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西方文學的起源是什麽?

西方文學的起源是什麽?

文學理論研究的重要問題之壹。研究文學的起源,不僅可以從發生學的角度解釋文學的奧秘,而且可以理清文學與社會生活和各種社會意識形態的關系,正確理解文學的本質。

中外關於文學起源的理論從古至今,許多文學理論家都對文學起源發表了自己的見解,比較有影響的觀點有:

(1)代表性理論。古希臘的德謨克裏特斯首先提出藝術起源於對自然的模仿。亞裏士多德在《詩學》中也認為,詩歌起源於對自然和社會生活的模仿,模仿的本能根植於人性。古羅馬的盧克萊修和賀拉斯的觀點與亞裏士多德相似。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人馬佐尼把詩歌既視為模仿的藝術,又視為遊戲,實際上把文學的起源歸結於模仿的遊戲。後來,英國的西德尼通過對印度原始文學的探討,指出文學起源於具有教育和愉悅意義的模仿。這些說法承認文學的來源是自然和社會生活,閃爍著唯物主義的思想。但他們把模仿解讀為壹種人性,忽略了社會實踐對人的心理能力形成的巨大作用。

②神說。從古希臘的柏拉圖開始,詩歌的產生被解釋為上帝的靈感對詩人的依附。中世紀的歐洲人托馬斯·阿奎那認為藝術起源於人的心靈,心靈是上帝的形象和創造。這種觀點在文藝復興時期非常流行。例如,薄伽丘認為詩歌是壹種實用的藝術,它起源於上帝的思想。就連具有唯物主義思想的哲學家培根也透露出詩歌是上帝賦予的觀點。隨著現代文明的演進,“神啟”論逐漸失去了說服力。18世紀,壹批哲學家(如赫爾德等人)駁斥了它的荒謬性。

3博弈論。16世紀的馬佐尼在倡導代表理論的同時,公開了“文藝是遊戲”的觀點。德國哲學家康德進壹步將詩歌視為“想象力的自由遊戲”。到了席勒,藝術起源的“博弈論”正式形成。席勒認為,人在現實生活中受到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束縛,渴望用過剩的精力去實現自由,這就是博弈;以及藝術活動,也就是在遊戲中引導源頭。19世紀的英國哲學家斯潘塞補充了席勒的觀點,指出藝術和遊戲的本質是人們發泄過剩精力的自由模仿活動。《人的遊戲》等書的作者格魯斯批判地接受了席勒的“博弈論”,認為遊戲不是因為精力過剩,而是實踐活動的準備和實踐。“博弈論”受到了海底平頂山、普列漢諾夫等人的批評。當心理學家馮德提出“遊戲是勞動的產物”這壹觀點時,普列漢諾夫就部分肯定了這壹觀點上的“博弈論”。

④精神表現論。把藝術作為人類心靈(包括思想、情感等)的表現形式。)在古希臘哲學中就已經出現了。在19世紀,它被浪漫主義藝術家和理論家廣泛提倡。雪萊在關於詩歌的辯論中說,詩歌是“壹個野蠻人表達他周圍的感情”,是“想象力的表現”。柯勒律治也認為,詩歌源於不反映現實卻能完善自身的想象。這種“想象表達理論”也得到了布拉德利、王爾德等人的支持。俄羅斯作家托爾斯泰認為,藝術是人類表達感情的工具,起源於人們向他人傳達自己的感情。這種“情緒表達理論”有更多的支持者。《藝術的起源》的作者希爾將藝術描述為“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現代美學家,如瑞德·李察、阿伯克龍比、理查德等人,都贊同這種“思想表達理論”。意大利唯心主義美學家克羅齊反對藝術對任何理性思想的表達,主張“直覺即表達”,“直覺即藝術”。實際上,他把藝術的起源歸為壹種只能反映個體形象的低級直覺。克羅齊的直覺表達理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風靡壹時。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從精神分析的角度解釋了藝術的起源,認為人的心理有意識和潛意識兩個對立的部分,存在於潛意識中的性本能是心理活動的基本驅動力;性本能總是被現實所壓抑。當人們把它轉移到幻想生活創作中時,藝術就產生了,所以藝術本質上是壹種以性本能為核心的無意識表達。瑞士心理學家榮格的觀點與弗洛伊德相似。他們都有大量的信徒,在西方仍然很受歡迎。以上觀點都從壹個側面抓住了藝術表現人的心理的特點;但他們總是把人的心理看作脫離現實生活的超驗之物,未能真正解決藝術的本源問題,而只是將其抽象化、神秘化。

(5)巫術理論。18世紀意大利哲學家維柯首先談到原始詩歌與原始宗教的密切關系;但他並沒有明確指出詩歌源於巫術。自19世紀以來,以泰勒、弗雷澤、哈特蘭為代表的人類學家對現存原始部落的巫術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為藝術起源的“巫術說”提供了豐富的材料,法國考古學家賴納赫在這些材料的基礎上提出了藝術起源於原始人的交感巫術的論點,認為原始藝術實際上是壹種巫術,目的是祈求狩獵的成功。這種說法從20世紀開始就相當流行,許多當代美學家(吉德森等人)都認同這種說法。然而,馬林諾夫斯基和其他民族學家提供的信息表明,壹些原始部落只有藝術而沒有巫術,這使得“巫術理論”難以自圓其說。

6.勞動理論。藝術起源於勞動的觀點顯然始於19世紀後期的壹群人種學家和藝術史學家。德國的卡爾·費歇爾在《勞動與節奏》中指出,勞動、音樂和詩歌最初是三位壹體聯系在壹起的,它們的基礎是勞動。梅森認為最原始的詩歌是勞動詩歌,其目的是加強勞動的效果。德索托在美學和藝術理論中也談到了詩歌與勞動的關系,但他認為勞動詩歌的目的不是強化勞動,而是讓勞動變得更容易。普列漢諾夫在他的名著《沒有地址的信》中討論了許多“勞動先於藝術”的例子。他的主要觀點是:“藝術的發展與生產力的發展有關,雖然並不總是直接相關。”幾年來,蘇聯和中國的文藝理論界盛行藝術源於勞動的觀點。但有時單純尋求勞動與藝術的“直接聯系”並不能完全解釋壹切原始藝術的起源,關於藝術起源的“勞動論”要防止簡單化和絕對化。

除了上述觀點之外,自19世紀以來,還出現了其他關於藝術起源的學說。比如法國藝術史學家丹納認為,文學藝術的起源和發展是由種族、環境和時代三個因素決定的。他和德國人類學家拉澤爾被稱為“社會學派”;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認為,藝術(尤其是音樂)起源於鳥類和動物與生俱來的性吸引力。關於這種藝術起源的“性理論”現在已經被大多數美學家所拋棄。當代美國史前考古學家馬爾夏克認為,最早的藝術是原始人記錄季節變化的符號系統,等等。

在中國的古籍中,也有很多關於藝術起源或者原始藝術的描述,中國的古籍壹致認為文學藝術起源很早。漢代的鄭玄在《詩經·序》中說:“詩之盛,超乎帝王之界。”將“詩的興起”設定在傳說中的虞舜時代。唐代孔在《毛詩正義》中,認為詩歌“不可初和”,“謳歌自己久矣”。南北朝時,沈約在《宋·謝舒·淩雲傳》中說:“然而,歌唱是與生俱來的,從人的出生開始是恰當的。”與他同時代的劉勰也持相同觀點。可見中國1500年前的古代學者已經得出了文藝起源於原始社會的結論。同時,我國古籍中也有關於藝術起源的幾種觀點的描述,《魯春秋古樂》說,音樂原曲是由“八風之聲”、“聽鳳之聲”產生的;《道史後記X》寫道:帝堯“活奏山河之音,唱八風。”晉代阮籍在《樂論》中也指出,原始音樂歌曲具有“反映萬物生命”的特點。這其實是壹門藝術。

起源於模仿的想法。《尚書·順典》說:“詩言誌,歌永恒,聲永恒,法和諧。”《禮樂記》說:“凡聲皆由人心生。人心壹動,物盡其然。感物而動,為聲所形。”《毛詩序》說:“詩人有誌氣之地。心中有抱負,說話如詩。情感在中間運動,在文字中形成。話不夠就嘆氣,話不夠就唱歌。”這些觀點類似於西方的“表情論”。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以詩言誌”的觀點占據主導地位。魯的《春秋·古樂》記載了傳說中的“葛之樂”的稱號,這個稱號起源於古代。其中《分五谷》講的是農業生產,《動物總論》的極端講的是狩獵生活。魯《春秋》、《淮南子道英訓》描述了“前呼惡言,後應惡言”的“舉重勸諫之歌”。《史記》引用了黃三的傳記,《古今圖書集》引用了辨樂論,還記述了伏羲時代的“網之歌”。大概是基於這種情況,《弓玄十五年公羊傳》的註釋提出了“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觀點,其中蘊含著勞動產生詩歌的思想。易經說:“雷從地下出來,是努力為將來作準備,前王以樂敬德,褒揚上帝。”《李周》說:“大同通鬼神。”《漢書》曰:“樂師唱九德,誦六詩,郊廟薦之,鬼神賞之。””對巴吉說...是媯水之歌,以召為生。”這些記述揭示了詩歌、音樂和舞蹈與儀式巫術之間的密切關系。可見,在中國的古籍中,對藝術的起源也有過多方面的論述。以上所列觀點均為推測性假設,未得到學術界認可。這是因為他們沒有完全掌握信息,每個人都只掌握了問題的壹面。今天研究文學藝術起源,有以下材料:①史前考古材料;(2)現存原始部落的民族學資料;(3)古籍中對文學藝術起源的描述;④兒童藝術心理學參考資料。相比較而言,史前考古資料最為可靠。但是,基本上口頭流傳下來的原始文獻,像音樂、舞蹈等時間藝術,是極難在史前考古資料中留下痕跡的。因此,20世紀初,澳大利亞土著人、南非布須曼人、愛斯基摩人(他們大致相當於舊石器時代的漁獵民族)、太平洋諸島的美拉尼西亞人和波裏尼亞洲人、美洲印第安人(他們大致相當於新石器時代的農牧民族)以及中國的鄂倫春族、鄂溫克族、佤族、納西族、獨龍族、怒族、布朗族等少數民族。此外,各民族流傳下來的神話、傳說、古歌、史詩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魯迅的論述表明:

第壹,文學起源於集體勞動。

二、文學源於實用(調節勞動,減輕疲勞)。

第三,文學在發展,原始文學很幼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