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有壹年冬天,我去山東農村的爺爺家過年。大年三十晚上,爺爺拿出幾個“福”字,讓我貼在大門上。我覺得很奇怪,就問爺爺:“過年為什麽要貼‘福’字?還有要不要倒貼?”爺爺給我看了壹張“符”,告訴我:“‘符’字左邊的‘衣’字代表服裝,右邊的‘壹’、‘口’、‘田’字代表每個人對土地和糧食的渴望,寄托了人民對土地和糧食、服裝的渴望。中國貼福字的習俗由來已久,裏面有故事!”我壹聽到故事,就馬上纏著爺爺給我講。爺爺喝了口茶,清了清嗓子,慢吞吞地說:“相傳伐周勝利後,封其妻葉為窮神,告訴她:‘妳不能去福地。’從此,家家貼上新年祝福,這是擺脫貧困,追求幸福的象征。當然,這只是壹個傳說,但它反映了人民對好運的渴望。為了體現這種向往和祝願,民間在門前貼上了“福”字,甚至後來為了諧音“福已降”,將“福”字倒貼,表示福氣已到。在北京的壹座宮殿裏,有壹幅康熙皇帝題寫的“福”字,被稱為“中華第壹福”,被乾隆皇帝改為“萬民之福”。
聽了爺爺的話,我對“福”字有了更深的理解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和熱愛。從那時起,我愛上了這個漢字,它能給我們中國人帶來“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