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從直接和間接的角度來看:正面和側面描寫,想象寫作(想象聯想)和真實寫作。
2.從修辭的角度考慮:比喻、對比、誇張、類比、借代、雙關、反問句、設問、互文等。
3.從所用的表現手法來看:烘托、比較、渲染、對比、引經據典、象征、鋪陳、寫生。
4.從動靜景的角度來寫:動靜景結合,動中寫靜,動中寫靜。
5.從觀察、足點、層次的角度寫:遠觀與近觀相結合,仰視與俯視相結合,空間上下相結合,高低相結合。
6.從調動感官(感官組合)的角度寫作:視覺(顏色)、聽覺(聲音)、嗅覺(氣味)、味覺、觸覺或通感。
7.考慮到場景的全景和近景:粗繪和工筆畫(點面結合)。
8.從分析場景的色彩搭配來看,要突出場景的色彩,註重色彩的多樣性與和諧性。
詳細描述:
首先,從直接和間接的角度來看:正面和側面描述,想象寫作(假想聯想)和真實寫作。
景物描寫可以從正面入手,直接描寫景物的特點,使人壹目了然;也可以不從正面景物入手,而從與之相關的側面景物入手,從而揭示事物的特點,給讀者提供豐富的想象空間。兩種方法的結合可以使景物的特征更加生動和突出。
“虛”與“實”,具體來說,就是無形與有形、抽象與具體、想象性記憶與現實。例如,“悲傷”是虛幻的,因為它是無形的和抽象的,而“壹條春江”、“壹條船”、“春草”和“楊柳岸風殘月”是真實的。古詩詞往往用具體可感的事物來表達壹些感情,或賦予壹些感情以想象或幫助。
實景是詩人描寫的現實客觀的景物,虛景是詩人通過聯想或想象制造的景物。虛實結合才能更好地表達壹種溢於言表的情感。
第二,從修辭的角度考慮:比喻、對比、誇張、類比、借代、雙關、反問、設問、互文等。
例子:柯南子宋朝袁慶山:鐘書
十裏青山遠,朝平路多沙。幾只鳥哭泣著抱怨歲月。這是另壹個淒涼的時刻,在世界的盡頭。
白露聚殘月,清風散煙雲。綠楊堤問荷花:記得在新年賣酒,那家人是誰?
解釋:
潮水推平了沙路,遠處的青山還在繼續。偶爾聽到幾聲鳥鳴,仿佛在感嘆時間的流逝。又是蕭瑟冷漠的秋天,我遠離天涯海角殘月西落。白露濕衣,拂曉涼風徐徐吹走朝霞。走到熟悉的綠色楊堤,我問起池塘裏盛開的荷花:“妳還記得那年我在路邊賣酒時,敲的是哪扇門嗎?”
用距離和距離的組合來寫風景。“十裏青山在遠方”是遠景,“朝平路有沙”是近景;使用音頻和視頻的組合。前兩首詩是視覺描寫,而《幾度鳥鳴》是聽覺描寫。使用擬人修辭。事實上,“幾鳥啼鳴,抱怨歲月”這句話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悲傷。
第三,從所用的表現手法來看:烘托、比較、渲染、對比、引經據典、象征、鋪陳和寫生。
線描原本是中國繪畫的傳統技法之壹,大致類似於西方繪畫中的素描或速寫。其特點是以簡潔的墨線勾勒畫面,具有寫意性,無對比無色彩。
將這種繪畫方法引入詩歌創作中,即不使用形容詞和修飾語,精心雕琢和層層渲染,更不用旋律或烘托,而是通過抓住描寫的對象,用準確有力的筆觸,明快簡潔的語言,簡單質樸的文字,幹凈利落地勾畫出事物的形狀、明暗(聲音)來表現作者對事物的感情。
例如,唐朝的《商山早行:文聽雲》
早上開始征祭司,為家鄉難過。雞啼茅店月,人走板橋霜。
槲寄生葉落在山路上,桔子花開在驛站的墻上。因為想著淩渡的夢,大雁們滿載而歸。
解釋:
黎明起床,車馬的鐘聲已經震動;踏上漫長的旅途,遊子傷心地思念著家鄉。雞鳴嘹亮,茅草鋪沐浴著曉月的余暉;板橋滿霜,客先隨足。枯萎的橡樹葉布滿荒山野路;郵局的泥墻上盛開著淡白色的苦橙花。回想起昨晚夢見淩渡的美麗場景,成群的鴨子和鵝在岸邊的池塘裏玩耍。
兩首詩的第二聯是六個名詞(即六景)的組合,沒有任何修飾詞。可見早去的辛苦。當公雞打鳴,眼睛還活著的時候,很明顯,很難提前走路,冒著路上的寒冷和霜凍。
第四,從動靜景的角度來寫:動靜景結合,以動寫靜,以靜寫動。
在我國古代詩歌中,詩人為了營造意境特別註重動態描寫,動靜結合是描寫景物的常用手法。在這種手法的運用上,詩人往往別出心裁,“字字皆寫”“境界盡出”。
如賈島《李寧隱居圖》中的“推”和“敲”的選擇(意為:鳥兒在池邊的樹上自由棲息,和尚在皎潔的月光下敲山門),王安石《登瓜洲》中的“春風和綠江南岸”(意為:溫柔的春風又吹起了河南岸)。
它們都是動態描寫的例子,關於動詞的使用已有許多文章。但作為動靜結合的景物,它往往以壹種意境描繪動與靜,又往往以靜為重,以動映襯靜的方式形成意境與意象的和諧統壹。因此,動靜結合的寫景手法往往離不開映襯。
五、從觀察角度看,足點與水平:遠觀與近觀相結合,仰視與俯視相結合,空間上下相結合,高低相結合。
看同壹個場景,觀察者的位置不同,角度也不同。俯視、仰視、遠觀、近觀,視覺形象會多種多樣、變化多端。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描寫,會使讀者對所描寫的景物有更全面的了解,獲得更完美的感受。
比如《山行》唐代:杜牧
遠離寒山,石徑斜斜,白雲深處有人。(深度工作:生活場所)
駐足坐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解釋:
沿著蜿蜒的小路上山,白雲深處有人。我停下了車,因為我喜歡楓林的深秋景色。楓葉染上了秋霜,比二月的春花還要鮮艷。
前兩句描述了秋山的前景。第壹句描寫了秋山的高遠景色,表現了詩人攀登的勇氣。第二句描寫了秋山中的壹個特定場景,在白雲漂浮的天空下隱約可見幾戶人家。最後兩句描繪了秋山的特寫。“霜葉紅於二月花”充滿活力,明亮耀眼,清新蓬勃,生動形象,給人壹種秋光勝於春天的美感。
第六,從調動感官(感官組合)的角度寫作:視覺(顏色)、聽覺(聲音)、嗅覺(氣味)、味覺、觸覺或通感。
即調動人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感覺器官來描繪景物。
如李白的《蜀道難》,最高的懸崖僅距天堂壹尺,幹枯的松樹垂下頭,從懸崖峭壁的表面。又送萬谷飛石雷”(釋義:山峰相連,離天不到壹尺,枯松老枝倒掛,倚崖而立。漩渦旋轉,瀑布翻滾咆哮,急流撞擊巨石,在山谷中翻滾如雷。
它從聽覺和視覺上營造了壹種驚心動魄的氛圍,襯托出蜀道的艱險。
七、考慮從分析全景和特寫景物入手:粗刷勾勒和細刷描繪(點面結合)。
壹切都是相互聯系的,不是孤立的,所描繪的風景也是如此。它們總是與周圍的風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詩人寫山水時,不是孤立地寫主體,而是圍繞主體寫相關的物象,點面結合,使主體形象更飽滿、更有特色。
唐代江雪:柳宗元。
那些山中沒有鳥兒飛過,那些小路中也看不到人的蹤跡。
河上的壹只小船,壹個穿著長蟲的漁夫;獨自垂釣,不怕冰雪侵襲。
解釋:
在所有的山上,鳥都消失了,所有的路上都沒有人的痕跡。在河上壹艘孤獨的船上,壹位戴著竹帽的老人獨自在覆蓋著大雪的寒冷河上釣魚。
使用點和面的組合。“笠翁”在畫面中相對較小,但它處於非常顯眼的位置,這是全詩的中心,而“壹只小船,壹件竹鬥篷”屬於分點描述。
前兩句“百山無鳥,千徑無跡”屬於表層論述,詩中描寫了人物從“鳥飛絕”到“人消雲散”的處境的苦寒和孤獨,並在“山”和“徑”前冠以量詞“千”和“萬”,突出了人物的堅毅和卓然品格。可以稱之為點面結合。指出它很全面。
八、從分析場景的色彩搭配角度:突出場景的色彩,註意色彩的多樣性與和諧性。
古詩中的景物描寫往往涉及聲音和色彩。這是詩人利用感官從多個角度寫景,使讀者仿佛置身於場景之中,收到了很高的藝術效果。畫形狀、聲音和顏色就像“在空中扔石頭,砸在岸上,卷起成千上萬堆雪。”
唐代絕句例子:杜甫
“兩只黃鸝在綠柳上歌唱,白鷺連飛”
我的窗戶框住了白雪覆蓋的西山景色。我的門經常對東行的船只說“再見”
解釋:
兩只黃鸝在綠柳間歌唱,壹行白鷺直沖藍天。坐在窗邊,可以看到西陵千年積雪,東吳來的萬裏船就停泊在門口。
第壹副對聯是壹組對句。草堂周圍有許多柳樹,還有壹對黃鸝在新綠的柳枝上歌唱,壹派歡樂的景象,色彩斑斕,形成了清新美麗的意境。“翠”是新綠,“”是早春物候,而柳枝剛剛發芽。“兩個黃鸝鳴翠柳”,鳥兒成雙成對,表現出壹種生機和壹種喜慶之意。
藍天上的白鷺在自由飛翔。這種長腿的鳥優雅而自然地飛翔。萬裏晴空,白鷺在“藍天”的映襯下色彩異常鮮艷。兩句中接連使用“黃”“翠”“白”“青”四種鮮艷的顏色,編織出壹幅美麗的畫面;第壹句也有對聲音的描述,傳達了極其歡快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