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版本作曲教程
第九交響曲也被稱為合唱交響曲。直到作曲家的暮年,在經歷了生活的磨難之後,貝多芬才真正努力去創造他心目中的最高理想。誇張的說,貝多芬為了保持創作的激情和狀態,搬了四次家。終於在壹年半之後,在1823的結尾,完成了體現貝多芬人生哲學的第九交響曲!雖然經歷不短,但是作品的創作還是比較順利的,幾乎壹氣呵成。在很多人看來,是時候迎接歡呼和勝利了。但情況並不完全是大多數人想的那樣,因為《第九交響曲》的首演充滿了跌宕起伏。按照合同,這首作品本應在英國倫敦首演,但貝多芬仍然覺得音樂之城維也納是最佳選擇。但貝多芬的音樂風格受到了當時維也納羅西尼歌劇的強烈沖擊,甚至有人抨擊貝多芬的音樂已經過時。面對這種情況,作曲家想把首演改到柏林。這時候維也納的觀眾忍不住了,反而強烈呼籲第九交響曲應該在維也納首演。許多人聯名寫信給作曲家,請他留在維也納,信中充滿了真情實感。貝多芬改變了主意,開始計劃他的作品在維也納的首場演出。在演出前的排練中,又出現了很多問題。貝多芬的作品對於管弦樂隊的樂手來說真的是壹個嚴峻的考驗,很多段落都是相當難彈的,需要樂手有紮實的基礎和過硬的技巧。而且《第九交響曲》也是貝多芬最引人入勝的交響曲,壹些高難度的段落讓當時參加首演彩排的歌手們的表現並不完美,這讓貝多芬很生氣。綜合這些因素,第壹次合練的效果很差,甚至有人建議貝多芬改壹些段落,以降低演奏難度。然而,在藝術上追求完美的樂聖堅持自己的想法,沒有改變壹個音符。為此,演出日期不得不壹再更改。好在隨著時間的推移,排練也逐漸完善,越來越好!終於,1824年5月7日,貝多芬第九交響曲首演音樂會在維也納凱倫·特納劇院舉行!這場演出可謂史無前例,久違的歡呼和久違的熱情,回到了貝多芬的周圍。當整部作品完成時,有許多令人驚嘆的場景。也許這是我們這壹代人壹生中很難見到的演唱會場景——觀眾幾乎瘋狂地鼓掌歡呼,很多人留下激動的淚水,人群不停地往舞臺方向擠。人們被這壯麗的旋律所感動,毫不顧及禮儀。雖然作曲家本人失聰,聽不到任何歡呼和掌聲,但他仍然被這壹非凡的熱情場面激動得壹時間不省人事...1824的盛大開幕已經過去了近兩百年,但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和《歡樂頌》卻成為了永恒的經典。在這兩百年裏,幾乎所有年輕壹代的音樂家和作曲家都被這部宏偉的作品迷住了;有無數的業余聽眾被這首作品帶來的音樂哲學和音樂氣度所感染!因為這部作品,貝多芬成為了神壹般的人物,《歡樂頌》成為了人類歷史長河中自由與和平的永恒燈塔。
交響樂第九章
讓我們壹起走近這部作品,走進貝多芬的理想王國。第九交響曲由四個樂章組成。第壹樂章是D小調莊嚴的快板,2/4拍,奏鳴曲式。第壹個主題嚴厲而有力,表現了艱苦奮鬥的形象,充滿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劇色彩。起初,這個主題由弦樂部分在低沈壓抑的氣氛中演奏,然後逐漸加強,直到整個樂隊威嚴而有力地演奏了所有的主題。第二個主題是bB大調,木管樂器表現出壹點悲傷的氣氛。發展部是G小調,弦樂器緊張的鬥爭將音樂引向高潮。作曲家壹上來就以嚴肅宏大的氣勢表達了整部作品的思想來源。其實這是貝多芬在很多作品中反復表達的主題——奮鬥,也反映了奮鬥的必然過程——艱辛。旋律跌宕起伏,時而壓抑,時而悲壯,我們仿佛看到的是勇士們不斷撞擊屏障,勇往直前,期待勝利的場景。傳統上第二樂章應該是柔板,但是在低沈壓抑的背景之後需要有壹個充滿活力的諧謔曲,所以貝多芬打破了這個慣例,用了D小調非常活潑的快板,3/8拍,而且是巨大的諧謔曲風格。整個第二樂章主題鮮明,扣人心弦,充滿動力,似乎給正在戰鬥的勇士們以積極的鼓勵。人們似乎壹下子就能在陰雲密布的戰場上看到溫暖的陽光和蔚藍的天空,但人們仍然能體會到生活在其中的艱辛。樂曲的三個音調的中心主題具有奧地利民間舞蹈《倫德勒》(D大調)的特點,和諧而舞動,輕松而細膩。但仔細品味之後,不難發現,在樂章的結尾,旋律又開始急促起來,隱隱約約透露出壹種非常不安的氣氛。第三樂章是慢板樂章,如慢板、降B大調、4/4拍、不規則變奏曲等。可以看出貝多芬在編曲上是有刻意創新的。與前兩個動作相比,這個動作要安靜得多,安詳得多。旋律雖然溫柔,但是陰柔。法國著名作曲家、音樂評論家柏遼茲將這壹樂章評價為“偉大的樂章”。第三樂章* * *,有兩個主題,其中第壹個主題充滿了沈思和強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第二個主題是溫柔的(D大調-G大調),充滿了浪漫的氣息。前兩個樂章出現激烈的戰鬥場面後,第三個樂章似乎是大戰中短暫的平靜,但第壹個主題奏到第三遍後,響起了激烈的小號聲,表示革命還沒有結束。第四樂章是整部作品的精華,快板,D大調,4/4拍。通常分為兩部分——開場白和人聲。有些唱片中,第四樂章占據了壹個音軌,有些唱片中,序曲部分和聲樂獨唱、二重唱、合唱部分被分成了兩個音軌,但實際上,兩者都屬於第四樂章的整體。其中聲樂部分演唱了德國詩人席勒的詩歌《歡樂頌》!但在聲樂部分上臺之前,音樂經歷了漫長的器樂部分的痛苦經歷(吟唱),其中包含了對前三個樂章的回憶。這個序曲有力、堅決、驚心動魄。然後木管緩緩引出了《歡樂頌》的主題,仿佛壹縷陽光沖破濃密的雲層,灑在大地上,整個歡樂主題漸漸拉開序幕。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響了快樂的主題,然後加入了中提琴、巴松管、小提琴等樂器,這意味著貝多芬真正的理想王國指日可待!經過壹系列的準備,聲樂部分終於浮出水面,開始演唱《歡樂頌》!隨後,音樂轉到bB大調,讓歌聲更有活力。隨後樂隊演奏了多首賦格曲,將音樂推向了第壹個高峰。音樂平息後(D大調),唱詩班閃現《歡樂頌》和《工人團結起來》的旋律,將音樂推向輝煌的尾聲。如前所述,這首詩是作曲家壹生的摯愛。所以貝多芬在創作第九交響曲的最後時刻,甚至不願意過早地把唱歡樂頌的部分放入自己的作品中。他不想把《第九交響曲》視為他在交響樂領域的最後作品,視為他最高理想的體現。當時他還在籌劃第十交響曲,甚至第十壹、十二交響曲。但最終,樂聖屈服了。也許是命運或巧合,《第九交響曲》成為貝多芬的最後壹部交響曲,最終成為他作曲生涯的巔峰。
評價
《歡樂頌》伴隨著激昂的歌詞和快速壯闊的旋律,唱出了人們對自由、平等、博愛的向往。當然,貝多芬並沒有照搬席勒的原詩,而是用自己獨特的想法做了壹些刪節和修改,以適應音樂的需要。在扣人心弦的歌詞和貝多芬超人旋律的相互烘托下,在四種不同聲音的獨唱、二重唱、合唱下,《歡樂頌》得到了升華,欣賞它的人獲得了無與倫比的力量和精神支撐。在樂章的結尾,這種氣氛被表現到了極致,整部作品在壹個極其明亮輝煌的場景中結束。今天,《第九交響曲》被公認為貝多芬在交響樂領域的最高成就。甚至有很多作曲家、音樂家認為沒有作品可以超越《北九》的成就。不管這種說法是否有失偏頗,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將是永恒的!歡樂頌精神不滅!
配器(壹首樂曲)
木管短笛(第四樂章)、長笛、雙簧管、單簧管(降A、降B、降C)、巴松管(第四樂章)、銅管樂器、法國號(降D、降B、降E)、小號(降D、降B)、長號(中)。第二、四樂章)打擊樂器定音鼓、軍鼓(第四樂章)、三角鐵(第四樂章)、鐃鈸(第四樂章)人聲(第四樂章)4獨唱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中音混合合唱弦樂器第壹、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第四樂章)
評論
獻給莫裏茨和馮弗裏斯伯爵,2月8日首播,1824。
影響
貝多芬之後的許多浪漫主義作曲家都受到了這部作品的影響。1831復活節,瓦格納將作品改編為鋼琴獨奏。因為鋼琴不能演奏所有的聲部,所以瓦格納的選擇也有自己的特點。勃拉姆斯第壹交響曲最後壹樂章的主題與《歡樂頌》非常相似。據說勃拉姆斯對此的回應是“傻子都能看出來”,所以可能是故意的。而且勃拉姆斯的這部作品被譽為“貝多芬第十”。布魯克納的《第三交響曲》也使用了半音組成的第四度,與這部作品第壹樂章的結尾基本相同。馬勒第壹交響曲第壹樂章的開頭可能是在模仿作品開頭的織體和氛圍。德沃夏克《第九交響曲》第三樂章《來自新世界》向這部作品的諧謔曲致敬,尤其是下降的第四度和與眾不同的定音鼓音。在其他領域,這項工作也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這項工作對CD的發展也起了很大的作用。當初飛利浦和索尼都打算用更小的碟片,但最後都用了12 cm的直徑,因為它能裝下當時最長的《第九交響曲》錄音,富特文格勒1951指揮的74分鐘版本。不過也有人說,事實並沒有那麽浪漫,能力的巧合只是壹個牽強的理由。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發條橙》,這部作品都處於重要位置,是主人公最喜歡的音樂作品之壹。冷戰期間德國分裂時,《歡樂頌》被用作其奧運代表隊的隊歌。1972年采用歡樂頌(無歌詞)的音樂作為當時的歐洲(現歐盟)之歌,1985年成為歐盟之歌。科索沃獨立後,《歡樂頌》也被采納為其國歌。《歡樂頌》也被改編成羅得西亞的國歌。中國基督教協進會以此曲為總譜出版“新聖歌”第18號《快樂崇拜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