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藝術家和神經癥的關系?

藝術家和神經癥的關系?

弗洛伊德關於文藝創作的基本觀點是:文藝創作是壹個作家被壓抑的欲望在幻想中的滿足;戀母情結是文學中的壹個普遍主題。藝術家的藝術人格具有宣泄沖動和升華能力的特點;藝術是對痛苦的補償;藝術的審美價值在於作品能激起觀眾的* * *。新精神分析理論否定弗洛伊德的本能性要求是作家創作動機的來源,認為作家的創作動機來自文化因素;它否定了弗洛伊德關於潛意識在人格結構中起主導作用的思想,強調自我的價值。它否定了作家通過被動釋放精神緊張原因進行創作的觀點,認為作家完全可以克服被壓抑願望的痛苦,其創作是壹個積極主動的表現過程。人本主義心理學把人的需求從低到高分為五個層次。弗洛伊德的性欲只是最低級生理需求的壹部分,他基於性欲的文學觀極其有限。文藝創作的主要特征之壹是自我實現,而不是像弗洛伊德所說的依靠作家的自由聯想或幻想;作家是自我實現者和自我完善者,與弗洛伊德的“精神病創造者”相去甚遠;審美需求是自我實現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弗洛伊德的戀母情結是低級的、荒誕的。

關鍵詞弗洛伊德文藝創作觀新精神分析人本主義壓抑幻想需求

弗洛伊德的文藝創作觀

(1)弗洛伊德關於文藝創作的基本觀點是文藝創作是被壓抑的願望的滿足。弗洛伊德認為,潛意識的願望要想得到表達和滿足,可以通過各種無意識的過程巧妙地表達出來,可以通過文學藝術的形式得到升華和表達。

在弗洛伊德看來,文學和夢有許多共同的特征,兩者都巧妙地掩飾了那些被壓抑的願望,使之得以表達。他認為解夢的方法也可以解釋文學作品,探索其“真正的意義”。它對許多文學藝術作品的分析,就是應用了釋夢的方法。例如,他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和德國作家詹森的《格拉迪瓦》進行了細致的分析。前者側重於作家與作品的關系,後者側重於作品的心理分析。分析結果表明,前者是作家將對父親的仇恨投射到作品中的人物身上,他無意中表現了俄狄浦斯情結;後者中主角的動作總是被孩子無意識的性欲所主導。(2)作家的創作是壹種特殊的幻想活動。弗洛伊德在《造物主與白日夢》中把這個觀點闡述得淋漓盡致。首先,他認為作家的創作和兒戲、遊戲如出壹轍。壹個有創造力的作家就像壹個遊戲中的孩子。他會創造壹個想象的世界,並非常認真地對待它。

其次,他認為幻想具有以下特征:(1)幻想的內在動機是未被滿足的欲望,這種欲望有兩種類型,有的是野心欲望,有的是情色欲望。他說:“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壹個快樂的人永遠不會幻想,只有感到不滿足的人才會幻想。每壹個幻想都是壹個願望的滿足,是對壹個不滿足的現實的修正。這些鼓舞人心的幻想隨著做夢者的性別、性格和環境而變化;但它們自然分為兩類。它們要麽是改善夢者人格的雄心勃勃的願望,要麽是色情的願望……”[1].(2)幻想是時代的產物。他還認為幻想是“隨著主體對生活印象的變化而變化,從每壹個新的正面印象中獲得所謂的‘時代印記’。(3)幻想是由無時無刻不在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欲望形成的,包括“最近的誘發場合”、“過去的記憶”和“未來的情境”三個因素。他說,“幻想和時間的關系很重要。這種關系徘徊在三個時期之間,即我們的幻想作用於三個時期。心理活動與當前的壹種印象有關,這種印象與當前足以引起人的強烈欲望的壹個誘發的場合有關,從而回憶起滿足這種欲望的早期經驗(通常是嬰兒期的經驗)。然後,它現在會創造壹個與未來相關的情境,可以代表這種欲望的滿足。心理活動所創造的是白日夢或幻想。客觀存在不僅帶有當時場合的痕跡,還帶有壹些過往記憶的印記。所以可以說,過去,現在,未來,總是串聯在欲望這條線上。”[2](4)藝術家的幻想和神經癥患者的幻想的區別在於,藝術家可以支配自己的幻想,而神經癥患者則沈迷於自己的幻想而不能自拔。他說:“藝術家和神經癥患者壹樣,從不滿足的現實中抽身出來,進入這個想象的世界。“但藝術家”不同於神經癥患者,他知道如何從這個想象的世界中退出。“再次在現實中站穩腳跟”[3]。(5)藝術家的幻想不同於常人,主要是藝術家可以運用藝術技巧來克服觀眾對白日夢的厭惡。“白日夢者經常小心翼翼地對別人隱藏他們的幻想,因為他認為他有理由為此感到羞恥...即使他打算告訴我們他的幻想,他也不能讓我們開心。當我們知道這些幻想時,我們會感到厭惡,或者至少是漠不關心。然而,當壹個有創造力的作家向我們展示他的快樂可能來自很多方面。”“詩歌藝術的秘密在於克服我們厭惡的技巧...首先,作家通過改造使以自我為中心的白日夢的特征不那麽明顯和突出;其次,他在表達幻想的時候,給我們提供了純粹的形式(即審美)樂趣,從而愉悅了我們”[4]。(6)藝術家的幻想作品能使觀眾或觀眾釋放快感,擺脫精神緊張。弗洛伊德認為,作家創作的目的是“釋放我們深層精神世界中更大的愉悅”,他稱之為“對刺激的額外回報”或“前快樂”,而“壹個有創造力的作家所提供的壹切審美快樂都具有這種前快樂的性質,壹部富有想象力的作品給予我們的真正快樂來自於我們精神緊張的緩解”,這是唯壹的理由。在這裏,弗洛伊德涉及到作家和觀眾或聽眾之間的心理共鳴。

(3)“戀母情結”是讓文藝創作感動觀眾的萬能鑰匙。他指出奧托?弗蘭克“在他關於亂倫的傑作中,他可以展示想象力豐富的作家是如何頻繁地將俄狄浦斯情結作為他們創作的主題,他還從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學作品中探索了這種材料被改造、轉化和加工的形式”[6]。弗洛伊德還分析了“文學史上的三部傑作”,即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發現它們“都表現了同壹個主題——弒父,而在這三部作品中,殺父的動機都是為了爭奪女性”。這樣,他認為俄狄浦斯情結成為文學中常見的主題,在這種情結中殺父娶母的欲望成為人們在藝術活動中要求得到滿足的主要東西。

他還用戀母情結來解釋觀眾被感動的秘密。相信觀眾是因為觀眾和劇中人共有的戀母情結而被劇情內容深深打動的。弗洛伊德寫道:“如果《俄狄浦斯王》像當時的希臘觀眾壹樣感動了壹個現代觀眾,那麽唯壹的解釋只能是這樣:它的效果不在於命運與人的意誌的沖突,而在於這種沖突的題材特點。我們心中壹定有什麽東西能引起震動,這符合《俄狄浦斯王》中的命運,讓人相信的力量...他的命運感動了我們,只是因為它可能會成為我們的命運,因為在我們出生之前,神諭在我們頭上施了同樣的咒語,就像在他頭上施的壹樣。”【7】這樣的藝術創作既滿足了作家潛意識深處的性欲,又滿足了觀眾,所以作家深深打動了觀眾的心。

(4)藝術家藝術人格的兩個主要特征。

1.強烈發泄壓抑願望的沖動。

首先,藝人是從痛苦中磨煉出來的。弗洛伊德寫道:“快樂的人從不幻想,只有不滿足的人才會幻想。”未滿足的欲望是幻想的動力。" [8]

其次,藝術家對自己被壓抑的潛意識欲望的體驗是極其豐富和深刻的。弗洛伊德認為作家和精神病患者非常相似。“藝術家也有內向的性格,他和精神病患者差不多。他是壹個被壹種過於自大的本能需求驅使前進的人”[9]。弗洛伊德研究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梵高、尼采和卡夫卡等藝術家。他認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壹個“癲癇”患者。當他沈浸在創作中時,各種神經癥癥狀都消失了。弗洛伊德總結說,藝術家的創作是神經癥的轉折點,藝術家的創作可以補償和替代他的神經癥,所以神經癥是藝術創作的心理基礎。梵高,尼采,卡夫卡都有類似的情況[10]。

弗洛伊德認為,作家必須把豐富的感情投入到潛意識和幻想中。他寫道:“作家就像壹個玩遊戲的孩子。他創造了壹個想象的世界,並認真對待,這意味著他投入了豐富的感情。”【11】弗洛伊德在和歌德討論少年維特的時候,歌德說他年輕的時候愛上了夏洛特,但此時他已經和格斯特訂婚了,所以他很痛苦。後來,他的好朋友葉沙雷因為愛上了老板的妻子而自殺,葉沙雷臨死時用的手槍是格斯特借給他的。歌德聽後非常激動。他突然靈光壹閃,《少年維德的煩惱》的藍圖浮現了。弗洛伊德聽了歌德對其構思過程的敘述後,在《夢的解析》中指出,歌德等偉大作家是用潛意識的活動來構思作品的,認為歌德心中積累的沖動——性的火焰或愛的沖動——最終“變形”成偉大的文學作品。弗洛伊德還分析了意大利作曲家、小提琴家帕科的《魔鬼的顫音》,指出它是在帕科做了壹場噩夢之後創作的。在夢裏,帕科把自己的靈魂賣給了魔鬼,抓起小提琴,用高超的技巧彈奏了壹首美妙的曲子。他醒來後,馬上寫下了他記得的部分,題目是《魔鬼的顫抖》。弗洛伊德說,“如果白天的精神活動在夢中繼續,完成它,帶來有價值的新思想”。

最後,藝術家要有強烈的激情來宣泄自己的沖動。弗洛伊德在談到戲劇時說:“戲劇的目的是在我們的情感生活中打開快樂和享受的源泉,而理性活動是不可能打開這樣的源泉的。.....在這方面,基本的因素是通過發泄強烈的情緒來擺脫自己情緒的過程。”[12]他還說,在藝術活動中,“毫不猶豫地釋放那些被壓抑的沖動,沈湎於宗教、政治、社會和性事件中的自由,在各種輝煌場面的每壹個方面發泄強烈的感情”[13]。

原來,根據精神分析的理論,潛意識是人的精神活動中極其活躍的因素,它總是在尋找發泄的機會,正如弗洛伊德所說:“人的性本能是生命的驅動力,它在人的生命中極其活躍,就像地下的巖漿,不斷蒸騰,沖動,尋求爆發。”【14】藝術家的激情就是這種潛意識發泄動機的表達。

2.藝術家的藝術升華能力。弗洛伊德著重揭示了藝術人格的“升華”能力。藝術家“遠離現實,將他所有的興趣和本能沖動轉移到他的幻想生活的創造中。”.....壹個真正的藝術家,懂得如何苦心經營自己的白日夢,使之失去刺人耳朵的個人腔調,成為過客的享受”[15]。作家正是通過這種“升華”,使他的作品失去個人色彩,使不道德的根源隱形,使之為社會所接受;同時又能表現出作者在幻想概念中得到滿足的欲望,並引起相應的快樂(雖然是潛意識的快樂)。這樣,通過作家的升華,作家和他的讀者可以享受這種潛意識的性滿足,而不會受到責備。

弗洛伊德還具體分析了作者是如何從文學史上三部名著——《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和《卡拉馬佐夫兄弟》的藝術技巧中升華出“俄狄浦斯情結”的。他認為三部代表作所涉及的主題是相同的,只是表現手法不同。都被作家升華了,讓這個社會倫理不可接受的主題以壹種社會可接受的形式表現出來。但是,這種升華的手段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和前進的。

弗洛伊德認為,藝術的升華能力是藝術家獨有的,它的“弱點”不能普遍適用於人,它只能為少數人所用。由於人的特殊氣質和天賦,它在實踐中遠非普遍適用”[16]。正是因為這種升華能力,藝術家才能在幻想中無限享受願望的滿足。而沒有藝術修養的人缺乏這種升華能力,在殘酷的壓抑下,他們從幻想中得到的滿足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因為藝術家的作品,他也可以讓他的觀眾和讀者從對他作品的欣賞中享受到這種幻想的滿足,引起他們的快樂和感受,藝術家也為社會的文化積累做出了貢獻。

(5)藝術的功能。

弗洛伊德認為藝術是脫離現實的。它所追求的只是幻想,藝術除了產生壹些據說對藝術著迷的人之外,從不試圖侵入現實世界,“藝術幾乎總是無害有益的”[17]。根據弗洛伊德關於藝術的非侵入性和無害性作用的觀點,藝術的作用有以下兩點:

1.藝術是對痛苦的補償。弗洛伊德認為,藝術是人類為了忍受生活的苦難而提供的緩沖措施之壹。人類的生活太艱難了,其中有許多痛苦,卻沒有多少快樂。為了使人能夠生活,必須沒有緩沖措施,藝術就是這樣的措施之壹。因為藝術可以提供幻想中欲望的滿足,這種“另類的滿足”可以為痛苦的威脅提供大量的補償,使人活下去。因此,雖然藝術“沒有明顯的用途”,“但文明離不開它”。藝術對痛苦的這種補償作用,既存在於藝術家的創作活動中,也存在於觀眾中。壹個藝術家可以憑借自己的升華,在創作中體會到幻想中的快樂,從而減輕現實帶來的痛苦,而那些沒有創造力的人也可以從藝術作品的欣賞中享受到美的享受,觀眾雖然不能把藝術當作快樂和安慰的源泉從而忘記現實的痛苦,但卻可以“造成輕度的麻醉,暫時抵消日常需求所強加的壓抑”[18]。

2.藝術的審美價值在於作品能喚起觀眾的* * *,也就是作者和觀眾* * *分享快樂。弗洛伊德將普通人的幻想與作家的幻想進行了比較,指出即使前者想把幻想告訴人們,人們也不會感到快樂,只會感到厭惡。而作家在描述自己的幻想(即創作)時,充分利用了“升華”的能力,所以人們享受了壹種極大的快感,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即作家能充分凈化自己野蠻、原始、淫蕩的欲望,把可怕的東西變成美好的東西,使讀者的心靈“開始解除緊張”,欣賞他的幻想。

弗洛伊德認為,在創作時,創作者因為發泄了潛意識的欲望而感受到了巨大的快樂,觀者也分享了作家的幻想,暫時“回到了他無意識的舒適、安逸和快樂的源泉”[19]。

弗洛伊德也認為,美來自於性欲的滿足。沒有這種滿足感,美就無從談起。他寫道:“美的享受來自壹種非常迷人的感覺”,“不可否認,它來自性欲……”[20]可見,弗洛伊德將審美感受視為性感受,認為作品所傳達的意義和讀者所欣賞的真實事物,以及作家和讀者通過作品進行的情感交流,都是由性因素引起的。

總之,作家把自己無意識的欲望投射到文學作品中,讀者把自己無意識的欲望投射到自己欣賞的作品中。於是,文學作品中壹個無意識的活動,激起了壹個類似作者的活動,得到了滿足和享受。

第二,新精神分析學派考察弗洛伊德的文藝創作觀。

1.弗洛伊德的文藝創作觀中最基本的觀點是:本能需求是作家創作動力的源泉,用俄狄浦斯情結來解釋美感的起源。新精神分析學派拋棄了這壹觀點,形成了自己。他們主張從社會環境中尋找人類行為動機的源泉,即作家創作動機的源泉來自社會文化因素。至於“俄狄浦斯恨父親”的現象,新弗洛伊德派並不認可。Honey認為“俄狄浦斯恨父”現象並不是孩子的性欲引起的,而是父親的嚴格教導和母親的寬容關愛的結果。以“文化觀點”著稱的卡迪納親自到壹些原始土著部落地區考察文化系統對人的心理功能的影響,描述了初級系統和次級系統的構成及其在形成基本人格中的作用,最終否定了戀母情結的普遍性。

2.弗洛伊德認為,文藝創作是作家被壓抑的欲望的滿足,這種被壓抑的欲望存在於潛意識中,在人格結構中起著決定性的主導作用,決定著人的行為。新弗洛伊德主義強調自我的價值,自我有自己的能量來源,有自己的動機和目的,是壹個理性引導的體系。從這個角度來看,新弗洛伊德派認為作家的創作不受原始沖動的驅使和控制,而是由自我的“理性”所引導。作家的創作反映了作家的欲望,但這種欲望並不是來自於與生俱來的生物本能沖動,而是來自於作家個人對生活的體驗和對社會的觀察和理解。

3.弗洛伊德認為作家是不幸的人,因為作家的幻想是被壓抑的願望的體現,而被壓抑的願望是痛苦的。這是弗洛伊德先天的生物決定論悲觀主義態度在文藝創作觀中的具體體現,而新弗洛伊德主義則強調對未來的樂觀態度。他們崇尚人類發展的靈活性,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沖突和挫折,不斷向積極的方向發展。也就是說,壹個作家完全可以克服被壓抑欲望的痛苦,他的創作是壹個積極主動的表現過程,而不是內心緊張的被動釋放。

以上說明,新精神分析學派超越了古典弗洛伊德的文藝觀,比弗洛伊德的文藝觀更合理、更客觀。

第三,人本主義心理學考察了弗洛伊德的文學創作觀

如果說新精神分析學派超越了古典精神分析學派,那麽人本主義心理學則超越了精神分析學派。

1.精神分析的理論來源於對神經癥和精神病人的心理分析和研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理論來源於對健康人的研究。因此,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理論更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用人學理論來解釋文藝創作問題,具有更大的價值和現實意義。

2.人本主義心理學把人的需求從低到高分為五個層次,而弗洛伊德的性欲只是他最低級生理需求的壹部分,所以他基於性欲的文學觀也是極其有限的。更重要的是,根據馬斯洛的理論,文藝創作的動力還來自於其他更高層次的需要,比如對愛情的需要,對名譽、地位、威望、榮譽、支配、認可、重視、重要、高貴與欣賞、成就與責任的需要等等,而不僅僅是性欲或生理需要。

3.弗洛伊德認為,文學創作是作家未被滿足的願望在幻想中的滿足,而作家的這種特殊幻想依賴於他升華潛意識願望的能力。而馬斯洛則認為,文藝創作是自我實現的人的主要特征之壹。他說:“作曲家必須作曲,畫家必須繪畫,詩人必須寫詩,否則他永遠不會安靜。壹個人能成為什麽樣的人,他就必須成為什麽樣的人,他必須忠於自己的本性。這種需要可以稱為自我實現的需要。”【21】可見,馬斯洛認為作家創作的主要動機是充分發揮和利用自身潛力的需要,而這種需要就是人的社會需要。這進壹步否定了弗洛伊德的性欲理論。馬斯洛還認為,創造力可以在所有自我實現的人身上找到,其對應的特征是靈活、自發、勇敢、坦率和謙虛,而不是“升華”。馬斯洛也明確指出“偉大的人也是勤奮的人”。“靈感壹毛錢可以買壹打。但是,從靈感到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需要大量的努力、嚴格的自律和大量的訓練...導致實用作品的創造,如偉大的繪畫、小說、橋梁和新發明,不僅取決於個人的創造力,還取決於其他品質,如堅持、耐心和勤奮[22]。可見,文藝創作必須具有堅持、耐心、勤奮等創造性人格和意誌特征,而不是像弗洛伊德所說的依靠作家的自由聯想或幻想。

4.弗洛伊德認為造物主類似於精神病患者。這在人文主義者看來也是可笑的。馬斯洛認為,作家是自我實現者,自我實現的人不僅不同於精神病,而且是自我完善的。在馬斯洛看來,自我完善的人最大的壹個特點就是較少受到欲望、焦慮等負面情緒的幹擾,較少陰郁。他們有著更加和諧的人格,他們的心永遠是統壹的。面對挑戰或者威脅的時候,挑戰極其關鍵的時候,他們非常冷靜。他能控制自己,覺得自己有權力,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對自己的錯誤不害怕,不羞愧,不沮喪。他們不那麽焦慮、敵對和不安。這與弗洛伊德的“精神病創造者”相去甚遠。

5.弗洛伊德將俄狄浦斯情結視為欣賞者欣賞文學作品時,創作所激起的潛意識欲望的釋放。而馬斯洛則認為,審美需求是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舞蹈乃至詩歌等藝術形式的出現都源於人們對美的需求,審美需求的滿足可以豐富人們的情感生活。它還指出,人類審美需求的證據可以在每壹種文化中找到。總之,審美需求會提高壹個人的價值觀,提高他的興趣,讓他的身心發展更加健康。可見弗洛伊德美的源泉——俄狄浦斯情結是多麽的低級和荒謬。

以上,我們用新弗洛伊德主義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思想對弗洛伊德的文藝創作觀進行了分析和批判。當然,新弗洛伊德主義和人本主義也有其歷史局限性,但畢竟比弗洛伊德主義更進了壹步。用他們的理論來看弗洛伊德的文藝創作觀,也可以看出弗洛伊德文藝創作觀的局限性和錯誤。

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關系的思想是我們認識、分析和評價弗洛伊德文藝觀的科學依據。

1.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需要不僅是多樣的、復雜的,而且是有規律的,即人的需要與人類歷史同步發展,特別是與生產發展史直接相關;人的需要的滿足與人的社會交往密切相關,即人性是人的壹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在人類的生活實踐中,新的需求不斷出現。同時,它強調人的需要不僅是人的行動的決定因素,而且受到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弗洛伊德將藝術家的創作活動僅僅歸結於人的性欲,完全忽視了需求的復雜性,否認創作動機與社會關系的相關性,無視需求在社會生活中不斷產生和發展的規律,否認其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所以弗洛伊德的理論必然陷入唯心主義的泥潭。

2.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精神需要表現為:“人作為主體壹方面發展自己的才能,另壹方面享受文化成果”[23],並補充說:“無論是發展自己的才能,還是享受文化成果,都必須通過具體的物質來實現。無論人的需求是由肚子產生的還是幻想產生的,都必須由商品的屬性來滿足(在商品生產的條件下)。[24]可見,作家的創作是精神需求的表達,是作家自由施展才華的體現,是享受已有文化成果的過程。作家的想象只能在現實的基礎上產生,這就徹底否定了弗洛伊德對作家創作的動力來自於對力比多的壓抑,作家的幻想通過升華得到釋放。由此,馬克思主義指出,創造來自於現實,而不是來自於本能。

3.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意識來源於社會存在,同時又能反映社會存在,改造現實。文藝作品是作家通過對現實生活的體驗而進行思考的結晶,是作家的精神產品。他們必然會對現實作出反應,幹預和引導現實。這批判了弗洛伊德關於藝術“不侵入現實”和“總是有益無害”的錯誤觀點。壹部好的文藝作品,不僅能給人以快感,還能陶冶人的情操,激發人的鬥誌,改造人的價值觀;相反,充滿色情和兇殺的文藝作品會增加暴力犯罪的數量,從而幹擾社會穩定,使人缺乏安全感。現實生活證明了藝術有它的社會功能。

當然,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弗洛伊德的文學創作觀也有其積極的因素。他對文藝的心理分析本身就是壹個創舉;他對文藝創作中潛意識領域的探索,以及對幻想三要素的論述,即幻想是最近的誘發場合,過去的記憶和未來的情境是幻想的構成要素,對藝術心理學的研究具有參考價值。總之,弗洛伊德的文藝創作觀對拓展心理藝術的範圍,深化作者和讀者的內心世界,溝通文學與心理的關系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在提到影響夢形成的第四個因素之前,我想引用我收集到的很多夢的例子。壹部分原因是為了解釋上述三個因素的相互配合,壹部分是為了提供壹些證據來支持那些沒有足夠理由證明的結論,或者是為了發現壹些必然的結論。在解釋夢的運作時,我發現很難用例子來支持我的觀點,因為支持某個命題的情境只有在釋夢的整體內容下才有意義,離開了整體就失去了意義。但是,從另壹方面來說,即使是膚淺的分析,也會引出無數的內容,讓我們困惑,讓我們忘記了原本想解釋的壹系列想法。這個技術難度會是我的借口。那麽,如果讀者在下面的描述中發現了各種各樣的東西,就沒有* * *共同點了(除了和前面幾節的內容有關的)。

我想從幾個特別或不尋常的夢開始。

壹位女士夢見壹個女仆站在梯子上,好像在擦窗戶,旁邊有壹只黑猩猩和壹只猩猩貓——後來她把它變成了壹只長毛的絲毛貓。仆人把這些動物扔向她;黑猩猩抱她,很惡心。-這個夢用壹個非常簡單的策略實現了它的目標;用比喻清楚地表明,“猴子”和“野獸”壹般是用來辱罵別人的。而且從夢裏的情況來看,他們也只是說了扔虐。在下面的許多夢例中,我們還會遇到許多使用這種方法的夢操作。

另壹個類似的夢:壹個女人生了壹個頭型扭曲的孩子。夢者聽有人說,孩子是按照它在子宮裏的位置長大的,所以就變成了那個樣子。醫生說可以用壓力讓大腦看起來更好,但那樣會損傷孩子的大腦。她認為是個男孩,所以不會有什麽壞處。——這個夢恰恰暗示了改變了的“對孩子的印象”,這也正是醫生在治療過程中所解釋的。

下面這個夢的例子?/ca & 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