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樂府的發展歷程
初唐詩人創作樂府詩,大部分是抄襲舊樂府詩,但也有少數人創立了新樂府詩。這種新題材樂府自杜甫以來有了很大發展。杜甫擅長用樂府詩描寫時事,如《車店》、《兩為路》、《傷心陳濤》、《哀將頭》等。,以及“所率皆名篇,無所依仗”(《元稹樂府古詩序》)。袁捷、魏、戴樹倫、顧匡等。,也有新的樂府作品。袁捷還提出詩歌創作應是“帝王治亂之道,是古人規諷之流”(《二風詩論》),做到“上情在上,下情在下”(《新樂府序》)。他們可以說是新樂府運動的先驅。以通俗樂府體寫時事和社會生活的詩歌運動發生在唐朝元和公元806 ~ 820年。樂府詩的作者主要有白居易、元稹、沈李、張繼和王建。宋代郭茂謙指出:新樂府是唐代的新歌。以其辭,樂府未曾聞,故稱新樂樂府。(《樂府詩》)明代胡振亨說:樂府有新舊之別。到題,下面韓偉、隋晨上面樂府古題,唐朝也提出來了。古樂府沒有什麽新意。唐朝新制度為西漢設置樂府,掌管宮廷和宮廷音樂。樂府收集和創作的詩歌被稱為樂府。樂府詩有相當壹部分是從民間搜集來的,通俗易懂,反映現實,可以欣賞。後來文人也抄樂府詩,到了唐代,南北朝以前的樂府詩統稱為古樂府。元和四年(809),沈李先為元稹寫了20首新樂府詩(今詩),元稹認為“雅是所謂,不值得寫”,於是“列舉了那些生病時特別焦慮的人”,寫了《李派新樂府詩》650首。後來,白居易寫了50首新樂府詩,正式標註了新樂府的名稱。白居易也有10的秦中吟,也體現了同樣的精神。作為壹場詩歌運動,新樂府的創作並不局限於寫新樂府。這壹時期,張繼、王建、劉猛、李煜等人的新樂府和古樂府都體現了詩歌革新的方向。元稹最初同意白居易和沈李的意見,即“不再布置古詩”。後來他看到劉猛、李煜寫的古樂府詩,覺得“其中壹二十首有鹹有獨到之處”,於是寫了19首古樂府詩。雖然用的是古體詩,但不是“全無古義”,就是“全創新古義詞”(元稹《樂府古體詩序》),其本質和作用與新樂府壹致。這樣就形成了當時影響很大的壹場詩歌運動,在文學史上被稱為新樂府運動。“白元”指中唐時期的詩人元稹和白居易。他們都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白元》也說是元稹、白居易生活的時代流行的。白居易為劉禹錫的詩作序:“余慶與魏源,或在人口上,有許多和諧。...江南士女,語才皆陰‘白元’……”《舊唐書·袁墨傳》:“叢聰是個有才氣的警察,年少成名,與太原白居易交好,致力於詩歌,善於尋找文體。當時詩人稱之為‘元與白’。”白居易、元稹等詩人的主要文學活動是在唐憲宗元和年間(806-820),所以他們創作的詩歌及其仿制品統稱為“元和體”《新唐書·元稹傳》:“真尤擅詩,異於居夷名,世諷之,名‘元和體’。”唐代李肇《國史補》:“元和已逝,故學奇於朝鮮作文,苦於範宗時,漂泊作歌,挑戰於孟郊作詩,浮於白居易,放蕩於元稹,皆名‘元和體’。”鹹宗宗、穆去世後,年號改為清821-824),白居易、元稹將其詩作編輯成集,分別定名為《白長卿集》和《元氏縣長卿集》,故又稱“長卿體”。遊國恩分析了中國文學史上新舊樂府的差異:新樂府是白居易提出的,樂府詩分為十二類,最後壹類名為《新樂府詞》,原是白居易所作。所謂新樂府,就是壹種以新題材寫時事的樂府體詩。這裏有三點需要說明:第壹,使用新題型。自建安時代以來,樂府中寫時事的作家也不在少數,但多是借古題異,反映現實範圍有限,題目與內容不協調。新樂府自創新題,故又稱“新樂府”。二是寫時事。建安之後也有壹些自創話題,但內容往往與時事無關。他們用新題材,寫時事,這是杜甫首創的,但並不是所有的新題材都是寫時事的。新樂府是專門“刺美人見(現)物”的,所以白居易新樂府的50首詩全部收錄在“諷刺詩”裏。第三,新樂府不以是否過癮來衡量。所以雖然實際上都是“沒聽過的詩”,但還是自稱樂府,加個“新”字,以示區別。從音樂上講,這只是樂府的名字;但就文學而言,它是真正的樂府,因為它體現了漢樂府的精神。概括起來,就是從漢樂府的“因緣”到為曹操人民借古題事寫時事,再到杜甫的“因事設題”,通過元結、顧況壹脈相承,到白居易成為自覺的寫作準則。所謂“合歌為事詩”,是新樂府運動形成的總的歷史過程。元稹、張繼、王建是這場運動中的重要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