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展:
王(拼音:wáng,wáng)是《漢語通用規範》中的壹級漢字(常用字)。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商代的甲骨文中,指的是事物。其甲骨文形似斧頭,“王”是王權的象征。原意是古代的最高統治者。
秦漢以後,皇帝改稱皇帝,“王”成為諸侯、王侯、郡王等封建皇族或英雄的最高稱號。也指在某壹領域或某壹方面取得成就的人,如故事大王。以上意讀wáng。王壹般用作名詞,但有時也用作動詞指代王,多用於古漢語。
商代指字甲骨文(圖1-3)是壹把大斧的斧部輪廓圖。這種斧子是古代用來殺人的武器。它是奴隸主和封建主屠殺農奴、奴隸、戰俘和罪犯的工具。
誰掌握了這個致命武器,誰就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誰就是國王。所以古人把這種斧子做為權力的象征和王者的品格。關於“王”壹詞的解釋,歷來觀點不壹。有的說:“三畫相連,謂之王。三者為天、地、人,能明其者為王。”
有人說,甲骨文中的“王”,像人壹樣站在地上。這個人是有地位的人。無論如何,“王”是權力的象征。
王作為君主的代名詞,在中國漫長的古代社會中壹直存在。春秋戰國時期,皇帝為王,分封諸侯也為王。秦始皇嬴政稱國君為“皇帝”。從漢朝開始,他還稱帝,立同性皇族為王。
《尚書·洪範》記載:“天子為民之父母,自以為天下之王。”這裏的“王”就是君主。而“王”,也就是所謂的“王侯將相”,就成了爵位,成了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在現代漢語中,王更多地被引申為“首領”的意思,如“霸王”、“王”、“蟻王”、“蜂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