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詩歌到了唐代,已經臻於完美,達到了頂峰,這是相當難以為繼的。宋人要競爭,只有另辟蹊徑,創造新的風格。北宋的詩歌革新運動再次啟示人們:追隨和模仿只能勉強維持命脈;旺盛的生命力只來自於不斷的發展和創新。
詞作為壹種新的詩體,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遺憾的是,在晚唐時期,文等人為詞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卻將詞引上了“柯巖”之路。到了宋代,由於傳統偏見,詞界依然承襲了五代遺風。燕鷗的詞代表了當時的詞風,被譽為“詞中西昆”,柳永創作的慢詞,化雅為俗,具有壹定的開拓性。但由於缺乏足夠的藝術勇氣等原因,未能為宋詞開辟出壹條廣闊的創新之路。
蘇軾來了。他氣勢磅礴,讓詞界煥然壹新。怎麽會這樣呢?第壹,就文學思想而言,蘇軾壹直反對拜倒在前人腳下,模仿傳統。它主張不斷創新,每個作家都應該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其次,他才華橫溢,膽識過人,在各種文學藝術方面都有所實踐,但不僅僅是詩歌和散文,還有書法和繪畫,都有獨特的藝術造詣。據此,很難想象蘇軾壹旦寫了壹首詩就願意依賴別人。從現有材料來看,蘇軾進入詞界較晚(1),是“凡有井,可吟柳詞”的時代(2),但蘇軾卻居高臨下,不以為然。他從事詞的創作只有四年,在《清新於子君》的壹封信中,他說:
最近挺小詞的。雖然沒有六七郎的味道,但也是壹家人,呵呵!前幾天在郊區打獵,收獲不少。我做了壹把鏟子,讓東周壯士唱歌,吹笛打鼓作為節日,相當壯觀。“近是小詞”指的是熙寧八年所作的《江憶夢》《雨中花初抵密州》等詞,“郊”無疑指的是江密州狩獵。這段話說明:第壹,即使寫婉約的情話,也要和柳永不壹樣,要看到自己的特點。第二,我寫了壹個獨特的莊字,沒有劉的味道。第三,尤為重要的是蘇軾公開挑戰傳統詞風和風靡全球的柳詞,提出要在詞界“自成壹家”。可見,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正是蘇軾以其非凡的藝術膽略和才華,在詞界掀起了革新浪潮,使宋詞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
(2)
蘇軾發展和創新宋詞的顯著標誌是“以詩為詞”,而“以詩為詞”的重要內涵之壹就是凡是能納入詩的,都可以納入詞。“東坡的詞和老杜的詩挺像的,因為是無心的,什麽也進不去。”⑶此說雖不無誇張,但他能根據宋初詞界的現實,從題材和內容的發展來評價蘇軾的創新精神,可謂真知灼見。
首先,蘇軾用文字表達了自己的愛國之心。眾所周知,在趙宋三百年的歷史中,愛國精神始終貫穿於兩宋文學之中。然而,北宋詩壇關註國事的作品雖多,但在詩壇反響甚少。因此史的愛國詞篇章對開拓宋詞的園地具有重要意義。
綠蓋前面點個皂旗,黃毛剛出門不久。使風驕馬空,邊飛邊避鷹。回頭看的崔@①,我滿載紅葉回來了。如果說神聖王朝是西方的輕薄酷炫,白色還是比較節能的。
——《祭長山去小獵》
我說少年狂,導致左邊黃,右邊蒼白。金帽貂裘,千騎卷平崗。為了報答全城人民追隨我慷慨的狩獵提議,我將像孫權壹樣親自射殺這只老虎。酒喝了胸口還開著,太陽穴微微結霜,有什麽壞處!什麽時候皇帝會派人下來,像漢文帝派馮唐上雲赦免尚維?會弓得像滿月,望西北,射天狼星!
——《江城子密州獵》
蘇軾同時創作的兩部作品,在描繪狩獵場景、抒發豪情、表達愛國誌向,甚至用物方面都非常相似。而且詞中不老的愛國形象,直抒胸臆的氣勢,似乎比詩詞更突出。這樣,蘇軾在內容上打破了詩與詩的界限,將報國抗敵的時代主題引入詞界。
在這些詞中,念奴嬌《赤壁懷古》是最成功、最有影響力的壹首。其中對周瑜形象的描寫充滿了豪氣,精彩紛呈,是中國詞史上前無古人的壹筆,是蘇軾對北宋詞界的傑出貢獻。顯然,這裏寄托了作者為國家做貢獻的遠大誌向。最近有很多關於這個詞的討論。有人認為這是壹種“失敗者的心理”,也有人認為這是壹種“凱旋”(4)。我覺得這個詞的內容比較復雜,不適合簡單的用“失敗”或者“勝利”來概括。全詩融合了對風景的歌唱、懷舊和抒情。歌頌風景和鄉愁是為了抒情,但作者的現實情懷也深深地嵌入了雄偉如畫的河山和英姿颯爽的浪漫人物。交界處的虛無與憂傷,掩蓋不了貫穿始終的激昂蒼勁的基調。追溯範仲淹的《漁父傲》,我們看不起辛稼軒的愛國詞,有著不可忽視的基礎和樞紐作用。
其次,使用田園牧歌詞。自《詩經》以來,中國詩壇出現了許多描寫農村生活的作品。但由於詩歌分流的偏見,中唐以來的詞界很少出現田園詞。偶爾出現漁翁、浣女、蓮娃等形象,也是美化了的,缺乏土壤和趣味。例如,在張的《漁父之歌》中,所謂“漁父”不過是作者所謂“煙鬼”隱士的自我體現。
蘇軾的四首《漁父》分別描寫漁父“飲酒、醉酒、夢醒、大笑”,並無新意,但他的五首農村詞“浣溪沙”卻開創了宋詩的新天地。字裏行間不僅有宜人的風景:綠蔭掩映的村莊,草軟沙滑的沙路;日照桑麻,水如飛濺,風吹艾葉,香氣如熏蒸;莊南村北,qiā n @ ⑵汽車鳴唱,幾口煮繭,滿村香味。與雨後清新爽口的田園風光相呼應的,是壹派喜慶豐收的喜氣景象:“老少幫收麥社,武元祥舞神村”。人們吃著香噴噴的新麥,喝著舒服的米酒,有的甚至在黃昏時分醉醺醺地躺在路邊。活躍在這生機勃勃、繁華而富有詩意的畫卷中,不僅有躺在暮色中的醉鬼,也有古柳下的賣瓜人和在壹片綠籬中談天說地的蠶女,更有三五成群的農村姑娘已沖破裙裾去見王公。當然,詞中的中心意象是“君主”——詩人本人。他壹路走著,享受著眼前的壹切。過了壹會兒,勒·陶濤問農夫:“豆子的葉子什麽時候會變黃?”過了壹段時間,人們渴了茶,“敲門問野人。”最後,他高興得動了回田的念頭:“妳什麽時候收拾耦合體?”“石是個中間人。”
這組鄉村詞作於元豐元年初夏,詞人在徐州。那是春旱,蘇軾去城東的石灘求雨。由於下雨,小麥兩次豐收[5],作者在謝玉路上寫下了這句話。因此,這組文字所表達的豐收景象和作者歡快的心情,以及由此形成的壹幅“官民共樂圖”,都有其值得珍惜的生活基礎和思想原因。以後,即使在逆境中,他也沒有忘記耕作和人民的生活。元豐四年,貶黃州,又寫五首《浣溪沙》。面對朋友的好意,酒的歌舞,大雪紛飛,他不僅想到了自己的人生困境:“空腹有詩結,濕薪如米珍貴”,還寫道:
天空中的風浪不記得蘇。白雪皚皚,陽光燦爛的江面上,車成千上萬,卻坐滿了,我很難過。據傅甘註:“公瘠地在蘇,此年多風浪。”壹方面不顧民生,壹方面推己及人,希望雪中送炭,民生有保障,那就沒什麽好擔心的了。這是多麽高尚的胸懷和情操啊!將杜甫《秋風破草堂》和白居易《新作補秋》的樂府詩中關心人民疾苦的優良傳統,帶入以溫柔婉約著稱的口號“小技”,無疑是壹大改革創舉。
第三,傳統題材的發展與創新。詩言誌,詞表情懷。愛情是詞的傳統主題。蘇詞中有很多描寫男女愛情的作品。在此期間,他繼承了花的遺產,甚至偶爾觸及@
花兒雕謝,紅杏小,燕子飛來,人在綠水裏走來走去。
枝上吹柳少,海中芳草多。
馬路外墻裏蕩秋千,俗人在墻裏,美女在墻裏笑。
笑聲消逝在寂靜中,激情卻被無情地惹惱。
這個詞既沒有五代詞的華麗辭藻,也沒有劉沁詞的放縱。第壹部描寫的是春末夏初的郊區景色,清新明亮,商業氣息十足。“枝上柳棉”這句話,情景交融,意境雋永,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即使風雨無情,枝上柳棉日漸稀少,“十間之內,必有忠義之士”,也不用擔心找不到知音,表現出壹種揮之不去的哲思。接下來的影片描述了墻內“美女”的歡笑和墻外“行人”的悲傷,十分幽默。“美女”突然回家,不知道“行人”中心惱了。顯然,指責“美”的“無情”是“多愁善感”,讀來令人不堪。但細想之下,頗有類似《離騷》的余味,意味深長。張炎說:“文字需要創新。能如東坡般美適,不期而至,自強不求新,是周秦人所不及的。”【6】提到這樣的情話。
蘇軾的情話既有自己的風味和特色,又“以詩為詞”,擴大了情話的範圍,將傳統的男女之愛延伸到兄弟姐妹之愛。
蘇氏兄弟不僅是文學人才,而且有著相似的政治觀點和經歷。他們經常和聲吟詩,但並不局限於狹隘的兄弟情,往往滲透著廣泛的社會內容,如《沁園春·去密歇根早遊》第二部:
那時候,* * *在長安做客,像個剛到二陸的少年。寫出來的文字有幾千字,我胸中有幾千卷,很難為妳。用理的時候,躲在我身上,為什麽不清閑的看就好?他很健康,但他10歲就去世了,他以前打過仗。首先回憶壹下早年歐陽修從第二蘇聯到汴京認識玉伽u @ (4)的場景。可以說是風華正茂,仕途之初才成名,而且學識淵博,許下“至君、堯舜”的諾言,對民族工業有著遠大的抱負。“用”之下,用《論語》確實是對新法的不滿。但詩人卻能以曠達的胸襟來表達,使作品不至於陷入感傷的泥潭。蘇軾很愛弟弟。弟弟在逆境中不知所措的時候,經常會發話來勸他。比如“水調歌頭”這個詞,就是因為蘇轍的另壹個詞“他的詞太悲傷”而寫出來的。第壹部,我勸謝安學學“雅之困玄冕,我恨寄滄州”。壹旦我的野心難以支付,我就不會盡早退休。在接下來的影片中,我想象著退休時喝酒的快感:“當我喝醉時,我需要妳的幫助,但當我喝醉時,我可以忘記我的煩惱。”樂天知道生活中夾雜著無限的政治辛酸,而且浸透著深深的兄弟情誼。如果說他的名句《水調歌頭》是“祝人長久,千裏皆美”,那麽它不僅是樂觀向上的,而且因為詩的高度概括,把安慰兄弟姐妹的感情延伸到了世界中秋之夜的“不眠之人”身上。
歌唱、回報和交換友誼在詩歌中並不少見。但是,在蘇軾的詞之前,幾乎是空白。蘇軾的詩彌補了這壹不足。總的來說,他的友情詞具有新意豐富、語氣浮動的特點。“今夜殘光斜照,秋雨清時淚不清。”(《南鄉子·寄古故事》)這是想象離開後獨自壹人的場景。“我是與余共知翁的人,唯有西湖是月下。”(《白玉蘭序·二歐公西湖韻》)這是歐陽修這位資深教師的壹段深刻記憶。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在告別詞中還勉勵政事國事,如“別想了,鐘卿念念不忘桐鄉”(《浣溪沙贈陳海舟》),“殿上雲生翼,兵齒頰風化”(《浣溪沙彭門送梁左藏》)。這實際上開創了南宋愛國詩人以詞傳唱、互相勉勵的先河。而且,告別詞最忌諱多愁善感,無法自拔。蘇軾只能用理智來表達自己的感情,而在現實的友情中,他表現出壹種豪放開放的魅力:
多情風萬裏掃潮無情送還。西興錢塘江和浦口的斜光是什麽?不要想現在和現在,拋開過去!誰像東坡老忘機?
記得西湖西邊,是春山的好處,天青煙綠。詩人都是壹樣的,就像我對妳壹樣。我們約好他壹起回東方大海,希望感謝妳的優雅和野心。西洲路,別回頭,給我貼衣服。
——開頭壹句“巴生甘州,送壹參幾子”很精彩,“突雪山,滾大地”壹次,氣勢非凡!但是,潮起潮落,就像時代的變遷,人員的聚散,古今都是壹樣的。上壹部電影用風景做比喻,為下壹部電影做了抒情的證明。因理、因情而變。男人出發前會約好回國,走遍天涯海角,也很難找到知音。既然約定他同年歸西湖山水,為了盡己所能忘記他的飛機,今天說再見又有什麽壞處呢?整篇文章清晰優雅,沒有頭巾,沒有為孩子哭泣,都是以最大的驕傲感動。其深意也發人深省。
(3)
創造新的意境和風格,也是蘇軾對宋詞發展創新的重要內容之壹。
燕鷗是宋初詞壇的代表人物。由於他偏重於模仿五代,往往缺乏真情實感,性格不明,所以缺乏獨特的藝術風格。蘇軾與之不同。他壹方面強調“文理自然,姿態多變”。另壹方面,他的詞中有壹個與眾不同的“我”。可以說,蘇軾獨特的文藝觀和強烈的個性,是蘇軾開拓宋詞新境界、開創宋詞新風格的重要內在依據。
關於蘇詞的豪放,我們切不可囿於前人之見,把它的意義僅僅歸結於突破性情的束縛,甚至歸結於“真性情”(⑼)或“與眾不同”(⑽)。豪放作為壹種新風格、新體裁,是相對於傳統婉約詞派而言的。它們在主題的選擇、表現手法、語言運用乃至審美意義上都有明顯的差異。它的出現最重要的意義在於,打破了以往詞壇百花齊放、鳥鳴獨唱的沈悶單調的舊格局,迎來了百花齊放、百鳥爭鳴的新世界。
至於蘇軾的豪放詞,應該包括兩類。第壹類是轟轟烈烈、慷慨悲壯的作品。第二類屬於狂野不羈,開放優雅的作品。放棄了前者,也就放棄了蘇軾豪放詞的精髓。揚棄後者不能充分體現蘇軾豪放詞的本質特征。兩者缺壹不可。
第壹類代表作品,如《江城子》。在千山萬水空巷的壯麗畫卷上,詞是以作者自己的形象活躍的。他醉得大叫:“鬢角如霜怎麽了!”他不僅有帶領黃清倉“聊少年”的狩獵壯舉,還渴望去西北邊塞“射天狼”,鏟除邊患報國,成就壹番事業。風格豪放,剛健。念奴嬌赤壁懷古這個詞比江城子深刻多了。作者以古戰場為依托,在對壯麗山河的描寫和贊美中,激起了詩人澎湃的壯誌豪情,緬懷了古代英雄,對為後世立下汗馬功勞的風流人物傾註了作者的無限敬仰,寄寓了“致堯舜”的思想。但反觀古今,面對壯誌未酬、白發早生的嚴峻現實,人們不禁感到悲憤,在激昂慷慨的歌詞中,也就產生了壹種陰郁蒼涼的情緒。總的來說,這些詞更多的體現了蘇軾思想積極、剛健、熱情的壹面。雖少,卻是蘇軾豪放詞中的瑰寶。
《念奴嬌》的始末,在壹定程度上表現了蘇軾虛無主義的歷史觀和人生觀。這種想法是有淵源的。早在青年時代,蘇軾就寫下了“百年英雄盡,擾魚蝦”(《荊州十首》)、《我心輕而倦,遇境而心安》(《出峽》)等詩詞,這是蘇軾豪放詞中大量豪放飄逸之作的思想基礎。我們不能簡單地抹去這樣的詞。因為在這類作品中,儒釋道,被動出世而主動用世,超然與執著,頹廢與樂觀,冷漠與熱情,往往是復雜交織,矛盾而奇妙統壹的。試讀他的名詩《水調歌頭》;
月亮什麽時候開始出現的?我從遠處拿酒杯。我不知道天上的宮殿,也不知道幾月幾時。我想乘著風回家,怕在樓頂太冷。跳舞和欣賞月亮的影子,這是在世界上。月亮變成了猩紅色的亭子,低低地掛在雕花窗上,照著昏昏欲睡的自己。月亮不應該對人有什麽怨恨,為什麽人走了才是圓的?人們有悲傷和快樂,他們分離又重逢。月亮有陰有陽,有盈有虧。沒有什麽是完美的,即使在過去。但願人長久,千裏好風光。
面對明月,詩人在胡思亂想。從喝酒問月,到幻想“乘風回家”——擺脫這個討厭的世界,追求那種美好卻空靈的精神。但他也有清醒現實的壹面,意識到高處不勝寒,不如人間溫暖。於是他就唱“跳舞找影子,到底是什麽樣子?”它不僅踏在大地上,還帶出壹種狂喜。這才是鮮活的蘇軾!中秋佳節,人與人分離,思念親人,難免會感到悲傷。但蘇軾卻能感同身受,情理之中:人的喜怒哀樂,就像月亮的沈浮,這種宇宙人生的常識,自古以來就是自然的,而不是自我啟動的。從哲學的角度來看,生活是無限美好的。只要彼此健康長壽,即使相距遙遠,依然可以通過明月交換姚思的感情。願所有在月球上“無眠”的人都能松口氣,幸福地生活!把事物的抒情性表現得如此和諧,把天理的矛盾統壹性渲染得如此詩意樂觀,把詩人的獨特個性表現得如此鮮明生動,是蘇軾詞的獨特成功之處。
“烏臺詩案”後,蘇軾內在的佛道意識也有所發展,因而在詞中向往超然空靈的境界,以解脫精神苦悶。正如中秋節壹樣,他在黃州時創作的《念奴嬌中秋》也不同於陳冰的中秋詞。第壹部“桂花飛,萬丈光芒,秋涼壹日。”玉宇瓊樓,飛熊來來往往,人在涼國”,純屬虛幻空靈。”接下來的片子講的是他的狂歌,醉飲,醉舞月下,他要乘風而歸。何必騎彭翅!水晶宮裏,笛子被吹落,聲音很大,是“與世無爭”、“羽化成仙”的形象。
隨著黃州的淪陷,儋州壹次又壹次地被歸入徽州。但是他精神上並沒有壹下子崩潰,只是人不換味,文字不太好懂。他的詞《定風波》是通過別人的事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它下面是壹朵雲:
萬裏歸來的歲月越少,她笑得越多,笑得越多,就越顯示出淩美的風采。請問“嶺南應該不好吧”?但他說:“這安心是我的故鄉。”爽朗的笑容驅散了嶺南的瘴氣,豁達的胸懷迎來了心的故鄉。我不以保級為痛,以“遠遊”為樂。這種境界和風格在詞界是前所未有的。
詠嘆恨山水情,悲紅憂綠,抒發妳將何去何從的傷春悲秋情懷,被視為詞的“本色”。但這種傳統章法,畢竟境界窄,格調弱,不能打開人們的思維,給人以健康的美感。蘇軾的寫景詩大多別具壹格,自成體系,如:
巖石穿空,波濤裂岸,卷起千堆雪。
——《念奴嬌》
壹望無際的水面清澈見底,映出群山的綠色影子。突然,河面波濤洶湧,壹個漁夫駕著船在風浪中前行。
——《水調》
江漢西來,高樓深葡萄。我還是帶著自己的,雪波,還有晉江的春光。
——《滿江紅》
船過江,臥看翠墻紅樓起。
——《水龍隱》或雄山奇水,破岸撼人心魄;倒影皎潔,但忽然波濤在舞動;或河水向西奔湧,懷戀翻滾;有時夢渡春江,回望雲間青翠壁,能顯示出蘇詞的獨特風格,不同於燕鷗劉欽的:坦蕩的胸懷,寬廣的境界,鮮艷的色彩,奇思妙想,豪氣萬丈,給人以健康清明的藝術享受。
蘇軾的山水詩不僅以氣勢磅礴、氣勢磅礴著稱,而且以熱愛山水著稱,表現出對自然美的強烈追求,從而創造出壹種忘我的藝術美。試讀他的《西江月》;
照野淺浪,天昏。障礙並沒有解決玉的傲慢。我想醉著睡覺。可惜壹股風流,沒教到碾壓瓊瑤。脫鞍歇青陽橋,杜宇會有春曉聲。皎潔的月光,空靈而晶瑩,是壹種“非塵世”的景象。詩人喝醉了,借著月光旅行。馬惜泥巴,傲氣十足。人愛草,想睡覺。他們已顯山河之樂,樂而忘返。下壹部更加出彩,怪筆生春。白碧的美玉比喻月光和水,是新鮮的。用“踩碎”坐在地上特別奇怪。因為不忍驚擾“壹股風流”,沒有教她的馬去踩“瓊瑤”,又實在愛月下美景,以至於最後壹醉方休,等著杜宇啼。——這樣,蘇軾為宋代山水詩開辟了壹條新路。
蘇詞風格獨特,豪放豁達,有時在生活中壹些平凡的小事上表現得相當出色,能表現出前人未曾有過的感情,踏入前人未曾到達的領地。比如他的詞《定風波》:
不要去註意那在森林裏跳動的雨聲,梅壹邊唱著長口哨,壹邊悠閑地走著。竹竿和鞋子比馬輕。誰害怕了?壹件雨衣的蓑衣,任憑風吹雨打,依然過著我的生活。寒冷的春風把我吵醒了,有點冷。山坡傾斜,但很宜人。回望遇見風雨的地方,回去,對我來說,沒有風雨,還是晴好天氣。字前有個小序:“胡莎路下雨,雨具先行,同行亂作壹團,不知。”天已經放晴了,裝成這樣。“半路淋雨是小事,詩人卻能寫出不尋常的人生感悟和哲理。風雨驟起,人人狼狽,詩人卻“唱著走著慢慢”,表現出從容、閑適、瀟灑的風度。人生多變,政局特別不可預測,但作者大膽宣稱:“誰怕了?壹場煙雨就是壹輩子!這顯示了他剛正不阿的堅強性格和以不變應萬變的曠達情懷。讀到這裏,感覺壹股豪氣撲面而來,讓人感覺很舒服。在接下來的影片中,我首先寫下我個人對“春風”和“夕陽”的感受——我不知道冷與暖的區別,我用比喻來解釋風景,這就是下面的張本。這個結表達了主旨:“沒有風雨,也沒有陽光。“以雨露陽光比喻悲歡離合:既然自然界沒有雨露冷暖,我們又何必在意人間的風風雨雨和悲歡離合?他所努力追求的,就是這種悲歡離合的淡泊精神境界。詩人晚年被貶海南時,寫了壹首詩《獨絕》:“@ [6]然而,午後窗明幾凈,欲醉打呼嚕。回望蕭瑟之地,風雨無阻。“足見他對這種境界的熱情。
雖然,閱讀蘇軾豪放的詞,對其夢、脫俗、虛無縹緲的哲學思想要有足夠的警惕和清醒的認識,但總的來說,蘇軾的詞感情率真,個性鮮明,心胸曠達開朗,筆法自由,格調高雅,確實能打開人們的思想,打開新的耳目,對開啟新壹代的新風有很大的作用。
(4)
晚唐五代詞,詠物少。而東坡樂府中的詠物詞,無論是數量還是詠物的廣度,都是前所未有的。蘇軾對詠物詩的發展和創新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壹,“然處異於風月”(《荷花韻》)。可能認為這是蘇軾詠物詩的壹個藝術要求,即無論詠物,都要寫出自己的特色。這種“浪漫風格”不僅指形式,還指精神。他的《定風波詠梅》可謂是壹部神來之筆:
自怨自艾是不合適的。偶爾做壹個小紅桃杏,清雅淡雅,卻依舊寂寞清瘦。不要讓妳的閑暇隨著事情的發展而流逝。發生了什麽事?酒讓妳昏了頭。詩詩壹直不知道梅格在這裏,吟誦著,看著綠葉和樹枝。⑾石有《紅梅》詩:“知桃無綠葉,杏有青枝。”蘇軾覺得很膚淺,就說:“詩人從來不知道梅格在那裏。”在這首詩中,蘇軾不僅獨辟蹊徑,而且生動地展示了作者高潔高尚的品格。不要說紅梅天生紅,就說是“偶爾做的小紅桃杏色”,因為“自憐冰面格格不入”。盡管如此,她“悠然淡雅”的姿態和“孤獨薄雪霜姿”的本質永遠不會改變。這才是真正的“梅格”!也是蘇軾不隨波逐流,堅持高風亮節的“人格”的自我寫照。劉熙載獨具慧眼地指出:“學愛倫·坡詞者,可由此得之。”⑿
二是擬人手法的運用,充分拓展想象空間,對吟誦的事物從形式到精神進行多層次的描寫,如《水楊龍印話》,被認為是吟誦最精妙的東西;
很像花,好像不是花,沒有人可憐落在地上。離家在路邊,想起來是無情的,想起來是有思想的,心有牽掛的,困了又迷人的,想開又合的。夢隨風萬裏,尋郎,還逐鶯。不恨這種花全落,只怨怨那西園,落滿了雕零的花。清晨雨後落花的痕跡在哪裏?漂進水池變成壹灘浮萍。如果把春天的景色分成三部分,其中兩部分變成了塵埃,壹部分落入水中就消失了。細說來,好像不是花,有壹點是淚。此詞以貌取神,“韻似原曲”[14],可見詞之才華不凡。“似花猶似非花”,第壹句極其精彩,為壹個詠物詩目的奠定了基礎:“似花”與“非花”,兩者密不可分。只有當它是,我們才能進行各種比較,不離開本體,有跡可尋;只有離開,才能充分拓展想象力而不喪失想象力。就像認為壹個女人被拋棄了。看似“無情”,實則“有心”。而思考的女人內心充滿了波折,迷人的眼睛昏昏欲睡,就像柳枝柔美的纏繞,柳葉飄忽不定。“夢隨”三句寫在唐詩《春愁》裏,華陽隨風起舞,來回起落;想著壹個女人離開她的靈魂去尋找她的丈夫,飛過萬裏,鶯鶯喚回了她的夢,捕獲了華陽的靈魂和女人的思想之神。相比之下,原來的名句“珠簾松了,垂下來,被風揚起”就不免黯然失色了。在接下來的影片中,作者另辟蹊徑,想象力越來越精彩。詞以落紅為襯托,寫春天已過,卻又如癡如醉,從“天亮下雨”開始,追溯華陽的最終目的地。我不願看到誌平壹片狼藉,三分春色,委身黃土,付之流水,再無蹤跡。至此,惜春恨春的感覺,連同“美人遲暮”的感覺,被發掘得淋漓盡致。結語是點睛之筆,第壹句要從遠處回答,可見書中花與人合壹的主題。在這壹點上,詠物詩可謂是壹部神化的作品。
第三,“詞源於詩。雖為物小詠,亦貴於風與人。”唐五代和北宋的人對事物不太重視,但都有寄托。”⒂總的來說,北宋的詠物詩重在意境的自然、明朗、曖昧,不太寄托。南宋重在文字的巧思和典故的運用,特別是寄托。蘇軾《蔔算子》中的詠雁詩不僅體現了北宋詠物詩的藝術風格,而且開創了南宋詠物詩的先河:
彎彎的勾月掛在稀疏的梧桐樹上;夜深人靜時,水鐘的水壹直在滴。誰看見妳壹個人?模糊而孤獨。在夜裏,它突然變得害怕,突然飛起來,又頻繁地回來,但總是沒有人理解它無限的內心感受。它不停地在冰冷的樹枝間徘徊,卻不肯棲息在任何壹棵樹上,最後孤獨地落在冰冷的淺灘上。最後壹部電影是關於認識人的。“妳壹個人”是真的,但也像那種飄渺的孤獨在月亮的天空中飛舞,是空的。《模模糊糊的孤影》是壹種虛構的寫法,但也像壹個幽靜的人在靜夜的小院裏徘徊,在虛中見實。總之現實和現實出發了,人是團結的。我在改頭換面的時候寫的,不過還是壹語雙關,所以能看到洪的人。其間,谷宏的形象十分鮮明,形神俱足,從行動上開始回望,拾盡冷枝,止於沙洲,到思想上的痛恨與抱怨。這個詞有它的寄托,古今公認,但對其內涵有不同的看法。實際上,詞反映了詞人貶抑黃時期的壹種復雜的心理狀態。詩人在月夜睡不著,獨自走在靜謐的庭院裏。他偶爾瞥見孤獨,而那時候他正和對方相愛,於是他傾吐了自己無限的依戀、悲憤、涵養和孤獨的感情,充分利用了孤獨的意象。全詩情感與景、人、物高度融合,自然曖昧,達到了壹種無寄托的藝術境界。
總之,蘇軾對宋詞的開拓創新貢獻是前所未有的,影響也是深遠的,盡管蘇詞也存在壹些藝術上的缺陷。以後辛棄疾承前啟後,開拓新境界,把宋詞藝術推向新的高峰,靠的是時代和個人因素,但追根溯源也是因為蘇軾。註意:
(1)據朱Qiá ng @ ⑺村的東坡樂府,第壹篇《浪淘沙》(《昨日離東城》)寫於熙寧五年正月,那時蘇軾三十七歲,其詩早已名揚天下。
(2)葉夢得的《夏錄》
③⑿參見劉熙載的《藝術大綱》。
(4)見《齊魯學刊》80年第壹期。
⑸蘇軾在《浣溪沙》中也寫道:“今年麥收兩熟,晴空千別浪舞”,也能看到詩人歡慶豐收的情景。
[6]張炎的詞源
壹次,鄭手批東坡樂府。
⑻蘇軾的《師表》。
⑼陳師道的《後山詩》
⑽紀昀的《四庫全書提要》
⑾蘇軾還有壹首同題材的詩《紅梅》。
[14] [14]王國維的《人間詞話》
⒂蔣敦福的《分陀·施立·花刺》
[16]或附男女私情,見龍符《女紅遺風》;還是主“Kao pán @?”說,見《雷編曹唐史語》引用@ ⑼楊居士語,卻是逐句失傳。
⒄見周吉《宋四家詩選》和《街村齋詞雜集》。
外詞@ (1)原詞為山友。
@ (2)原字為紅色繁體字左半部,右半部加右半部。
@ (3)原話是女右加蝴蝶右半。
@ (4)原詞是右加右在球桿的左半部。
@ [5]原字賈鸞。
@ [6]原字右下部分改為羽毛。
@ ⑺原字是繁體字,用詞強烈。
@ ⑻原詞照常加木。
@ ⑼原字是魚,右邊加了繁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