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峨眉山月歌是誰寫的?

峨眉山月歌是誰寫的?

峨眉山月閣

李白詩:峨眉山月歌李白詩: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

工程概況

作品名稱:峨眉山月歌創作年代:唐代作者:李白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原著

李白《峨眉山上的月閣》詩畫

峨眉山中秋,(1)入平羌河。(2)晚上清溪流向三峽。(3)四君不見下禹州。(4) [1]

註釋翻譯

筆記(1)峨眉山:在四川省峨眉山西南部。半圓秋月:半圓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2)影子:月光。平羌:河的名字,也就是青衣江,在峨眉山東北。

(3)晚上:今晚。出發。清溪:清溪驛站,四川犍為峨眉山附近。三峽:長江的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在今四川、湖北兩省交界處。壹指四川樂山的犁頭、背鄂、平羌三峽。清溪位於黎頭峽谷的上遊。(4)君:指峨眉山月。壹個是指作者的朋友。下壹步:順流而下。渝州:今重慶壹帶。【2】壹個秋高氣爽的夜晚,我乘船從清溪驛站順流而下。月亮倒映在河中,像好朋友壹樣陪著我。

作品欣賞

這首詩出自《李太白全集》第八卷。少年李白初不在蜀國時所作。大約寫於7 25年前(開元十三年)。全詩意境清晰,語言淺顯,押韻流暢。唐詩註釋:“‘君’指月。月亮在峨眉,映入江中,因月光而流入三峽,卻忽然不在。指出去遠方旅遊的季節是秋天。“秋”字因為押韻的關系,在句尾是倒掛的。秋高氣爽,月色皎潔(《秋月皎潔》)。用“秋”字來形容月色之美是很自然的。月亮只有“半個圓”,讓讀者想起青山吐明月的美好意境。峨眉山附近的青衣江來自四川省蘆山縣。動詞“入”和“流”構成了壹個聯系謂語,寓言了月亮的影子反射到河裏,隨河水而去。從固定的位置觀察水中月亮的影子,無論河水如何流動,月亮的影子都不動。”月亮走了,我也走了。“觀者順流而下,才能看到‘影入江流’的奇妙景象。所以,這句話不僅寫出了清江上月影婆娑的美景,第三句話裏的男人已經出現:他正連夜離開清溪驛站,進入岷江,向三峽進發。這位“仗劍走國,辭別親人,遠遊他鄉”的年輕人,與祖國的老朋友壹見鐘情,依依不舍。看到河面上的月亮,就像看到壹個老朋友。但明月終究不是故人,只能“仰望明月,寄情三峽”。這是壹個有著很長感情的小故事。峨眉山-平羌河-清溪-三峽-禹州,詩情畫意的山水逐漸為讀者開發出壹幅蜀河的旅遊地圖。除了“峨眉山月”,詩中幾乎沒有更具體的景物描寫。除了“想妳”二字,再無抒情。而“峨眉山月”這壹藝術意象則貫穿整個詩境,成為詩情的催化劑。由此引發的寓意相當豐富:山與月相伴萬裏,夜夜可見,讓“想妳卻見不到妳”的感覺更深。明月可親不可及,是朋友思念之情的象征。詩人陶醉了。本來短短的絕句在表達時空的變化方面就相當有限,所以壹般的寫法是不同時超越時空,這首詩所表達的時空跨度就達到了馳騁自由的境地。在這28個字中,地名出現了5個地方,* * * 12個字,這在唐代萬首絕句中是絕無僅有的。它“五進地名,古今眼為絕唱。

不厭其煩”(用王林洲的語言來說),其原因就在於詩的境界滲透著詩人遊於江中的體驗和對友人的思念之情,處處滲透著山與月的象征性藝術意象,統壹了廣闊的空間和久遠的時間。其次,地名的處理也富於變化。”“峨眉山月”和“平羌河”是附在風景上的名字,毫無用處;送清溪”、“去三峽”、“下渝州”都有實際意義,但在句中的位置也有所不同。就這樣,詩仿佛無跡可尋,進入化工行業很奇妙。[5]明代王世貞評價:“此太白之地,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河、清溪、三峽、渝州。不勝枚舉。

作者簡介

李白肖像

李白(701-762),字太白,自稱與唐力皇室同宗。祖籍隴西(今甘肅天水)季承。他少年時住在四川,求學於此。二十五歲出川遊歷,先後居安陸、魯郡。在此期間,他西行長安求功名,卻又失意而歸,東歸。後來,他被聖旨派到北京去拜翰林。不久,他因讒言出京,四處遊蕩。自安史之亂以來,他加入了王勇李俊的工作人員,以對付叛亂。後來,王勇被唐肅宗所殺,並因牽連而被流放到夜郎。當他被赦免後,他去了當塗(今安徽)的縣長李,不久就死了。他以詩出名,受到當時人們的極大贊賞,稱贊他的詩能“使鬼哭”。他以浪漫主義的詩歌反映現實,描繪山川,抒發抱負,吟詠豪情,成為古今之光。

小提琴曲:峨眉山月歌小提琴曲: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是黃虎威1981年創作的小提琴曲。這首曲子是根據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四行詩《峨眉山月歌》改編的。描寫了峨眉山的月亮、秋夜、河水等自然風光,表現了對朋友的懷念。旋律優美動聽,充滿詩意,音樂跌宕起伏,宛如滔滔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