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李商隱詩歌《蟬》原譯文賞析

李商隱詩歌《蟬》原譯文賞析

唐朝:李商隱

純潔的心因此而饑餓,妳整夜徒勞地歌唱。

哦,這最後破碎的吸氣,在綠色的冷漠的樹木中!。

是的,我像壹塊浮木,我讓我的花園長滿了雜草。

我感謝妳真誠的建議,像妳壹樣過純潔的生活。

翻譯

住在高枝上吃不飽。雖然妳哀嘆憎恨,卻沒有人同情。

五更過後,疏落之聲幾乎斷絕,但樹依舊蒼翠不動。

官職卑微,行蹤飄忽,家難歸,家鄉農村早已荒蕪。

謝謝妳打電話叫醒我。我也是。我家被圍墻圍著,家裏很窮。

給…作註解

致:因為。伯官:指卑微的官職。高不可滿:古人以為蟬住在高處,所以說“高不可滿”。

恨是浪費聲音:我因為恨而反復哀號。費,徒勞無功。

Gēng:中國古代將夜晚分為五期,時間以擊鼓為準,故稱“Gē ng”。疏破:指蟬音稀疏,接近破斷。

比比:綠色。

伯桓:官職卑微。梗還廣泛:出版《戰國策·齊策》壹書:土偶對桃梗說:“今東國之桃之梗,亦刻為壹人。下雨的時候水來了又流走,那孩子漂起來會是什麽樣子?”後來比喻漂泊和孤獨。莖指的是樹枝。

故鄉:以前的家的名字,故鄉。雜草被鏟平了:雜草被鏟平了,長滿了田地。雜草,雜草。平坦意味著雜草長得齊平。

小君:指蟬。p:提醒。

也:也。家庭清潔:全家都很窮。擡起來,所有人。清清白白,清貧清高。

做出贊賞的評論

這首詩先描寫蟬的處境,然後直接跳到自己的經歷,直接表達自己的感受,最後自然回歸蟬,首尾和諧,意思連貫。全詩以蟬開頭,以蟬結尾,組織嚴密。對蟬的描寫和詩人的情意巧妙地表達在壹起,融為壹體,是壹部托物詠物的佳作。

"純潔的心因此而饑餓,妳整夜徒勞地歌唱."第壹副對聯從蟬的生活習性開始。“高”是用蟬鳴的參天大樹比喻壹個人的高大;蟬的“飽腹之難”與作者的生活經歷不謀而合。從“不飽”到“聲”,愁中有“恨”。但這種唱衰是徒勞的,並不能擺脫困境。也就是說,因為作者清高,所以生活清貧。雖然他向有權勢的人表白,希望得到他們的幫助,但最後都是徒勞。這種結合作者自己的感受來詠物的做法,似乎扭曲了事物的本來面目,因為蟬沒有“飽腹之難”和“恨”。作者這樣說似乎不真實,但吟詩的真實就是作者感情的真實。筆者確實有這種感覺。只要“高”和“聲”與蟬壹致,作者就可以寫出自己對“高”和“聲”的獨特感受,可以寫成“遠方”(余士南《詠蟬》)或“清心因而饑”,兩個不同的作者都是如此。

哦,這最後破碎的吸氣,在綠色的冷漠的樹木中!。“顓頊的意思是,到了偶數之後,稀稀拉拉的聲音幾乎被切斷了,樹木依然青翠不動。

到了第五更的黎明,蟬鳴稀稀落落,幾乎斷絕了,可是壹棵樹的葉子還是那麽綠,並沒有為它的“稀稀落落”而悲傷憔悴,顯得那麽無情。這裏又來了詠物詩的另壹個特點,就是不可理喻,妙不可言。蟬的“疏”與樹葉的“綠”無關,作者卻怪樹的冷漠。這看似不合理,但這種不合理表現了作者的真實感受。《我要分手》講的不僅僅是蟬,更是我自己的人生經歷。蟬說,怪樹無情,不合情理;就人生經歷而言,指責權貴“無情”是有道理的,他們本可以依靠蔭涼。關於物體的詩歌主要是抒情的,所以這種不合理在抒情中就變得合理了。

“是的,我像壹塊浮木,我讓我的花園雜草叢生。”頸紮表示官位卑微如桃梗飄零,家中雜草早已荒蕪平坦。

頸聯有轉折,不再吟誦蟬鳴,轉而吟誦自己,打破了吟誦蟬鳴的局限,擴展了詩的內容。作者在各地做幕僚,是個小官,所以被稱為“伯桓”。它經常四處流動,像壹個木偶在水中四處漂流。這種不穩定的生活讓他思念家鄉,更何況家鄉的雜草和田間的雜草已經打成壹片,作者的思鄉之情更加迫切。這兩句話看似和上面的蟬鳴毫無關系,其實還是有暗中聯系的。“管波”與“飽腹之難”和“討厭噪音”聯系在壹起,小官卑微,所以“飽腹之難”和“噪音”。經過這個轉折,上面詠蟬的抒情意義就更加清晰了。

“我祝福妳的真言,活得像妳壹樣純潔”回到詠蟬,用擬人的手法寫蟬。“君”與“我”對立,把吟誦與抒情緊密結合,首尾呼應。蟬的飽腹之難,對應的是我的家境貧寒;蟬的鳴叫聲讓我想起這個和蟬處境相似的小官,想到“我已經讓我的花園長滿了雜草”,不免勾起了還鄉的念頭。錢鐘書先生在評論這首詩時說:“蟬餓呻吟,樹無動於衷,自綠(自綠很好地解釋了“碧”字)。樹無情人('我')有情,所以感同身受。蟬棲息在樹上,但它被遺忘了。蟬不為我鳴,我卻稱之為“相警”,意思是蟬對我也是“無情”,我對它們有感情。錯綜微妙。”錢先生指出,不僅樹無情,蟬也無情,進壹步說明了詠蟬與抒情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

關於物象的詩,最重要的是“物象奇妙,功德緊扣”。這首詠蟬詩,“傳神空靈,超玄學”,被朱彜尊譽為“詠物詩中的極品”。詩人借蟬高飲露來表達自己的高尚品格,可謂是以物詠人的典型。

延伸閱讀:李商隱成就綜述

李商隱流傳下來的詩歌約600首,其中直接觸及時政主題的,占了相當大的比例。李商隱的史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它們絕不是“思舊情”的病怏怏呻吟,也不同於前人寫的那些寄情於往事的詩。他們以史為鑒,以陳政治為鑒,以時世批判為補,使詠史成為政治詩的壹種特殊形式。無題詩是李商隱的獨特創作。大多以男女相思病為題材,意境幽幽,感情壹波三折,文字優美,語氣動聽,可密可密,讀來令人心酸。李商隱由於童年環境和教育,世界觀基本屬於儒家體系,人生態度積極入世,渴望有所作為。同時,他能夠獨立思考,很早就對“學道必求古人,學文必學”的說教不屑壹顧,甚至提出了“孔氏無外乎德、仁、義”這樣大膽的想法。在詩歌創作上,他最初迷上了李的崇高風格和南朝詩風,寫下了《煙臺》、《河陽》、《河內》等多首歌頌愛情的詩歌。在他壹次次的屈辱和毀滅向他展示了人生的崎嶇之路後,他的詩歌開始表現出對社會的怨恨和壹些批判。最終,甘露的變化讓他用血淋淋的現實打開了眼界,使他在思想和創作上前進了壹大步。此時他的《兩情》、《再感》等詩,對腐朽政治的批判已經相當深刻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