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詩經》而言,作為中國北方最早的文學總集,作為南方文學總集代表的《楚辭》收錄了楚辭,其編纂者至今仍眾說紛紜,其中以屈原和宋玉的作品最受關註。就像《詩經》壹樣,考察楚辭的作者並不容易。如1979年《楚辭集》卷壹篇名為《招魂》的文章,被梁申炯和《鬼混賦》視為“屈原之作”,但朱認同王逸,將其歸為宋玉之作。
“楚辭”之名最早見於西漢初年。《朱涵邁臣傳》中記載:“惠益子嚴助妳運勢,薦買臣。召見,說春秋,說楚話,皇帝連說(按:即曰)。”在《汪涵鮑傳》中,還有壹個故事:“當稱帝時,武帝的故事被修改了...而他被召喚去讀,是為了楚辭九江。”宋代黃在《楚辭補正序》中總結說:“凡蓋曲、宋之歌,皆以楚語寫,發楚聲,記楚地,以楚事名,故可稱為‘楚辭’。”(見宋文建,第92卷)
楚國地處南方,原本是壹個被中原鄙視的蠻族國家。但其文化淵源受到了商朝和周統的影響,楚莊王擴張勢力問鼎中原,政治上吸收了更多的北方文化。不言而喻,楚辭文學深受《詩經》的影響。但與北方文學的社會現實主義不同,楚辭受南方民族的影響,表現手法熱烈浪漫,內容充滿宗教色彩。通過神話傳說的描寫,可以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呈現出奇妙細膩的藝術技巧,如比喻、象征、托物等。,在這裏得到了進壹步的發展和應用。而且楚音樂和地方口語都與北方不同,作品呈現出與北方完全不同的文學風格。它是壹部由北方詩體文學發展轉向政治思想的散文,能夠在南方楚地開花結果,成就了中國詩歌史上繼《詩經》之後的第二個春天。
楚辭的代表作家有屈原、宋玉等人,其他作品如《唐勒》、《荊軻》等大多未流傳下來。《楚辭》的主要作者是屈原,他創作了《離騷》、《九歌》、《九章》、《田文》等不朽作品。辛莽時期,劉向將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編成十六卷本《楚辭》,現已失傳。後來王逸把自己的《九思》加進十七篇,為全書做了註釋,成了壹部《楚辭》。今天王逸的《楚辭》還保存著西漢賈誼、淮南蕭山、、莊吉、王豹、劉向等人的作品。晉代郭璞著有《楚辭註疏》三卷。《四庫全書總目錄》說:“劉向初集屈原《離騷》、《九歌》、《田文》、《九章》、《元佑》、《蔔居》、《漁父》、《宋玉九辯》、《招魂》、《經茶》,易友宜寫班固二《九思》、《徐》,共17卷,各為壹註。"
楚辭作品或模仿楚辭的文體,有時被稱為“楚辭體”或“騷體”。騷,以離騷命名,被後人稱為騷[1],分別是中國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鼻祖,相對於《詩經》因十五國風而被稱為“風”。後人往往把詩歌稱為風騷,或者稱呼詩人為“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