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決定仔細觀察蝮蛇的形狀。他看到這條蛇的頭大如三角形,嘴裏有四顆長牙,背上有24個對角的正方形,腹部有條紋。它真的不同於普通的蛇。然後,捕蛇人把蛇掛在路邊的壹棵小樹上,用刀剖開它的肚子,取出內臟,盤成壹團,放進竹籃裏。據說蛇曬幹後才能入藥。李時珍記錄了捕蛇過程中的每壹個細節活動,不僅補充了草書,也為後來編纂《白蛇傳》提供了重要材料。幾年後,李時珍根據白花蛇的祛風特性,制成了治療偏癱中風的“白花蛇酒”。根據現代藥理分析,證明白花蛇提取物具有鎮靜、鎮痛、擴張血管和降壓作用。
(2)尖吻蝮原產於周琦龍鳳山、麒麟山、鳳凰山、玉湖,蘄春、習水交界的三角山偶有。據清初顧景行《黃公說子》記載:“蛇分黃、白、黑三種,黃、白花可得數十金。黑花只是在數金子。昨日龍鳳山洞產,今不存,乃三角山出,壹歲得不到。土人拿到肉壹定要吃。不然它會飛起來,牙齒又尖又毒。如果人的手腳被嘴和牙齒弄傷了,就會被人用刀弄斷,以後就沒救了。”他還說:“店裏的貨都是浙江蛇,不是蝮蛇。花和指甲壹樣,土人分不清。不過,三角山在兩旗交界處。相傳蛇壹旦越過結界,就只有壹只眼睛,...”尖吻蝮蛇需求量很大。《黃州縣誌》中有壹首民歌:“蝮蛇,誰能教妳驅風邪?我的老板索爾很著急,船上的醫生只勉強我,我壹時半會兒斷不了肉……”。蝮蛇喜歡潮濕涼爽的地方,生活在山谷和溪流的巖石上,落葉中,竹林下和草叢中的洞穴裏。外出時,它常潛伏在爛草和枯葉之間,以便攻擊、覓食和隱藏自己。
(3)尖吻蝮是壹種毒蛇。相傳人被咬傷,五步之內死亡,故稱蝮蛇。因其體黑花白,故又稱蝮蛇,又因吻鱗和鼻間鱗向後傾斜,故又稱吻蛇。頭呈三角形,背部黑褐色,頭、腹、喉為白色,散在少量黑褐色斑點,稱為“念珠斑”。尾巴側平,尾尖有壹鱗長,叫角質刺。如果尖吻蝮被強行抓住,無路可逃,它就會轉尾鉤,破腹自殺。“死而不沈其目。”
(4)五步蛇雖然有毒,但卻是我國珍貴的中藥材,是封建王朝皇帝指定的貢品珍品,也是出口的珍貴藥材。關於其習性和藥用價值,唐代柳宗元在《捕蛇者》壹書中說:“永州野有異蛇,有黑有白。觸草而死。要咬人,沒有防禦。若得蠟為餌,可除強風、攣縮、瘺管、癤子,殺筋、殺三蟲。”宋莊綽《雞肋》載雲“蘄蛇”:“今醫者所用,乃采於周琦祁陽鎮之山中。五裏鎮有靈峰寺,寺後有洞。洞口是壹條蛇,極為罕見。得之者,必貢之。洞內外的財物雖然幹燥,卻依然明亮;黃梅各縣雖然相鄰,但旱情壹看就停了;周樹宿松縣也毗鄰黃梅,它們之間也有壹條鴻溝。如果是幹的,兩眼不清。”明代醫學家李時珍曾多次到龍鳳山,親眼目睹蝮蛇吞食石南並被逮捕。根據實地觀察,他寫了《蝮蛇傳》。在《本草綱目》中,他還詳細記述了尖吻蝮的形態、習性、捕捉和幹燥方法及其用途。他說:“花蛇在湖泊和四川都有,但今天被稱為蝮蛇。但是,土地不多。市場上的貨物和打官司的人都是從江南興國州的山裏來的。”根據他的說法,真正的蝮蛇是“壹種有黑白花的龍嘴,背上有24個方勝紋,腹部旁邊有念珠狀斑點,尾巴尖有壹個佛手指甲,主要吃石南藤上的花和葉子。”人們用這個來找到它。如果他們先撒沙子,他們就不會動。用叉子拿著,用繩子吊著,在水裏切開,從後面洗它的肚子。《爾雅義柴》也有類似記載:蛇死後閉,漳州的花卻開。若在兩界之間,必開必閉,故人必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