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1
甲骨文是中國的壹種古文字,也被稱為“文琪”、“甲骨文”、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字”。
作為漢字的早期形式,它是中國最古老的成熟文字,首次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它屬於古漢語,而不是其他語言的古代或原始語言。
甲骨文發現於中國河南省安陽市殷墟,是商代(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已有約3600年的歷史。
甲骨文具有對稱而穩定的圖案。準備書法三要素,即用筆、完字、章法。從字體的數量和結構來看,甲骨文已經發展成為壹種更加嚴謹和系統的文字。
漢字的“六字”原則在甲骨文中得到了體現。不過原圖和原話的痕跡還是很明顯的。
甲骨文是商代(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已有約3600年的歷史。
2.金文
青銅器銘文是刻在青銅鐘或鼎上的壹種文字。青銅器銘文起源於商代,盛行於周代。它們是在甲骨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因為它刻在鐘鼎上,所以有時被稱為鐘鼎文。據統計,青銅器銘文上大約有3005個字,其中已知的有1804個,略多於甲骨文。
青銅器銘文上承甲骨文,下啟秦代小篆。大多數流傳的書籍都刻在鐘鼎上,因此它比甲骨文更能保存原始文字,並且具有古雅的風格。青銅器銘文在筆法、造字和構圖方面為書法的進壹步發展做出了貢獻。
3.石鼓文
石鼓文是壹個先秦石刻人物,因其鼓狀而得名。發現於唐初,有十* * *件,高約三尺,直徑約二尺,每件刻有《大篆》四言詩壹首,還有十* * *件,計718字。
內容最初被認為是對秦王狩獵場景的敘述,因此也被稱為“狩獵”。宋代鄭樵《石鼓音序》之後,“石鼓與琴事”說盛行。
晚清時期,石鼓在秦文公地震中被打碎,在民國時期在秦穆公被馬恒打碎,在秦襄公被郭沫若打碎。今天,劉星和劉牧將石鼓作為秦始皇時代的作品進行研究。
石鼓上刻有許多殘破的字。北宋時期,歐陽修共記錄了465首詞。到了明代,《繁漪亭集》只有462字。如今,“馬劍”鼓已無字。原石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石鼓殿。
4.大篆
大篆是西周晚期廣泛使用的字體。相傳為夏朝伯夷所創。從廣義上講,大篆是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或“鐘鼎文”)和金文(金文的復雜性),而當代漢字專家估計秦朝時應該仍有甲骨文,因此現在將其包括在內。
狹義的“大篆”指的是文淑,還有以周宣王太史書命名的石刻石鼓文遺存。石鼓文因刻在石鼓上而得名,是最早的石刻文字,也是石刻的鼻祖。
5.隸書
李殊,包括李芹和韓立,通常被認為是從篆書發展而來的,字形寬而平,橫畫長而豎畫短,註重“蠶頭雁尾”和“曲折”。
據出土簡牘記載,隸書起源於秦代,相傳程邈為隸書,韓立在東漢時期達到鼎盛,上承篆書傳統,下啟魏晉南北朝時期,對後世書法影響很大,書法界素有“韓立唐凱”之稱。
6.楷書
楷書又叫楷書、真書、隸書。它逐漸從隸書演變而來,變得更加簡化和縱橫。辭海解釋說,它“形狀方,筆畫直,可以作為模型”。這種漢字字體端正,是現代流行的手寫正字法漢字。
楷書也是壹種官方名稱。《新唐書》省史館藏楷書家20人,楷書家18人。楷書作為官名,又叫楷書手,主管書法和書寫,並列於同壹機構,因為具體分工不同。
《通典·官二十二》記載楷書玩家是壹位傑出的官員。宋代沒有楷書家,但有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