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人類性格的演變

人類性格的演變

文字是人類文明發展和傳承的基礎。在吳軍老師關於信息論的專欄中,關於文字進化的內容與大家分享如下。

首先,象形文字的演變

起初,“象形文字”與實物非常相似,只是不同地區的表達方式不同,但這些象形文字之間缺乏* * *性。

文字進化的第壹步是抽象。下圖描述了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中)和古代中國(下)對“魚、鳥、氣、矢”(“箭”,即箭頭)和壺等詞進行抽象的過程。

漸漸地,這些象形文字被抽象成壹些直線或弧線。在中國和美索不達米亞,由於早期的文字是刻在石頭、竹子和泥板上的,所以更多的是抽象成點和線的組合,便於雕刻。

古埃及是寫在紙莎草上的,可以用曲線書寫,所以用曲線抽象。但無論如何,經過抽象,我們可以總結出* * *。

接下來,文字進化的第二步是文字信息矢量化的過程,我們將以漢字為例來說明。

大多數漢字映射到兩個維度,即壹個表意部首維度和壹個發音維度,比如“湖”。有時候,提示發音這個維度本身就是表意的。

之後表示意思的偏旁就不太像原圖了。而這些部首構成了書寫的基本單位,它們是慢慢固定下來的。

以後新概念需要造新詞的時候,就用那些基本單位,也就是偏旁部首,重新組合就行了。比如唐朝的宗為武則天發明了壹個詞,意思是日月當空,獻給武則天阿諛奉承。

其實很多古人表達的信息在今天已經過時了,所以大量的古文字在今天實際上已經被廢除了。《康熙字典》雖然收了47000個漢字,但3000多個壹級國家標準漢字可以覆蓋今天98%以上的文字。

同樣,牛津詞典中也有大約1/4個單詞今天不再使用。現在的人更習慣於用已有的詞發明新詞,而不是創造新詞。

第二,拼音的演變。

拼音的簡化主要是圍繞發音。

美索不達米亞發明楔形文字後,很快從象形文字變成了拼音文字。但那些拼音字並不簡單,每個表示意思的拼音其實就是壹堆復雜的小箭頭(像楔子,所以也叫楔形)。

後來,當地閃米特人學會了楔形文字,其中有壹個非常擅長離岸商業的群體——腓尼基人。

腓尼基人將美索不達米亞文字傳播到地中海島嶼。但在經商途中,商人們無暇雕刻精美的楔形文字,於是將這種復雜的拼音文字進壹步簡化,留下了幾十個字母。

可以說,從復雜的楔形文字到簡單的幾十個字母的變化是壹個很大的進步,讓人類很容易學會讀寫。後來,希臘人把腓尼基字母總結成24個希臘字母,羅馬人又把它們變成了22個拉丁字母。

隨著羅馬的擴張,征服了很多外國的土地,吸收了很多外國人,所以有些外國的名字和地名就不能表達了。所以羅馬人在字母表上加了X來代表所有不能表達的聲音和單詞。這不僅是英語中含X的詞如此之少的原因,也是後來人們用X表示未知數的原因。

後來拉丁語中的I被拆分成I和J兩個字母,V被拆分成u、V、W、V、W三個字母,最終形成了今天英語中的26個字母。

今天,歐洲的其他大多數音標都來自拉丁語。雖然他們的字母略有不同,發音也不同,但他們的書寫方式相似,因為相同的書寫方式表達了相同的信息。

雖然象形文字和拼音文字的形成和演變代表了兩種不同的信息編碼方式,但它們都運用了信息論中的向量化原理。

在歐洲音標中,雖然沒有表示意義的部首,但是有很多表示意義的詞根、前綴、後綴,也就是說這些語言實際上是用壹個詞根、前綴、後綴這樣的三維向量來表示信息的基本單位(詞)。

所以稍微有點語言基礎的人,也能猜出壹些沒見過的單詞的意思。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拼音比漢語更容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