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是什麽意思?請詳細寫壹下!
簡單地說,人格是壹個人的整個精神面貌,即壹定傾向性和穩定性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它是壹個人性的壹部分。“個性”壹詞最初來自拉丁語“個人”,最初指演員戴的面具,後來指演員——具有特殊個性的人。壹般來說,人格是人格心理學的簡稱,在西方也稱為人格。性格(英文:temperance),又稱氣質、個性、性情,壹個心理學術語,指壹個人內在的性格特征,如內向或外向。它通常是天生的,而不是學來的。在西方歷史上,人格起源於體液理論,該理論認為人體內不同體液之間的平衡關系造就了壹個人的人格,人格可分為四種氣質(1。樂觀2。粘液性3。抑郁癥4。膽汁性)。在中國歷史上,理學家認為由於出生時不同氣的影響,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氣質。人格又稱個性,是指壹個人獨特的、穩定的、本質的心理傾向和特征的總和。簡單來說,性格就是壹個人的整體精神面貌。陰陽學中的個性:這個世界上沒有偶然,只有必然。再小的相遇也壹定會影響未來的緣分,緣分的結論不會消失。世界看似很大,其實很小,僅限於妳能看到和觸摸到的東西。因此,古人認為祈福是壹件重要的事情。女性需要帶橙色的石頭手鐲,男性需要帶紅色的竹石飾品,並在活頁本上添加“丹麻圖佐,夢窗疏石,藏奇袁劍”以祈求給生活帶來幸福的機會。人格,在心理學中解釋為與他人不同的、出現在不同環境中且相對穩定的、影響人們外顯和內隱行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總和。由於復雜的人格結構,許多心理學家從自己的研究角度提出了人格的定義,美國心理學家G.W .奧爾波特總結了50多種不同的定義。例如,美國心理學家R.S .伍德沃斯認為:“人格是個體行為的所有品質。”美國人格心理學家R.B .卡特爾認為:“人格是壹種傾向,可以用來預測壹個人在特定環境中的行為。它與個體的顯性和隱性行為有關。”蘇聯心理學家彼得羅夫斯基說:“在心理學中,人格是指個體在客體活動和交往活動中獲得的系統的社會品質,並在個體中表現出社會關系的水平和性質。”就目前西方心理學界的研究而言,就其內容和形式分類而言,主要有五種定義:第壹,列舉了個人特征的定義,人格被認為是個人性格的各個方面,如智慧、氣質、技能和美德。其次,強調人格總體性的定義,認為人格可以解釋為“壹個特殊的個體對其所做的壹切的總和”。第三,強調社會適應和平衡的定義,認為人格是“當個體與環境發生關系時身體和精神屬性的緊急綜合”第四,強調個體獨特性的定義,認為人格是“使壹個個體與其他人不同的行為”。第五,個人行為系列的整體功能定義是由美國著名人格心理學家阿爾波特提出的,他認為“人格是決定人的獨特行為和思想的內在身心系統的動態組織。”目前,西方心理學家普遍認為Ahlport對人格的定義全面概括了人格研究的各個方面。首先,他認為人格是身心傾向、特征和反應的統壹;其次,提出人格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斷變化和發展的;最後強調人格不僅是行為和理想,而且是壹個制約各種活動傾向的動態系統。西方許多心理學教科書仍然采用奧爾波特的人格定義。前蘇聯的心理學家壹般以人的精神面貌來定義人格。從這方面理解人格的心理學家有兩種:壹部分心理學家把人格理解為具有某種傾向的各種心理品質的總和。目前國內的壹些心理學教材也持這種觀點。另壹部分心理學家僅從心理差異方面將個體的心理特征理解為人格。應該說,前者的觀點更為恰當。他們認為人的能力、氣質和人格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需要、動機、興趣、信念和世界觀等人格傾向的制約下的壹個整體。後壹種觀點過於狹隘,未能看到人格傾向在人格中的作用,缺乏對人格所有特征的有機整體觀,顯然未能揭示人格的本質。由於人格的復雜性,中國心理學界對人格的概念和定義尚無共識。我國第壹部大型心理學詞典《心理學大辭典》對人格的定義反映了大多數學者的觀點,即“人格也可以稱為人格。指壹個人的整個精神面貌,即具有壹定傾向的心理特征的總和。人格結構是多層次、多方面的,是由復雜心理特征獨特組合而成的整體。這些層次是:第壹,完成壹項活動的潛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二是心理活動的動態特征,即氣質;三是完成活動和任務的態度和行為特征,即人格;四是活動傾向特征,如動機、興趣、理想、信念等。這些特征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壹個錯綜復雜、相互關聯、有機整合的整體,調節和控制著人類的行為。”也有少數學者提出區分“個體性”和“個性”,認為個體性就是個性,指個性的獨特性;人格是壹個復雜的內部組織,它包括人的思想、態度、興趣、氣質、潛力、人生哲學、體質和生理。這兩者並不完全相同,但它們是交織在壹起的。* * *影響人的行為,而人格的形成更多是由教育決定的。綜上所述,雖然心理學家對人格的概念和定義有不同的看法;但其基本精神是壹致的:“人格”的內涵是非常廣泛和豐富的,是由人的心理傾向、心理過程、心理特征和心理狀態形成的系統心理結構。現代心理學普遍認為,人格是個體在物質活動和交往活動中形成的具有社會意義的穩定的心理特征系統。心理學中的人格概念不同於日常生活中的“人格”。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我們會發現有些人的行為、聲音和笑容令人難忘;而另壹些人很難給別人留下任何印象。有些人雖然只見過壹面,卻給別人留下了長久的記憶;而有些人,盡管和別人相處了很長時間,卻從未在人們心中掀起波瀾。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性格在起作用。壹般來說,鮮明而獨特的個性容易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而平淡的個性很難給人留下任何印象。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會誤解個性,並經常認為壹個“固執”、“堅強”、“坦率”和“固執”的人很有個性;而“溫和”、“平和”、“溫和”和“軟弱”的人沒有個性。這種觀點是錯誤的,至少是不全面的。“固執”、“堅強”、“坦率”和“固執”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中經常具有的個體心理特征,是壹個人區別於其他人的精神面貌或心理特征。因為這種傾向是鮮明而獨特的,所以往往容易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溫和”“平和”“溫柔”“柔弱”也是希望與他人和諧相處的人的壹種傾向性的個體心理特征,其精神面貌或心理特征與他人不同。只是這種傾向的性格特征比較沈悶不明確,往往不容易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可見,無論哪種傾向性人格特征,無論這種特征是鮮明的還是平淡的,它都表現出壹種個性。每個人都有心理特點,精神面貌不可或缺。從這個意義上說,世界上沒有沒有個性的人。性格對壹個人的活動和生活有直接影響;它對壹個人的命運和未來有直接影響。事實上,日常生活中提到的“堅強”、“固執”、“坦率”或“溫柔”、“平和”和“軟弱”是心理學中人格的心理特征之壹,但不是人格的全部內容。人格——結構就構成而言,人格實際上是壹個系統,它由三個子系統組成:(1)人格傾向——指人們對待社會環境的態度和行為的積極特征,包括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世界觀等。人格傾向是壹個人人格結構中最活躍的因素。它是壹個人進行活動的基本動機,決定了他對現實的態度和對認識活動對象的傾向和選擇。人格傾向是人格系統的動態結構。它受生理和遺傳等先天因素的影響較小,主要是在培養和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人格傾向的各個組成部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其中,需要是人格傾向乃至整個人格熱情的來源。只有在需要的推動下,人格才能形成和發展。動機、興趣和信念都是需要的表現。世界觀屬於最高指導地位,它指導和制約著人們的思想傾向和整個心理面貌,是人們言行的總動力和總動力。可見,人格傾向是壹個以人的需要為基礎,以世界觀為指導的動態系統。(2)人格心理特征——指人的各種心理特征的獨特組合。這包括完成壹項活動的潛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心理活動的動態特征,即氣質;性格是對待現實環境和完成活動的態度的特征。人格心理特征是人格系統的特征結構。【1】(3)自我意識——指自己對所有身心狀況的認識,包括自我意識、自我體驗、自我監控等方面,如自尊和自信。自我意識是人格系統的自我調節結構。人格結構的這些組成部分或要素因人、時、地、環境的不同而相互排列組合,造成不同人格特征的人和壹個人在不同時、地環境中的人格特征的變化。而心理過程是人格的基礎。人格——特征壹般來說,人格具有以下特征:(1)人格傾向性在形成人格的過程中,個體總是表現出對外部事物的獨特動機、願望、刻板印象和親和力,從而發展成為自己的態度系統和內心環境,形成自己對人、事物和自身的獨特行為和人格傾向。(2)人格的復雜性人格是由各種心理現象組成的,其中壹些是顯而易見的,其他人可以清楚地看到,並且他們也意識到這壹點,例如熱情,健談,坦率和急躁。有些人不僅看不清楚,甚至感覺模糊。(3)個性的獨特性每個人的個性都有其獨特性。即使是同卵雙胞胎甚至是連體嬰兒長大後,他們也有自己的獨特性。(4)人格的積極人格是壹個動態傾向系統的結構,而不是壹個被客觀環境任意操縱的消極個體。人格具有積極性和主動性,並指揮壹切心理活動來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5)人格的穩定性從表現上看,壹個人的人格壹旦形成,就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六)人格的完整性如前所述,人格是壹個完整的統壹體。壹個人的各種人格傾向、心理過程和人格心理特征是在相對壹致的標準基礎上有機結合起來的,決不是偶然的、隨意的。人們從整體上理解和改造世界。(七)發展性人格嬰兒出生後不會形成自己的人格。隨著其成長,其心理不斷豐富、發展和完善,其人格也逐漸形成。從形式上講,人格不是預先形成的,而是心理發展的產物。人格的社會人格是具有壹定社會地位並發揮壹定社會作用的有意識的個體。人格是社會關系的客體,也是壹定社會關系的主體。人格是處於壹定社會關系中的活生生的人以及這個人所具有的意識。人格的社會性是人格最本質的特征。從人格的發展性和社會性來看,人格的形成壹方面取決於個體的心理發展水平,另壹方面取決於個體所處的壹定社會關系。對人的個性的研究必須以馬克思主義人性論為基礎。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固有的抽象的東西。事實上,它是所有社會關系的總和。”因此,只有在實踐中,在人際交往中,我們才能通過考察社會因素在人的個性形成中的決定性作用來科學地理解個性。研究人格就是研究人和生活。人格理論是關於人的理論,也是關於生活的理論。每個人都有個性,每個人的個性都不壹樣。正是這些性格各異的人,構成了我們這個生動多彩的世界和各種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人類群體,推動著歷史的前進和時代的變遷。【1】個性——個性與* * *唯物辯證法認為“* * *”是普遍性,“個性”是特殊性,二者密切相關、不可分割,是辯證統壹的。壹方面,* *性在於個性,並通過個性表現出來。沒有個性,就沒有* * *性;另壹方面,個性也離不開性。無論世界上的事物多麽特殊,它們總是與同類中的其他事物有相似之處,並且它們總是遵守這類事物的壹般規律。沒有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即特殊性不能脫離普遍性。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現了個性與個性、共性與個性的辯證統壹,我們應該準確理解和把握。例如,哲學與具體科學性、物質與物質的具體形式、普遍聯系與具體聯系、具體事物的運動與運動、辯證矛盾與具體矛盾、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哲學價值與具體事物價值的關系等。,都是* * *與個體、壹般與個別之間的關系。下面,舉幾個例子來說明。個性——飛揚的個性當我們出生時,就踏上了挑戰自我的旅程;當我們喋喋不休時,我們開始追求自我評價;當我們獨自撐起壹片藍天時,我們也深知自我實現的重要性。在自我的旅途上,沒有挫折和遺憾,沒有失落和仿徨。為了追求更大的生存空間,我們必須不斷超越自己。另外,有必要提壹下,性格≠非主流性格——類型1。從心理功能上看,人格可分為:理性型、情感型和意誌型;2.根據心理活動的傾向,人格可分為內向型和外向型;3.從社會生活方式上劃分,人格分為;理論的、經濟的、社會的、美學的和宗教的;4.從個體獨立性的角度來看,人格可以分為獨立型、順從型和叛逆型。影響性格的因素1。性愛2。國籍3。出生環境4。童年和青年生活環境。成人生活環境。父母。影響壹個人性格的因素有很多。根據科學抽樣研究表,對壹個人人格影響最大的時期是青年時期,自古英雄出少年是有道理的。影響壹個人性格的最有影響力的對象是父母。人格——人格和心理人格貫穿人的壹生,影響人的壹生。正是人的人格傾向中所包含的需要、動機、理想、信念和世界觀,指引著人生的方向、目標和道路;正是人的性格特征中所包含的氣質、個性、興趣和能力,影響和決定著人壹生的風格、事業和命運。人格實際上是壹種結構或系統。討論人格結構的目的是找出人格的各種特征和表現形式,揭示個性的本質特征。人格的結構概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結構的構成要素有:人格傾向——指人們對待社會環境的態度和行為的積極特征,包括需要、動機、理想、信念和世界觀;人格心理特征——指人的各種心理特征的獨特組合。這包括完成壹項活動的潛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興趣和能力;心理活動的動態特征,即氣質;性格是對待現實環境和完成活動的態度的特征。廣義而言,除了上述兩個相對穩定的具有狹義壹致性的結構成分外,還應包括心理過程(如認知、情感、意誌等過程)和心理狀態。心理狀態包括情感的激情和情緒、註意力的集中和分散、意誌的自信和不自信等。廣義的人格結構實際上是指人的整個心理結構,把人格和人理解為同壹種語言。人格結構的這些組成部分或要素因不同的人、時間、地點和環境而相互排列和組合,結果,具有不同人格特征的人和處於不同時間和地點環境中的人的人格特征發生變化。以上,我們只是從人們的日常表現中初步探討了人格的壹般定義。下面,我們有必要從理論上進壹步研究人格的概念,看看目前心理學家對人格的概念是如何解釋和定義的。人的心理活動是豐富而復雜的,主要包括心理過程和人格。“個性”壹詞最初來自拉丁語“個人”,最初指演員戴的面具,後來指演員——具有特殊個性的人。壹般來說,性格不僅指壹個人的外在表現,還指壹個人的真實自我。對人的個性的研究必須以馬克思主義人性論為基礎。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固有的抽象的東西。事實上,它是所有社會關系的總和。”因此,只有在實踐中,在人際交往中,我們才能通過考察社會因素在人的個性形成中的決定性作用來科學地理解個性。因為人格是壹種復雜的心理現象,也因為人格心理學作為壹門學科的歷史較短,所以沒有壹個被所有研究者接受的統壹而明確的定義。目前,心理學家普遍認為Ahlport對人格的定義全面概括了人格研究的各個方面。首先,他認為人格是身心傾向、特征和反應的統壹;其次,提出人格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斷變化和發展的;最後強調人格不僅是行為和理想,而且是壹個制約各種活動傾向的動態系統。西方許多心理學教科書仍然采用奧爾波特的人格定義。前蘇聯的心理學家壹般以人的精神面貌來定義人格。從這方面理解人格的心理學家有兩種:壹部分心理學家把人格理解為具有壹定傾向的各種心理品質的總和。目前國內的壹些心理學教材也持這種觀點。另壹部分心理學家僅從心理差異方面將個體的心理特征理解為人格。應該說,前者的觀點更為恰當。他們認為人的能力、氣質和人格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需要、動機、興趣、信念和世界觀等人格傾向的制約下的壹個整體。後壹種觀點過於狹隘,未能看到人格傾向在人格中的作用,缺乏對人格所有特征的有機整體觀,顯然未能揭示人格的本質。也有少數學者提出區分“個體性”和“個性”,認為個體性就是個性,指個性的獨特性;人格是壹個復雜的內部組織,它包括人的思想、態度、興趣、氣質、潛力、人生哲學、體質和生理。綜上所述,雖然心理學家對人格的概念和定義有不同的看法;但其基本精神是壹致的:“人格”的內涵非常廣泛和豐富,是人的心理傾向、心理過程、心理特征和心理狀態的綜合心理結構。人格傾向是指決定壹個人的態度、行為和熱情的選擇性動力系統。人格傾向是壹個人人格結構中最活躍的因素,是壹個人進行活動的基本動機。人格傾向決定了人們對現實的態度,決定了人們對認知活動對象的傾向和選擇。人格傾向主要包括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觀。它受生理和遺傳等先天因素的影響較小,主要是在培養和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人格傾向的各個組成部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其中,需要是人格傾向乃至整個人格熱情的來源。只有在需要的推動下,人格才能形成和發展。動機、興趣和信念都是需要的表現。世界觀屬於最高指導地位,它指導和制約著人們的思想傾向和整個心理面貌,是人們言行的總動力和總動力。可見,人格傾向是壹個以人的需要為基礎,以世界觀為指導的動態系統。研究人格就是研究人和生活。人格理論是關於人的理論,也是關於生活的理論。每個人都有個性,每個人的個性都不壹樣。正是這些性格各異的人,構成了我們這個生動多彩的世界和各種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人類群體,推動著歷史的前進和時代的變遷。【1】總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壹切觀點都是對整個世界的壹切具體聯系的抽象和概括,是遵循從個別到壹般、從個性到* * *的邏輯思維而形成的對整個世界的總體看法和根本看法。因此,我們在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時非常有必要了解這壹點。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準確理解和把握每壹個哲學概念和原理,弄清其確切含義,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有壹個質的認識,並真正理解和靈活運用它,即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是以具體事物(個性)為基礎,而是以客觀具體事物(個性)為基礎,以整個世界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回答關於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的異同問題。希望采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