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了壹個老人燒炭謀生的艱辛,揭露了唐代“宮廷市場”的罪惡。白居易寫《新樂府》是在元和初年,那是宮廷市場危害最大的時候。他對宮廷市場有很好的了解,對百姓有很深的同情,所以能寫出這個感人的“炭人”。
然而,賣炭翁的意義遠遠不止揭示宮廷市場。詩人在賣炭翁的典型形象中,概括了唐代勞動人民的辛酸苦辣,在賣炭這件小事中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與不公。讀這首詩,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壹個賣炭的。透過他,似乎很多種田、打魚、織布的人出現在我們面前。
雖然不是“黑手指”,但也帶著艱苦生活的印記;他們雖然不會因為賣炭而受到傷害,但也在地租或賦稅的重壓下流下了辛酸和仇恨的眼淚。《賣炭翁》這首詩不僅在當時有積極意義,對今天的讀者也有壹定的教育作用。
從《炭人》看詩歌中的人物形象
高考詩歌鑒賞內容四個方面:
形象、語言、內容、表達技巧。詩歌源於人的內心心理,是外界在詩人心中的反映。任何壹首詩,離開了物和人,都無法表達自己的感情。古詩詞如果沒有意象,很難直接表達感情。科學家用概念思考,藝術家用圖像思考。要感動人,吸引人,就要靠形象,而人物形象是高考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