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詩經》既是儒家經典,也是文學經典,不少於1500字。
《詩經》作為壹種文字,在中國出現的很早,三千多年前。當然他後來成為經典,大概是2000年前,也就是漢朝。為了適應漢代中央集權的社會制度,當時的統治者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議,把孔子思想作為統壹和規範全國思想的標誌,於是發生了中國歷史上壹個著名的事件,叫做“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孔子被奉為“聖人”,與孔子有關的壹切都被塗上了神聖的色彩。孔子生前用作教材的壹些古代文獻,也稱為“經”,包括《詩經》、《易經》、《春秋》、《禮記》等,都稱為“五經”。同時,自漢代開始,在政府中設置博士,並設置五經博士,教授相關人員。什麽是“精”?我想說的是,孔子被奉為聖人,孔子思想被國家和政府視為統壹整個國家思想和行為的象征。這個“經”有“聖”的意思,“聖”的意思說明它包含了很多亙古不變的道理,有真正應該遵循的規則。也正是因為這種意義,“經”才被普通人認為是非常深奧和神秘的,是離我們很遙遠的東西。但我覺得,如果經典離人太遠,經典的意義就會逐漸消失。經典作為文化的載體,總是在不同層面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它。就《詩經》而言,我想我們很多同學在很多成語甚至中學語文課本上都學過。這種認識,大部分同學都會有。但是我想說的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在我們的談話中,在我們的日常教育中,我們會經常用《詩經》中的壹些詞語來表達我們的理解。在這裏,我給妳舉幾個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妳可能知道但沒有意識到的例子。最近十幾年,壹個港臺作家,往往壹年壹個,或者兩年壹個,或者三五年壹個,都會受到大陸人,尤其是年輕人的喜歡。大陸人最早知道的作家之壹是壹位名叫瓊瑤的女作家。這個我想大家都知道。她的幾部小說被拍成了電視劇,包括壹部叫《水壹方》的電視劇。妳可能知道,她的名字,還有水上的電視劇,都和《詩經》有關。《詩經》裏有壹首詩叫《木瓜》,它的第二章“投我以木桃,報我以瓊瑤”。舉報總是好的。“瓊瑤的名字來自這裏。”“蹇蹇,這是壹句很有名的詩,“蹇蹇灰,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壹方。從中追溯,路阻且長;從那裏遊回來,在水中央。“這應該是壹首情詩。壹個年輕的男人,或者說壹個年輕的女人,想在秋天的早晨10點之前追求自己心愛的人,他很郁悶。這種感覺在這裏得到了充分的表達。我覺得這說明我們現代人還在不斷地用《詩經》這種古老的形式來表達壹種情感,甚至它的詞匯和語言也會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順便說壹下,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用“以桃報李”來表達互惠的意思。成語“以桃報李”並非出自這首詩《木瓜》,而是出自《詩經》中的另壹部作品,即《雅》中的“抑”。這部作品裏有兩句話,就是“給我壹個桃子,還我壹個李子”,也就是“禮尚往來”。《關雎》是《詩經》中的第壹首詩,應該為人們所熟悉。為什麽把關雎放在《詩經》的第壹首?肯定會有很多人在討論這個問題。我覺得之所以把關雎放在《詩經》第壹篇,說明了中國的先民對男女婚姻乃至家庭的重視。因為在中國人眼裏,男女之間的婚姻家庭是壹個社會的基礎和開端。關雎表達了人們對美好婚姻和幸福家庭的祝願。故《關雎》詩第壹章,“關雎鳩,在河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四句話成了人們在祝賀新人時對婚姻幸福、家庭美滿的贊美,在我們的生活中也經常聽到。除此之外,婚姻中也經常出現“天作之合”的祝福。“天作之合”也出自《詩經》,即出自“雅”大明。這首詩贊美了周朝的創始人周文王和他妻子的關系,所以後來人們用“天作之合”來表達他們對新婚夫婦的祝福。《關雎》中有四個字也成了我們的口語,那就是“輾轉反側”。詩中用這四個字來形容男人追求女人時得不到的焦慮心情。生動地描繪了男人因為相思之苦,夜不能寐,不斷翻身的情景。所以這四個字後來在生活中被用來表達人因為各種原因睡不好覺的情況。《詩經》裏有很多作品都是講相思之苦的。有首詩叫《采歌》,形容相思之苦為“壹日不見,如三秋Xi”。這種表現也很貼切生動。除了描寫愛情,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和與朋友同事的交流中也經常用到《詩經》。比如我們有些朋友買了新房,搬了新家,大家都祝賀他“喬遷”。“喬遷之喜”壹詞也來自《詩經》,出現在瀟雅的《伐木》中。“出谷,移樹”指的是鳥從低處飛到高處,樹是參天大樹。應該是我們經常見面祝賀人家搬了新房的事情。另外,恭喜壹個朋友生了個孩子。如果是男孩,就叫“耍把戲的快樂”。“弄璋”這個詞也來自《詩經》,在《四幹》中。《於斯》中說“是男孩,是睡覺的床,是穿衣的衣,是交友的平臺”,表達了壹個家庭,壹個朋友生男孩的願望另外,對於生日,我們經常會祝人“壽比南山”,這句話也出自《詩經》。過去人們祝願封建社會的皇帝“長命無疆”,“長命無疆”這個詞也出自《詩經》,而且不止壹次出現。在《瀟雅》中,有壹首詩叫《天然林保護》。這首詩是生日詩,壹* * *有六章。其中,在第四章中,“君悅帕爾,長命無邊”出現了。總之,以上說明了《詩經》雖然是經典,但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確實有其神聖的壹面,與人民群眾疏離,但另壹方面,作為壹種文化傳統的集中體現,它會在不同的層面、不同的情況下,以壹種不為人知的方式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對於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輕人來說,不僅要不自覺地接受它的影響,更要有意識地去理解《詩經》,這是中國文化傳統的精髓。我認為這不僅能提高我們對文化的理解,還能反映壹個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的綜合素質。這是我們在大學開設中國文化課程的壹個重要目的。這是第壹點.我想說的第二點是《詩經》是如何成為經典的。要了解《詩經》是如何成為經典的,首先要了解《詩經》在成為經典之前是壹部什麽樣的作品。其實《詩經》裏的作品,本來就是我們中國的先民在不同場合寫的詩。什麽是詩歌?我覺得現代意義上有很多解釋。中國傳統上認為詩言誌,即“詩言誌”。所謂“詩就是妳說的”,就是把自己心裏想的說出來就是詩,也就是詩是人們表達對外界的認識和感受。所以詩經,本來的樣子,和現代人寫的詩沒什麽區別。《詩經》目前共有305首,分為三部分,其中壹部分叫“國風”,有160首,大部分是當時下層人民寫的。古人也說“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即詩歌表達的是人們在生活中或做事過程中的壹些感受。其中有些,按朱的說法,是出於“禮遇”。壹般生活中,除了人的情感,男女之間是相愛的,“用歌聲來表達感情”。在男女交往過程中,詩詞被稱為“情歌”“情歌”。除了《國風》,還有145首叫《風雅》《頌》的歌曲。《雅》、《頌》的作者多為當時上層社會的官員、大臣,相當於今天的高層人士;還有壹些作家是農民和政府的普通公務員。《雅》《頌》中有壹些作品表達了這些作者對當時社會問題的看法;也有壹些作品是國家命令他們去寫祭祀祖先和神靈的。這些作品是用來表達壹種對祖先和神靈的贊美,也希望通過祭奠這些祖先和神靈來保護人們。總的來說,這些古代作品和現代作品壹樣,表達的是思想感情。不同的是,這些作品是可以唱的。所以這些作品對我們現代人來說並不神聖。《詩經》中的這些作品,可以說是不同地方不同人寫的。當時社會上沒有出版機構,也沒有電視臺等媒體機構。那麽,這些作品是怎麽湊在壹起的呢?為什麽這幾部作品合在壹起叫“詩”?我剛才說過,《詩經》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壹歷史事件。為什麽把《詩經》編在壹起,和另壹個歷史事件有關,就是周代所謂的“禮樂制度”。周公的“禮樂制度”是中國歷史上的壹件大事。中國成為禮儀之邦,我覺得應該說是從西周初年的周公“禮樂制度”開始的。那麽什麽是禮物呢?簡單來說,禮貌是維持社會秩序的壹些基本規則。從大的方面來說,像國家的法律法規體系,從小的方面來說,就是各種各樣的社會規則。周公在制作禮物時強調“樂”。他強調禮與樂的配合,用音樂配合禮的實施。現代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這種情況。比如兩國交往,我國領導人出訪外國。在迎接客人的場合,要演奏雙方國歌,檢閱儀仗隊,在儀仗隊檢閱時演奏音樂。這些都可以說是禮樂的配合。古代也是如此。正是因為這種禮樂配合的需要,禮儀場合使用的音樂才必須制作。當時有專門機構主持這項工作,主持這項工作的人大多被稱為“太師”。太師壹方面把從全國各地搜集來的民歌整理出來,另壹方面把當時大臣、大臣寫的詩配上音樂,以便在各種場合使用。所以所謂的“風”、“雅”、“頌”,其實都是不同場合演奏的音樂的歌詞。所以壹開始並沒有《詩經》這個名字,只是簡單的叫《詩經》,或者叫《詩三百》。由於種種原因,我們聽不到當時的音樂,但歌詞被保留了下來。這是我們在詩歌中看到的作品。當時的等級社會裏,有壹條規定是“大夫不得刑,庶人不得禮”,所以大多數人都不懂“詩”。作為文化的壹種表現形式,禮樂在當時掌握在少數人手裏,只有貴族子弟才能學習和掌握。貴族只有掌握禮儀和音樂才能參加社交活動。所以可以說,對禮樂的理解是壹個人社會地位的標誌。在敬禮的過程中,我們還會唱音樂。同時要知道音樂的歌詞,了解這些作品,所以在人們的交流中也要用到這些作品。所以在春秋時期,在壹些記載和壹些古代文獻中,有所謂“傳詩”、“說詩”的記載,就是引用“詩”來表達我們的理解。能夠恰當地引用詩中的作品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在當時的社會中也被認為是壹個人能力和修養的體現。這就是《詩經》在成為《詩經》之前的作用。那麽,孔子和《詩經》是什麽關系呢?孔子用這個公文來教育學生,所以《詩經》會在更廣泛的社會層面上流行。孔子本人特別強調學習詩歌的重要性。他說“不學詩,無話可說”,意思是不學《詩經》的作品,就不會說話,也就是說妳的表達不會很深刻很準確。學習《詩經》後,可以用《詩經》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同時也可以用《詩經》來連接感受,來喚醒和啟發人們的認識。可見孔子對《詩經》的重視。同時,孔子也簡要說明了《詩經》的內容。子曰:“詩三百首。壹句話,它說的是“天真地思考。”“想無邪”是指《詩經》表達的是非常純粹的感情和理解。孔子也評價《詩經》第壹首詩《關雎》,叫“樂而不淫,悲而不傷”。正因為孔子和《詩經》的關系,《詩經》才具有經典意義。但這僅僅是開始。《詩經》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它作為官方思想被提倡,引起了人們的關註。人們關註之後,會把孔子說的話,孔子用的教材,各種文獻,都加以推崇和神聖化。這個聖化、經典化的過程就是張龍溪教授上次說的。《詩經》是當時人寫的詩,和現代人寫的詩沒什麽區別。但《詩經》的作品要想經典,就必須從普通的文學作品升級為儒家經典。這個過程就是把普通人寫的詩變成經典的過程。在經典化的過程中,人們對“詩”的解讀附加了很多並非作品本身的內容。也可以說,在《詩經》經典化的過程中,講了很多歪理邪說。接下來我再舉兩首詩來說明《詩經》是如何被經典化的。“國風”的壹首詩叫《小星》。”嘿,小星星,東方35。天還沒亮,出門,從早到晚都是公共的。不同的人生!”下面是“魏小星,魏參與”。蘇素夜征,相擁厚厚,不擾君命!”現代人認為這首詩的作者或主角是個小官。“看那顆小星星,東方三五”是指在黃昏或夜晚黎明前,星星閃爍,但不是很多。“熬夜在公”指的是夜征在晚上,“熬夜在公”指的是不分早晚都要為公工作,所以感覺待遇和經歷特別不壹樣。這首詩其實是壹個小官對自己不幸人生的哀嘆。漢代人說這首詩是另壹種說法,叫做“利下女”。所謂“惠下女”,就是君主的妻子可以容忍君主的妃子。她不陪國君,卻讓她陪國君。而我自己也知道,我的立場和我老婆不壹樣,所以我的人生也不壹樣。“不打擾我的生活”,就是能體會老婆的好。這樣的解釋完全背離了詩的本意,反而強調了當時社會的道德倫理觀念。所以“小杏”這個詞在過去被認為是小妾的代名詞。姬子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壹句詩:“青青姬子在我心中悠悠。如果我沒有去見妳,妳沒有收到我的信嗎?青青是妳的穿著,悠悠是我的情懷。如果我從來不去看妳,妳就不能主動壹點嗎?來吧,常張的眼睛,在這高城樓上。壹日不見,如三月。”這首詩也是壹首情詩:壹個女人失蹤了,抱怨她喜歡的男孩為什麽不來。妳不必來。妳為什麽不給我壹封信?但漢代有人認為這不是情詩,而是表示對廢學的不滿。為什麽學校被取消了?因為當時戰亂,學校無法正常上課。他怎麽能看出這個學校不能正常上課?因為“綠蠍子”的緣故,學生的衣服比較簡單,可以說是衣服。同時指出,學校關閉時,部分學生已離開學校,部分學生仍在學校。這首詩是對離校逃課學生的譴責。這種解釋其實是在批判作者思想的水平,讓人們通過他的解釋去遵循他認為必須遵守的社會規則。在封建時代,有許多這樣的解釋,而且持續了很長時間。最終《詩經》越神聖,越脫離作者,越不真實。《詩經》正文不足三萬字,但隨著解釋越來越多,已經成為儒家經典的壹種。經學是壹種專門的學問,是兩千年封建社會的主流。這種解讀本身就造成了《詩經》嚴肅而神聖的意義。我們今天看到的《詩經》就是建立在這些層層解釋的基礎上的,要想看清它的本來面目,就必須化解這些千奇百怪的解釋。所以《詩經》的經典意義來自於對它的解讀過程。以上是第二個內容。最後,我想說的是,我們今天應該如何看待《詩經》的作用?中國自漢代以來就提倡所謂的“尊古讀經”。壹個人應該立足於社會;要實現自己的價值,“尊古讀經”是他的主要手段。壹個人要成就功名和事業,“尊古經”是其根本。19世紀以後,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也給中國的傳統文化帶來了批判。最嚴厲的批判是對儒家的批判,包括對儒家經典的批判。中國社會壹些重要的歷史事件引起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思考,同時也引起了人們對如何改變19世紀以來中國相對於西方落後的局面的思考。1919“五四”提出了兩個口號:壹個是“打倒孔家店”,壹個是“歡迎德先生、賽先生”。德德先生是“民主”,賽先生是“科學”,即“民主”和“科學”。從這兩個口號來看,我們對傳統的理解應該在新的基礎上進行。對傳統的批判主要基於使用從西方引進的科學民主武器。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儒家經典崩潰了。儒家經典成為哲學、歷史和文學研究的對象。所以現代人的研究不再把《詩經》當作傳統儒家經典的書,而是當作壹部詩集。所謂詩集,其實和傳統的圖書分類有關。傳統的分類是指儒家經典、五經和十三經。只要是儒家經典,都屬於經典。“歷史”就是歷史。除了儒家,道家,法家等等都叫“子”。“收藏”是個人作品,“收藏”是壹個時代、壹種風格的收藏。現代人不再把“詩”放在“經典”部分,而是放在“文集”部分。換句話說,其實人們已經不再稱“詩”為經典了。接下來我想說,孔子雖然不再被視為聖人,但孔子是歷史上的偉大人物;《經》不再被稱為經典,但它是壹部在歷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的書。我覺得古典指的就是這個。如果把經學溶為哲學、歷史、文學,那麽《詩經》應該是文學作品。所以我想談談《詩經》作為文學作品的經典或經典意義,或者說它對後世有什麽重要影響?我想談三個要點。第壹,《詩經》是我國古代詩歌體系的傑出體現,也是後世詩歌體系的基礎。眾所周知,《詩經》的基本體式是四言律詩,但《詩經》不僅是四言律詩,還有三言律詩、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八字律詩和三言律詩、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八字律詩。可以說,中國古詩詞的發展基本上是從二字體到四字體,從五字體到七字體,乃至後來的詞、歌。但上述句式都存在於《詩經》中,為詩歌在體系和句式上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詩經》還形成了中國詩歌的另壹個特點,即押韻。從韻腳的排列來看,後世的詩主要以兩句押韻,即兩句或四句押韻,有時也有壹兩句,第三句留白,第四句再押韻。如李白的“床腳壹線明,豈有已霜?;擡起頭來看,我發現這是月光,再次下沈,我突然想到了家”。“光”和“霜”押韻,第三句不押韻,第四句“故鄉”押韻。有些詩第壹句不押韻,第二句和第四句押韻。王之渙的詩,“山遮白日,黃河人流。但是妳只要上壹層樓梯,就可以開闊三百英裏的視野。《山遮白日》中的“金”字不押韻,而“流”和“上壹層樓”押韻。中國古代的詩歌,有的是雙韻,有的是壹三韻,有的是全韻。在很多情況下,它與兩個句子押韻。《詩經》基本就是這樣的押韻方式。像“關關落鴿,在河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壹、二、四韻。因此,中國古代詩歌的押韻形式在《詩經》中可見壹斑。不同的是,《詩經》的韻腳不是形成的,沒有固定的規律,而是自然的。所以我沒有像後世的詩壹樣,在《詩經》裏講平的問題。後人的詩是平仄的,平仄應該在每首詩和其他相對的詩中錯開。《詩經》的壹些作品甚至漢代的作品其實都是符合平仄的,只是沒有硬性規定,所以《詩經》的時代是壹個比較自然的時代,但確實是後世詩歌節奏的最早體現。第二點是古詩詞的藝術表現。說到藝術表現,從《詩經》來說,就是壹個與風、雅、贊有關的賦、比、榮的問題。中學老師都講過賦、比、興,不想多說,只想說這是《詩經》中和風、雅、頌的相對表達。《雅頌》講的是《詩經》的分類,《傅比興》講的是詩歌的表現形式。傅必興是壹種表現手段。對於傅必興的具體含義,有多種解釋。在這裏,我想引用朱的壹句話。所謂賦,就是“敷事務”,用現代的話說,就是直接的敘述和描寫;比較就是比喻,就是把壹個東西和另壹個東西比較。這就是朱所說的“舉壹反三”;所謂興,朱說“先說別的事以激言”,意思是寫詩要從別的事做起;傅,是記敘文問題,不舉例。關於比較和比喻,《詩經》裏也有壹些比喻,比如“鼠”、“鼠”,都是用鼠來形容壹個不受歡迎的人。更多的比喻在句子裏,比如說壹個女生皮膚很好,叫“皮膚像果凍”。興是詩的開始。比如《姚濤》,“天天桃花,燒其華。兒子回國,應該在家。”這首詩的開頭寫的是春天的美好,會讓人想起少女的美好,以及這首詩背後所寫的熱鬧氣氛。這就是“興”的手法。《詩經》中的三種表現方式對後世詩歌創作產生了影響。後世詩歌的表現手法雖然豐富,但都可以用所謂的賦、比、興來概括。第三,我想談談傳統。中國的詩歌可以被描述為現實主義詩歌和浪漫主義詩歌。人們把中國現實主義詩歌傳統的源頭歸於《詩經》。對社會的批判,對人民生活不公的指責,在《詩經》的“國風”裏,在“雅”、“雅”裏,都有。這種對人對社會的關註,是中國詩歌的主流。這種主流的開端是《詩經》。我覺得,從這三個方面來看,《詩經》對中國詩歌的發展影響很大,也就是我們今天理解的《詩經》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