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歌德和席勒的友誼

歌德和席勒的友誼

歌德和席勒,拜倫和雪萊,普希金和萊蒙托夫,蘭博和魏爾倫——當然包括中國的李白和杜甫,白居易和元稹...他們通過詩歌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後人經常拿這對壹起走出來的詩人來比較。?

席勒之所以和歌德齊名,是因為他們誌同道合:他們的文學經歷幾乎完全相同,都有壹條從《狂想曲》到古典主義的創作軌跡。他和歌德的《失足少女之歌》壹起,被視為德國詩歌的瑰寶——嵌在王冠上的兩顆珍珠。“騎士,侍從,誰有勇氣潛到這深淵的底部?如果我掉下壹盞金燈,黑洞會把它吞掉。誰能幫我把這盞金燈拿回來?他可以把它做成酒杯。”也許,詩神就像詩中的皇帝壹樣,把金燈扔進了深不可測的漩渦,以獎勵敢於下海捕魚的騎士。席勒本人似乎也在傳說中的海洋裏遊來遊去,但他並非壹無所獲——他獲得了《隱士之歌》的奇妙靈感。?

有人說,席勒17歲寫的《強盜》(被稱為“德國第壹政治劇”)和歌德的第壹部歌劇《歌德?馮?”貝裏·興安”很相似。他們都有彼此的影子,這使得建立深厚的友誼成為可能。1787年,席勒去了魏瑪公國,但沒有得到官階。好在當時歌德已經擔任了魏瑪的大臣——席勒因為歌德的斡旋,得到了耶拿大學歷史教授的位子。正是在耶拿,他完成了向古典主義的轉變。?

貝多芬給我的印象是壹個憂郁的人,但他寫的是屬於全人類的歡樂頌——歌詞是席勒寫的。這兩個巨人通過音樂相互擁抱,同時擁抱妳我。快樂其實是人性的極致。但是,貝多芬和歌德是不同的人。大家都知道歌德魯豫當魏瑪王子的時候脫了帽子,貝多芬卻視而不見,徑直走了。?

我們無法判斷歌德和席勒誰更偉大,誰更重要。總的來說,席勒是有反貴族傾向的——尤其是他的劇作《陰謀與愛情》諷刺了宮廷生活,而歌德則或多或少沾染了官場的氣息。

這是他們的不同,但不妨礙他們互相欣賞。?

後來,另壹個德國人尼采,總是反感把歌德和席勒相提並論。博爾赫斯由此推斷:“我們也可以說,比較時間和空間是輕率的;因為我們的思維可以沒有空間,但不能沒有時間。" ?

所以,歌德和席勒——包括拜倫和雪萊、普希金和萊蒙托夫、李白和杜甫等。,誰屬於時間,誰屬於空間?

我們至少可以確定(根據時空關系)兩者都不是對方的背景。?

“我和席勒這樣兩個在壹起多年、興趣相投的朋友,朝夕相處,互相學習,互相影響。他們就像壹個人,很難說哪些是他的,哪些是我的。我們壹起合作的詩歌有很多。有時這意味著是我想出來的,他寫出來的。有時候正好相反。有時候他說第壹句,我說第二句。這裏怎麽會有妳我之分?”這是歌德回憶他和席勒的合作——因為當時有些人就席勒的詩和歌德的詩裏印了壹些詩的問題爭論不休。?

但在另壹個場合,歌德也無意中說,席勒總是琢磨寫作計劃,跟大家聊個沒完。有些劇本是壹幕接壹幕地和歌德討論的。歌德的情況正好相反:“我從來不和任何人談我寫詩的計劃,席勒也不例外。”我把壹切都默默記在心裏,往往壹個作品在別人不知不覺中就已經完成了。我把完成的《赫爾曼和竇律太》給席勒看,他大為驚訝,因為關於寫這首詩的打算,我從未向他泄露過壹個字。" ?

這兩段似乎相互矛盾。至少說明席勒對歌德毫無保留,而歌德更忠於自己。?

歌德和席勒性格不同,但誌向相同。“於是他們就結成了親密的友誼,都覺得離不開對方。”(歌德)?

艾希曼整理了歌德的談話錄,時間跨度為1823-1832,其中有很多段落提到席勒,雖然席勒死於1805。歌德高度評價了他那些已經置身於另壹個世界的老朋友:“席勒獨特的創作才華在理想方面。可以說,德國或外國文學界很少有人能比得上他。他具有拜倫的所有優點...自由的理想貫穿席勒的全部作品。隨著席勒在文化教育方面的進步,這種理想的面貌也發生了變化。在他的青年時代,影響他自身形成並在他的作品中顯露出來的是身體的自由;到了老年,這就成了壹種理想的自由。”席勒對自由的熱情,恐怕與少年時期在軍校學習的束縛有關——正是因為自由是他壹生中最缺乏的東西,所以才會加倍渴望。直到最後,我渴望的不僅僅是身體的自由,還有心靈的自由。當然,是“這個理想毀了他的壹生,因為理想迫使他對自己提出了超出身體能力的要求。”晚年,席勒的生活負擔越來越重。為了養家糊口,他不得不每年寫兩部戲,不得不借助酒精來激發靈感,這極大地損害了他的健康。所以席勒雖然比歌德年輕,卻死得比他早——與席勒相比,歌德是個幸運的老人。同樣,在席勒的作品中,比歌德更多的是焦慮、痛苦甚至掙紮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