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什麽是仁?

什麽是仁?

《論語》中最重要的壹個詞可能是“仁”,這個詞在《論語》中出現了100多次。那麽什麽是“仁”呢?這個問題壹旦弄清楚了,妳就基本理解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今天,我們將談論仁的兩個內涵及其來源。

什麽是“仁”?不僅我們好奇,孔子的學生也很好奇。他們經常追著孔子問什麽是“仁”。其中,樊遲可能是最沮喪的弟子。在《論語》中,樊遲三次問孔子“仁”是什麽,但孔子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有壹次,孔子說仁是“愛”,還有壹次,孔子說:“仁者先難,而後得”。仁就是先把困難的事情做好,再談收獲。孔子曾告訴樊遲,“仁”意味著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尊嚴和尊重,做事認真,忠於他人。即使去偏遠地區也不要放棄這些原則。每次孔子說壹些非常不同的話,樊遲都非常沮喪。

不僅如此,孔子的弟子顏淵、仲弓、司馬牛和張子都問過孔子什麽是“仁”,但他們都得到了不同的答案。孔子對顏元說“克己為仁”;孔子告訴張:“禮、容、信、敏、利”五德是仁;孔子對鐘公說,出去做生意就像接待尊貴的客人,請人做生意就像舉行重大祭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朝無怨恨,家無怨恨。這就是仁。孔子對司馬牛說:“仁者,其言亦惑也。”仁的意思是說話的時候不要那麽慌張。關鍵點是仁。

讀到這裏妳可能會感到驚訝。為什麽這麽重要的概念在孔子看來卻很隨意?其實不是的,因為《論語》其實是孔子和弟子的對話集,對話中有場景。所以孔子每次回答都不壹樣,是因為當時的提問者和場景不壹樣。這是因為孔子在因材施教。例如,孔子告訴司馬牛說得慢壹點,因為司馬牛是壹個直言不諱的人,經常開誠布公地說話,所以孔子說:“仁者也避重就輕。”所以,其實孔子是在因材施教,而不是隨便說說而已。

那麽什麽是“仁”呢?它有兩層含義。曾子說:“大師之道是忠誠和寬恕。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孔子思想的主要繼承人。曾子參與了《論語》的編纂和《大學》的撰寫。因此,曾子對孔子核心思想的把握應該更加準確。如果說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那麽仁的核心就是兩個字:“忠恕。”

什麽是忠誠和寬恕?宋代大學者朱說:“盡己之忠,推己之恕。”忠誠強調自我責任和義務,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意味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同時以同理心對待他人,這就是“仁”,這是“仁”的最終標準

做自己該做的事是壹種“價值判斷”,而不是壹種事實判斷。它強調的是我們在某個場景下最應該做什麽,沒有壹個普遍確定的標準和原則可以適用於任何場景,所以孔子每次都給出不同的答案。那麽我們如何做出這個判斷呢?答案是:心。對仁的判斷來自“心”,而不是“腦”。壹個人的“心”是仁的本體,這是孟子的壹個突出貢獻。孟子在孔子“仁”的基礎上找到了仁的本體,即“心”,拓展了孔子的仁的概念。

孟子說:“慈悲是仁的目的;羞惡之心,仁義之端;辭職的心,儀式的結束;是非之心也是智慧的終結。在孟子看來,心是壹個人的真正主體。人心不僅是這些道德品質的來源,也是判斷是非善惡的能力。因此,我們說儒家是壹種審美取向,他的判斷不是由我們的大腦做出的,不是基於理性和邏輯推理做出的,而是由我們的內心做出的。就像我們欣賞壹幅畫,欣賞藝術作品帶來的審美愉悅壹樣,它是壹種身心愉悅,而不是大腦做出的理性判斷。什麽是善、善、美,我們的“心”有天然的直覺或壹種判斷能力。這是東西方哲學非常不同的地方。良知和真正的良知更接近壹個人的真實自我。我們常說“遵從內心”,這是壹個非常高的要求。孔子說:“從心所欲”,按照自己真正的良心做事是恰到好處的,這是很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