳定義壹個名詞,我覺得這個名詞的存在是合理的,所以我可以把它變成我自己的認知,然後傳遞給別人。概念和名詞就是這樣變得越來越強的。

媒體與觀眾之間的分層越細致,離真正的藝術就越遠。

只要壹種流行的藝術形式能夠形成,就必然有壹種與觀者相對應的藝術性,而這種藝術性是無形的。所謂“無形的大道可以容納世界上難以容納的東西。”

而且,兩家粉絲之間的相互扶持和廝殺也是其不可控因素之壹。

喜愛姜昆的人把老郭稱為黑胖子,貶低郭德綱到滿地找牙。而那些熱愛老郭的人,每當姜昆在公開場合發言時,他們都會懷疑其他人暗指德雲社。

不僅如此,還將自己的懷疑合理化,並通過各種平臺、媒體和自媒體將其報道為真。越傳越真,黑的變成白的。沒有什麽能引起麻煩。

粉絲的力量是驚人的,口水戰更是過癮。

也有壹些中間派吃瓜看客,說什麽都信。可以說東方談東方,西方談西方。更有甚者,在大神的評論中陳述所謂事實的人不在少數,他們認為自己是公正的,而添油加醋的人就更多了。

事實上,他們之間有什麽恩怨?只是兩個熱愛相聲藝術的有成就的人有不同的取向。

在改革開放的特定時代,姜昆接受了傳統模式的訓練,領導了相聲的創新。歸根結底,他也是壹個認真到骨子裏的老藝術家。

據說,當他和梁左壹起研究劇本時,他逐字逐句地挑選劇本,並非常小心地為“包包兒”奠定基礎。當然,沒有這種努力,姜昆不可能在這麽多年裏壹直是公眾最喜愛的對象。

但在21世紀,時代在日新月異地發展,老郭的思維顯然更接地氣,這也更符合年輕人的審美規範。當然,市場需求也以年輕人為主。

此外,客觀地說,郭德綱的表演藝術老少皆宜。不得不說,他隱瞞了當下時代的需求。

在某種程度上,迎合這個詞是不可接受的。單純迎合作為藝術家的重任,是不會形成自己的個性和風格的。顯然,郭德綱不是這樣的。

有人說,姜昆以前對相聲的定義是:好的相聲應該是受教育的,笑中帶淚。強調相聲藝術的內涵。但現在他改口了,說相聲是為了讓人開心。

沒錯。賦予壹種藝術類型以教育的意義,顯示了藝術家的苦心孤詣,旨在教育眾生。只能說明提出這種觀點的人思想很高,站得很遠,關心勞動群眾。

實事求是地說,姜昆是曲藝界的主席,他的發言也代表政府管轄的文化部門。這種想法也可以說是代表黨的壹種聲音。它是如何演變成郭和江關系中的壹個痛點的?

況且都說“相聲是讓人開心的”。如果相聲不是為了好玩,誰會聽呢?這是壹個顯而易見的道理,事實上就是:讓大眾在笑的同時受到教育。

所以,不要過度解讀,這是矛盾的來源。

姜昆也有粉絲說:老郭搞封建糟粕。據說德雲社的師徒關系屬於人身依附。

我該怎麽說呢?相聲本來就是要傳承的,師徒之間要口口相傳。

而且,壹個學徒,從當學徒的那壹天起,不管他有沒有掙錢的能力,都要靠師傅養活。畢竟善良還是有的。

留聲機界的師徒傳承有其傳統成分。至於是否要保持這壹傳統,或者如何保持這壹傳統,作為觀眾的人們不應該從極端的角度看待這壹現象。

辯證地說,它也是文化遺產的壹部分。

不得不承認,對於這種傳承,徒弟對師父的感情要比普通的師徒關系更加相敬如賓。

關於人身依附,隔行如隔山,大概只有當事人更清楚兩者之間的關系。

21世紀的今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都發展到了現在的水平。無論當事人還是吃瓜群眾,我們都應該相信,保持傳統是美好的、明智的,去偽存真是對傳統文化最大的呵護。

此外,姜昆因為壹句錯誤的所謂反低俗言論而陷入輿論漩渦十多年,但他從未做出任何辯護。他不得不承認自己很大方,抗壓能力很強。

欣賞不同的藝術形式給我們帶來不同的快樂和不同形式的教育意義,這樣我們就不會辜負這種藝術形式賦予這個時代的色彩。

就人與人之間的恩怨而言,只要我們不添油加醋,就讓當事人自己去化解吧!也許是真的。我什麽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