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畫像
搖滾麥當娜
蒙娜·麗莎。亦稱LA GIOCONDA
《自畫像》是意大利畫家達芬奇的壹幅優秀素描。他的素描藝術水平達到了很高的水平,被譽為素描藝術的典範,他對建築、雕塑、繪畫的創作都是建立在大量素描的基礎上的。從結構到每壹個人物甚至每壹個手勢,他都準備了充分的素描和速寫,他的素描起到了相當於甚至超過現代攝影的作用。在這幅“自畫像”中,畫家可以輕松自如地描述自己。他觀察細致,用豐富多變的線條,剛柔相濟,尤其善用疏密不壹的斜線來表現明暗的微妙變化。這些素描技法使後來的許多畫家受益匪淺,被稱為素描藝術的經典之作,這幅畫用線生動靈活,具有很強的概括性,但簡單的幾筆卻蘊含著許多轉折,關系得體,以發線代面,立體感強,人物的表情也十分傳神。所以這幅畫雖然是素描,但它的藝術美和形式美絲毫不亞於達芬奇的偉大作品。多年來,它壹直以其雋永的魅力吸引著未來藝術愛好者的欣賞和欽佩。
達芬奇的祭壇畫《巖石聖母》(189.5 x 119.5cm),現藏於倫敦國家美術館。這幅畫是應壹個宗教團體的要求為米蘭聖弗朗西斯科教堂的禮拜大廳而作的。在這幅畫中,聖母住在畫的中央。她右手抱著聖嬰聖約翰,左手坐著聖嬰耶穌,壹個天使在耶穌身後,組成壹個三角形構圖,用手勢回應對方。背景是壹個很深的洞穴,點綴著花草,洞穴完全暴露。這幅畫雖然屬於傳統題材,但表現手法和構圖布局顯示了達芬奇深厚的藝術水平。人物和背景的精妙刻畫,煙熏筆法的運用,科學現實主義和透視、還原手法的運用,表明他在處理現實主義現實主義和藝術處理的辯證關系上達到了壹個新的水平。這幅畫是表誌大分岐全盛時期作品的開始。
蒙娜麗莎達芬奇的油畫1503-1506 77x53 cm現藏於盧浮宮。它是蕭相繪畫的壹幅名作,代表了大。達芬奇最高的藝術成就是他的傑作,是達芬奇苦心經營了幾年(1503-1506)的傑作。蒙娜麗莎是佛羅倫薩商人F.del Giocondo的妻子,當時她大約24歲。達芬奇創作這幅畫時,追求的是藝術。他把他所有典型的美學理想都獻給了肖像畫。畫中人物坐姿優雅,淡淡的微笑,背景是深邃的山川,可以說充分展現了他特有的煙熏筆法。而且,他試圖將人物豐富的內心感受和優美的造型巧妙地結合在壹起。他還特別註意在肖像面部的眼角、嘴唇等關鍵部位掌握精確與含蓄的辯證關系,以達到神韻,從而使蒙娜麗莎的微笑變得意味深長、神秘莫測,夢幻般迷人的微笑使觀者墜入雲端,奇妙地嘆息。這幅栩栩如生的完美畫像實際上是人文主義對人類崇高理想的光輝體現。
最後的晚餐-達芬奇
《最後的晚餐》是意大利畫家達芬奇在1495-1497年為壹家修道院餐廳所作的壁畫。這幅畫集中表現了耶穌的門徒聽到主說“妳們中間有壹個人要出賣我”時的不同心理反應。
先看基督左邊的三人組:腓力不可抗拒地跳了起來,帶著難以預料的問題轉向基督,想弄清楚是怎麽回事。他用手捂住胸口,想表達自己的真誠和純潔。老雅各布氣得攤開雙手,後來因為失去重心而往後壹靠,好像在說,這太不可思議了。托馬斯站在他們身後。他竭力控制住自己的脾氣,向基督豎起食指,說:這怎麽可能?基督右邊的三個人中有壹個是猶大。他心虛地扭動著,驚恐地想要遠離主人。他還匆忙地抓著從告密者那裏得到的錢包,恐懼地瞇著眼睛看著基督。約翰悲傷地垂下頭,雙手合十。他很焦慮,不知道該怎麽辦。他在聽彼得說話。彼得怒氣沖沖地站起來,向約翰俯下身子,把左手搭在他的肩膀上,貼在他的耳朵上,好像在問:妳知道是誰嗎?他的右手還緊握著壹把刀,仿佛在表明:如果我知道是誰,我壹定要殺了他。在最右邊壹組的三個人中,巴塞洛繆和彼得走得很近。他張開雙手,壹臉震驚和平靜,仿佛在告訴大家不要驚慌。他嚴肅而冷靜地凝視著基督,試圖拯救主人。擁抱巴托羅的是小詹姆斯,他緊張地看著基督的無助。站在最上面的是強壯的安德魯,他身體前傾,相當向前沖。最左邊的壹組,馬太向基督伸出雙手,但他的臉轉向左邊的如來,仿佛在向壹位經驗豐富的老人發問。剛才師傅說的是誰?紋身夫人攤開雙手說她想知道。西蒙也在苦苦思索,但無濟於事。
這幅畫的構圖並不復雜,基本上都是壹條直線上穿插著變化,但卻富有簡約感。畫家將十三個人物有機地結合在壹起,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它不僅突出了基督的主要形象,而且清楚地描繪了每個人的外貌和性格特征。畫家將耶穌安排在畫面和視覺中心的兩個中心,並以大門的透光為背景,將耶穌的形象襯托得更加清晰。餐桌、墻壁、門窗和天花板都集中了基督的形象,自然先把觀眾的註意力吸引到基督身上。並有意識地將兩邊的門徒與耶穌分開。乍壹看,耶穌似乎是孤立的。其實內心的情緒和感受和整個事件已經把他們緊密的聯系在壹起了。十二門徒三人壹組均勻分布在兩側,用自己的行動和表情與基督接觸和呼應。整個環境和道具都做了簡單的處理,為了更加突出激動的角色,然後通過這些角色的動作和表情把整個畫面的中心引向基督。
畫家創作這幅畫時非常謹慎,有時站在畫前思考很久都無法落筆。修道院的住持很生氣,指責他故意偷懶拖延時間。畫家擔心找不到猶大的頭部模型。他覺得這個惡心粗魯的院長的頭像正合適,就把它作為猶大的形象。我們在畫中看到的猶大,陰沈、醜陋、特別粗魯,與旁邊的約翰、彼得形成鮮明對比,讓人看著很無趣。
兩部《最後的晚餐》的比較
最後的晚餐-廷多樂托
達芬奇和丁托列托在不同的時代創作了《最後的晚餐》。為了更好地欣賞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我們來比較壹下。
這兩幅畫也取材於聖經。不同的是,達芬奇的畫創作於1495年至1498年,這是文藝復興時期,而廷多萊托的畫創作於1592年至1594年,這是歷史的轉折點,文藝復興即將交給巴洛克。
單從題材來看,達芬奇的畫勉強可以算是宗教性的。精神方面,廷多萊托的畫洋溢著濃厚的基督教氣息,而達芬奇的畫則變得世俗化。廷多雷托和達芬奇選擇了兩個完全不同的時刻來描述耶穌和他的門徒之間的最後晚餐。凝聚在廷多雷托畫作中的瞬間,是耶穌安排聖餐,對門徒說:“吃吧,這是我的身體。”正如門徒們所熟悉的那樣;列奧納多·達·芬奇關註的時刻是門徒們對耶穌的話的反應——妳們有些人背叛了我。Tindoletto選擇了壹個獨特的時刻,這在別的地方是不會發生的。事實上,達芬奇繪畫中的某個時刻總是在地球上上演。廷多萊托的畫勝過“神劇”,達芬奇的是“世界劇”。
讓我們更詳細地比較壹下這兩幅畫。
1.構圖:以餐桌的位置為例。列奧納多·達·芬奇把桌子放在畫的前面。桌子不僅僅是桌子,還形成了壹條分界線,就像舞臺的邊緣。觀眾在這邊,餐桌的另壹邊正在上演壹出戲。Tindoletto移動了餐桌,畫中的人物不再遠離觀眾。畫的邊緣被不規則地切割,起到了延伸畫面,邀請觀眾加入畫中的效果。
2.空間運用:列奧納多·達·芬奇和廷多萊托都運用透視法來創造空間。所謂透視法,就是遠處兩條鐵軌或道路逐漸靠攏所產生的效果。列奧納多·達·芬奇通過天花板、掛毯和地板勾勒出透視線條。所有的線條都聚集在基督的頭部,也就是畫面的中心,線條明亮清晰,形成壹種對稱和協調。Tindoletto沒有盯著畫面的中心,而是讓線條陡峭地延伸到右上角,直到在天使的翅膀下相遇。由於交點較暗,模糊不清,整個畫面顯得雜亂無章,紋理不明。
3.人物塑造:達芬奇筆下的人物壹字排開,每個人的反應都是獨特的、鮮明的、生動的。門徒們聽了耶穌的話後,反應不壹,從而表現出各自的個性和心理。相反,Tindoletto讓人物籠罩在陰影中,難以分辨。都被大氣層包裹著。他們不作為獨立的個體行動,但他們加起來的整體就是意義,這可以被視為壓倒壹切的宗教體驗。
4.現實:兩幅畫都既現實又不現實。達芬奇的真實在於他對細節的重視,所以清晰準確,但房子是抽象的,人物難以想象的擠成壹堆。廷多萊托的畫虛構了不現實的房子。神秘的光忽明忽暗,到處都是幻影和陰霾。但對人和物的刻畫卻非常立體、飽滿、生動。
5.戲劇性:戲劇的本質是關鍵時刻的人物沖突。從這個角度來看,兩幅畫都充滿了戲劇性,連續的動作在壹瞬間被打斷,就像壹個鐘擺突然停在了秋千的頂端,只是這壹刻的設定方式不同。達芬奇的人物姿態充分展現了他在關鍵時刻的內心世界,他用戲劇揭示了意味深長的“人格”。Tindoretto關註的是運動的進程和時間的流逝。看廷多雷托的畫,視覺上會產生湍流感,無法減速。可以說,Tindoretto是用戲劇來展開有意義的“事件”,結局和起點同等重要,是整體的壹部分。
列奧納多·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雖然被認為是最受歡迎的宗教繪畫,但它根本不是宗教,而是對人類心理的描述,而廷多萊托的繪畫反映了宗教體驗。
兩幅畫傳達了怎樣的“人性”?就達芬奇而言,他把人看成是完全分離的個體。當壹個事件發生時,個人會以獨特的方式做出反應。他表面上確實信奉新教重視個體的原則,但同時也強調個體簡單相加就能形成壹個整體。與廷多雷托的“超個人”風格不同,廷多雷托基本上將人視為宏大整體的壹部分。如果從“教會生活”的角度考慮兩者的差異,按照達芬奇對人性的理解,現實中並不存在真正的教會。也許俱樂部是壹種更容易被接受的形式,因為可以允許個人隨意進出。根據廷多雷托的信仰,教會不是虛無,而是壹切,人只能作為教會的壹部分而現實。
即使妳不認同壹幅畫對人性的闡釋,妳仍然可以承認它是壹幅偉大的作品。這是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