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風笛晚離亭,妳去瀟湘我去秦。”三四句話,從江頭風光到送別宴,正面描述握手時的情景。驛站宴送別,酒滿情意濃。席間,奏響了悲傷和怨恨的笛聲。現場抒情,或許是象征別離的“折柳”。這笛聲是在傾訴彼此的別離,讓即將分手的兩個朋友靠得很近,默默的對望著,思念纏綿,隨風升起。從笛聲來看,天空似乎不知不覺變暗了,是時候說再見了。兩個朋友在沈重的黃昏中相惜,分道揚鑣——妳去瀟湘,我去秦。這首詩在這裏戛然而止。
這首詩的成功與擁有這樣壹個獨特而抒情的結尾密切相關。從表面上看,最後壹句只是說明各自行程的敘述。它缺少對景物的描寫,沒有唱三嘆的抒情性。其實,詩的深層魅力恰恰蘊含在這個看似簡單的結裏。因為離別經過了河頭春色、柳暗花明、送別宴、風笛、暮光等壹系列意象場景的反復渲染,完全結束句子是否恰到好處?劉皇,這個G土的屏障,在反激和對比中顯示出它豐富的內涵。離別的傷感,走向世界盡頭的無限傷感,對南北不同道路的深深向往,乃至漫漫征途中無盡的孤獨,都在這無言的話語中得到充分的表達。“君”與“我”相對,“相”字重疊,使這首詩更加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