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早年出生於1881年9月25日。青年時期,他受到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被日本留學官錄取,赴日本東京弘文學院學習。1904年初進入仙臺醫學院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希望改變民族精神。1905-1907參加革命派活動,發表《摩羅詩論》、《文化偏見論》等論文。在此期間,我奉母親和妻子朱安之命回國結婚。1909年與哥哥周作人合譯《外國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杭州和紹興當老師。
死亡1936 10 6月19死於上海肺結核。上海數萬民眾自發舉行公祭和葬禮,安葬在虹橋國際公墓。場面十分壯觀。1956年,魯迅遺體安葬在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詞。
辛亥革命後,魯迅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委員,在北京大學和女子師範大學任教。1918年5月,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壹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首次以“魯迅”為筆名出版,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前後參加《新青年》雜誌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領袖。
在1918至1926期間,先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散文集》、《墳墓》、《熱風》、《華蓋集》、《兩顆心集》、《散文詩集》、《回憶散文集》。其中,發表於192112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不朽的傑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被北洋軍閥政府通緝,南下廈門大學任中文系系主任。1927 1月,赴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任中山大學教務主任。1927 10到了上海,開始和他的學生許廣平壹起生活。1929,兒子周海嬰出生了。1930起,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同盟、中國左翼作家同盟、中國民權保護同盟,反抗國民黨政府的獨裁統治和政治迫害。從1927到1936,他創作了歷史小說集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散文,有《墳中集》、《集》、《三閑集》、《兩顆心集》、《南方方言北方方言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等。魯迅的壹生為中國的文化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他領導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學團體;《全國新報副刊(B)》、《莽原》、《語絲》、《奔湧》、《萌芽》、《翻譯》等文學期刊主編;對青年作者的熱情關懷和積極培養;大力翻譯外國進步文學作品,引進國內外名畫和木刻;收集、研究、整理大量古典文獻,編著《中國小說史略》和《中國文學史大綱》,整理《紀》,編著《會稽縣舊書雜記》,勾連古代小說、唐宋傳奇、舊故事筆記。
魯迅出生於中國浙江省紹興市會稽縣東長坊口(今紹興市越城區)的書香世家周章壽。祖父周福清是同治十年(1871)辛維克的進士,在北京做官。父親周伯宜是壹位學者,母親魯瑞。魯迅和周恩來同宗,祖上是北宋理學鼻祖周敦頤。
1892年,魯迅,11歲,在紹興老家守開辦的私塾“三潭印月”讀書。1893年(光緒十九年),魯迅的祖父周福清因科舉作弊被革職下獄,而魯迅的兄弟們則被安置在離城三十余裏的叔父皇甫莊家中。周福清被判“砍頭候獄”,入獄8年。所以周家每年都要花壹大筆錢來維持周福清的生活,於是他的家庭開始走下坡路。與此同時,他的父親周伯宜重病在床,於1896年去世。家庭變故對青年魯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百草園、鹹亨酒店、外婆家周圍的鄉村等童年生活場景,都成為魯迅《吶喊》、《仿徨》、《散文》兩部小說集的重要素材來源。
1898年,17歲的魯迅離開故鄉三潭印月,進入金陵新學堂江南水師學堂,改名為周樹人。1899年轉入江南盧氏學校附屬礦路鐵路學校,與陳衡恪交朋友,1901年畢業。他深受進化論的影響,愛讀有新意的書,尤其是翻譯的小說。魯迅、周作人、郭沫若、郁達夫等著名作家都是留日學生。1902年2月,21歲的魯迅赴日本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語。兩年後進入仙臺醫學院(1912改制為東北大學醫學院)學習現代醫學。魯迅選擇學習現代醫學,是因為父親的去世使他對中醫產生了嚴重的懷疑。他是東北大學的第壹個留學生,也是當時仙臺唯壹的中國留學生。在仙臺,解剖老師藤野嚴九郎對魯迅影響最大。在周作人的《魯迅的青春》和徐守尚的《死黨魯迅的印象》中,兩人都曾引用過魯迅的醫學院同學蕭林茂雄醫學博士發表的魯迅學術成果:
可見魯迅考得最好的是屬於社會科學的倫理學。自然科學和醫學科目成績都比較壹般,只有藤野持有的解剖學科目沒考上。總分就像魯迅在《藤野先生》中的自述:“在100多名同學中,我是中遊,但我沒有落後。”這個班有同學認為是“去年解剖實驗的題目,藤野老師的講義上有標註,我提前知道了,所以能有這樣的結果。”1994渡邊翔發現自己的成績算錯了:生理學上學期60分,下學期75分,單學年平均65分,不是63.3分,全學年平均65.8分,學年平均83分。
魯迅後來寫了《藤野先生》,很重視這部作品。1935年,日本巖波書店想把《魯迅選集》翻譯成日文,他讓自己執行《選集》編纂的學生加上田野介入:“我覺得沒有什麽文章可以放進去。只有《藤野先生》壹文,請翻譯補充。”在魯迅身後,藤野還發表了《緬懷周樹人君》壹文,回憶魯迅的留學生活。
當時壹般的讀書人走三條路:壹條是讀書做官。如果妳不是官員,也可以是某個官僚(俗稱“師爺”)的“屏友”。如果前兩條路都走不通,還可以下海經商。魯迅走了另壹條當時最被人鄙視的路:進“洋學堂”。當時在中國,這被普遍認為是“賣魂給洋鬼子”的卑劣行徑。1898年,18歲的魯迅背井離鄉,帶著愛母想方設法借來的八塊銀元進入南京水師學堂,後改為南京路礦學堂。這兩所學校都是洋務派為了充實強兵而建立的,開設數學、物理、化學等課程,傳授自然科學知識。這期間,魯迅閱讀了外國文學和社會科學方面的著作,開闊了眼界。尤其是嚴復對英國人赫胥黎《天演論》的翻譯,給了魯迅深刻的影響。《進化論》是壹本介紹達爾文進化論的書,讓魯迅認識到現實世界並不是和諧完美的,而是充滿了激烈的競爭。壹個人、壹個民族要生存發展,必須要有自力更生、獨立自主、自強不息的精神。不能被命運擺布,不能被強者欺負。
魯迅先生在南京路學校期間成績優異,畢業後有公費留學的機會。1902年,他前往日本,開始在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語,後來進入仙臺醫學院(現東北大學醫學部)。他選擇學醫是為了治療像他父親壹樣被庸醫所害的病人,改善被嘲笑為“東亞病夫”的中國人的健康。
魯迅先生想通過醫學使中國人身體強壯。但他的夢想並沒有持續多久,就被嚴酷的現實擊碎了。在日本,作為壹個弱國的公民,魯迅經常受到具有軍國主義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視。在他們眼裏,全中國人都是“低能兒”,魯迅解剖考了59.3分,於是懷疑解剖老師藤野嚴九郎把考題泄露給他,讓魯迅作為弱國深感悲哀。
魯迅先生在日本留學期間,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但魯迅的思想不僅當時的大多數日本人無法理解,在中國留學的學生中也難以得到廣泛的響應。他翻譯的外國小說只能賣幾十本,他組織的文學雜誌也因為缺乏資金而無法出版。計劃生育的困難迫使魯迅回國找工作。
1909魯迅結束了在日本的七年生涯,回到了故鄉。1912五月,魯迅北上,開始了他十四個春秋的北京生活。1923 10魯迅開始給北京女子師範學院學生講授中國小說史,許廣平成了他的學生。魯迅每次來上課,許廣平總是擠在第壹排中間的座位上,全神貫註地聽魯迅講課。1925年3月,許廣平貼出了給魯迅的第壹封信,信中稱他為“小鬼”,詢問魯迅“孤獨的生活,味道如何”。隨後,兩人開始了書信往來。隨著認識的深入,
兩個人互相有好感,交換好感,有愛情。在這封信中,魯迅稱許廣平為“哥哥”、“大人”、“閣下”,許廣平自稱“傻哥哥”,魯迅稱自己為“嫩哥哥”。雖然比魯迅大十八歲,魯迅也有壹份包辦婚姻強加給他的“禮物”,但許廣平完全不理會,寫下了“風是我的愛……”來贊美這份純真的愛情!魯迅也寫過《臘葉》,“是為了愛我的人來救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