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文化史上被低估的三位劉作家。

文化史上被低估的三位劉作家。

文化史上被低估的三位劉作家。

——劉向、劉義慶、劉勰。

劉翔川的心犯了

在壹首詩裏,杜甫寫了這兩句話:“匡衡鬥功不彰,柳湘川心不良。”

劉翔,大家似乎並不陌生。他是西漢時期的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

但很少有人明白,劉向究竟是怎樣的經歷,讓他不顧苦難,屢遭磨難,頑強地等待著自己的理想,癡心地期待著長安的杜甫,發出了這樣的同舟共濟的深情嘆息。

劉翔本來想當政治家,但時代逼著他去當學院派。

劉翔十二歲開始涉足官場,壹生嫉惡如仇,剛正不阿。他被當權者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因為他敢於與玩弄權術的外戚和宦官作鬥爭。盡管屢遭挫折,劉翔仍然不屈不撓。他三次入獄,最終作為壹個普通人被拋棄。他在窮困潦倒中度過了十幾年。

杜甫感嘆劉翔壹生命運多舛,其實是在感嘆自己。但他不明白:世界上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有很多政治家。沒有哪壹個,歷史就不會停滯,文章,“是立國大業,不朽大事。”世界上少壹個政治家,多壹個文化藝術大師,是國家的幸運。杜甫感嘆的根源在於:在那個時代,檢驗人的價值的唯壹標準不是藝術,而是名望!

他在政治上屢遭挫折和挫敗,卻轉向文壇,最終在文壇留下了壹個閃亮的名字。對此,劉翔是否慶幸自己的選擇,無從得知。但他在總校組織了壹批圖書,開創了中國目錄學和校對的先河。他的作品成為漢代文化史上唯壹能與司馬遷在學術地位上相抗衡並為後人所景仰的學者,這是不爭的事實。

漢成帝時,劉向奉命審查整理堆積如山的先秦古籍。記敘文全文匯編成20卷《別錄》。這是世界上第壹部目錄學解題書目,也是我國古代目錄學的開山之作。

劉向也是西漢末年的代表作家之壹。他的散文寓意深刻,文字樸實,平易近人,在舒緩的敘述中透露出他拯救時代弊端的熱情。

在前人的基礎上,將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和漢代賈誼的摹仿作品編成《楚辭》體詩集。屈原的名字和他的作品現在已經名揚天下,劉翔功不可沒。

劉向根據戰國史書整理編輯《戰國策》,“戰國策”之說由此而來,不能不說是劉向對歷史學的壹大貢獻。

壹個人即使能成就劉翔眾多成就中的壹項,也應該名垂青史。而劉的成就,在學術史上,可以稱得上泰山與昆侖,壹脈相承。然而,他的經歷令人尷尬。每個人都知道司馬遷,甚至司馬相如。有多少人熟悉劉翔?為什麽歷史低估了劉翔?誰知道呢?

隱藏在朝鮮的偉大。

劉義慶是壹個主權國家。他是宋武帝武帝的侄子,被封為臨川王。在大多數中國人的心目中,“王業”幾乎是壹個貶義詞。因為壹提到王爺,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這幾個詞:鬥雞走狗,聲色犬馬。所以,大部分“王子”就相當於混蛋。

主權國劉義慶正相反。他聰明又博學。諸侯有能力,也有麻煩:因為江山是自己的國家,說不定哪天王冠就突然砸到他們頭上了。也正是因為這種可能性,王公們才忙著愛做這種夢。這個夢壹旦被他的男人猜到,他就會想辦法迎合妳,鼓勵妳。因此,君主往往是皇帝的眼中釘。因此,君主的地位不僅顯赫,而且充滿了危險。

相反,劉義慶,君主,是壹個“簡單的性別,沈迷於文學和意義”,冷漠的情緒和與世無爭的人。

他似乎不是天生“有上進心”的,而是他的叔叔劉裕開創了篡權殺人的做法,使得皇族自相殘殺。因此,劉義慶也害怕意外,所以他想到了“超脫”和“休閑”。

但由於他在列王中的出色表現,他贏得了宋武帝和宋文帝的信任,受到高度重視。壹路走來,我已經升到了頂峰。27歲時被提升為尚書仆從(相當於副丞相),是個很重要的大臣。但是,他似乎受不了“頂得太冷”的感覺。29歲那年,他乞求分流,辭退了左普社。

擔任江州刺史後,38歲開始編纂《世說新語》,這是壹本關於當地人的小說集。這本書記載了從漢魏到東晉的軼事。雖是寥寥數語,內容卻十分豐富,廣泛反映了這壹時期士紳們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和暢所欲言、慶生的氛圍。此書對後世筆記小說的發展影響深遠,模仿此書而寫的作品更是數不勝數,在古代小說中自成體系。書中的許多故事都成了後世戲劇、小說的素材,或者是後世詩歌常用的典故。如關漢卿的雜劇《禦景臺》和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就經常向其取材,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魯迅先生稱之為“名人的教科書”。

如何評價這部小說的地位,似乎已經被前人決定了。但我想說的是,如果我們看看中國的小說史,看看它在中國短篇小說發展中對體系創建的貢獻,看看它用寥寥數語勾勒出細膩生動的人物形象的功力,我們不能不驚嘆。

但《世說新語》在文學史上似乎並不流行。

在《世說新語》中,劉義慶主張文人最好的生活態度是“隱逸”或“隱逸”。但作為壹個君主,尤其是壹個深受帝王賞識的君主,如何才能避開權力中心,喧鬧繁華?劉義慶幾乎是“藏在朝鮮”。他身在鬧市,心在塵埃之外。

好在沒有名利。

劉勰用壹種非常不同的方式讓世界記住了他。

劉勰曾說,他七歲時夢見壹朵五彩祥雲,美如錦緞,他就“爬上去摘了”。很明顯,他說他沒什麽野心。但不幸的是,在劉勰8歲的時候,父親去世了。劉勰在母親的陪伴下,刻苦讀書,立誌“文必在軍,擔子必在任梁冬;窮則文筆好,好則錄用。”由於家境貧寒,他和母親相依為命。不幸的是,他母親在他二十歲時因過度勞累而去世。為母喪三年,劉勰已超出習慣婚齡,又因貧窮不能嫁人,以致終身未娶。永明八年(490年),齊武帝下詔,大臣軍銜之下,各獻其知能,任其能。這讓抑郁的劉勰看到了壹絲希望,於是帶著被推薦的願望離開了家鄉,在建康城的親朋好友之間奔走。但是茫茫人海,誰會推薦壹個孤兒呢?

舉目無親的劉勰終於踏入了中山寺名剎寺,投靠了當時的大德高僧遊。劉勰認為丁琳寺是壹個可以去的地方,在那裏妳可以有壹個學習和吃飯的地方,也可以避免服務。金也許有機會遇到達官貴人,也許遇到伯樂。在修道院生活了十幾年,他只是在修道院做幫工,幫著校經,做壹些雜活。寺院並沒有讓劉勰成為佛教徒。因為劉勰從小深受其儒家思想的影響,他渴望成名。所以他雖然活在佛教裏,卻有誌於做官,成名成家,這讓他無法安於現狀。

據說劉勰三十歲的時候,又做了壹個夢,夢見自己手裏拿著壹個紅色的禮器,跟著孔子到了南方。住在佛寺裏的劉勰夢見孔子,說明他並不想出家,只是想建功立業。

但是,壹個寺廟的“雜工”,壹個卑微的草根,在門閥制度盛行的南北朝,沒有人伸手把他拉到熙熙攘攘的仕途上,哪怕他學識再高深,名聲再響亮。劉勰是清醒超然的。他不受仕途的束縛。“還好,沒有名利。”反而靜下心來搞學術討論。

古人雲:“世間有德,其次有功,其次有見。”所謂“三仙”,能住壹個就能成仙。於是,劉勰把目光定在了“立言”上,決定寫壹篇絕無僅有的“論文”。經過四年的艱苦努力,劉勰在丁琳廟為中國文化增添了輝煌的篇章―《文心雕龍》。意思是寫文章壹定要精雕細刻,就像刻龍紋壹樣,才能創作出精美的作品。

《文心雕龍》在許多有關文學創作、文學史和文學批評的問題上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相當系統和創新的見解,成為我國古代文論史無前例的總結,篇幅龐大,體例深思,獨具特色,成為古今文體的奇葩。

這本書寫出來後,在學者中流傳,卻沒有受到時代的重視。然而,劉勰知道他的書的學術價值。所以我決定帶走文壇領袖沈約。因為沈約的聲望很高,劉勰沒有理由沾沾自喜。於是他把書背在背上,假裝成壹個小販,在往返沈約的路上等著他。當沈約的車輛到達時,他提交了這本書,沈約命令他的仆人帶著它進行試讀。沈約被這篇文章感動了,認為這本書文理深刻,錦衣衛的幾個案子應該隨時研究。

今天,像沈約這樣的人太少了。我們不怪當下,只怪。《文心雕龍》太深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