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文學散文的審視與界定

文學散文的審視與界定

論文關鍵詞:散文;風格;定義

摘要:長期以來,散文的概念是模糊的。時至今日,人們對其功能的認識依然混亂。壹是無法與非文學散文區分,二是無法與小說、詩歌區分。真正理解散文,必須在理解前人工作的基礎上,從散文的基本功能和具體功能出發,對散文進行重新審視、梳理和界定。

長期以來,散文是壹個非常模糊的概念。對散文概念的模糊理解,直接導致了人們對文學的模糊認識。筆者認為有必要對這個通俗且看似簡單的概念進行重新審視和梳理,並做出更清晰的定義。

壹,歐美散文的定義

在古希臘,人們把書面作品分為兩類:韻文和散文。韻美在押韻和文采上,常被稱為詩(史詩、抒情詩、悲劇、喜劇);散文是缺乏上述特征的文學作品(歷史、哲學、科學和其他學術作品)。在牛津英語詞典中,散文意味著壹種不同於韻文的文體。長期以來,英語中的“散文”是指:(1)散文和散文,比如報紙是用散文寫的(新聞就是散文);(2)平凡、單調、枯燥,如:逃避存在的散文;(3)無聊的話,無聊的評論,比如:他發表了壹篇很長的散文,(他發表了壹篇又長又無聊的演講)。散文顯然是指直白、普通、單調、缺乏想象力的文體。古代歐洲人似乎對這種枯燥的風格沒有什麽好感。許多學者用韻文來寫學術著作。最著名的,比如盧克萊修的《自然論》,原來是壹首六步寫的長詩。在分析這壹現象時,裴頠·克爾指出:“無知的人對聽任何沒有敘述的連續故事有壹種天然的厭惡。壹大堆枯燥的有押韻的詩歌、科學、歷史、道德教科書的百科全書,足以證明人們不願意接受散文去做那種平凡而枯燥的工作。”盡管如此,古代西方還是產生了壹批不朽的散文作品,比如希羅多德、修昔底德、塔西佗的歷史著作,柏拉圖、亞裏士多德、聖奧古斯丁的哲學神學著作,聖經基本都是用散文寫成的。當然,這裏所指的散文只是“散文”的壹種,並不是本文所討論的文學散文。在西方,古人對散文的理解其實就是對散文的理解,並沒有區分散文和文學散文。

文藝復興時期,散文的壹個分支開始進入文學領域,這就是小說,如薄伽丘的《十日談》和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當然,這不是文學散文,而是文學散文。

法國人在文學散文方面邁出了可喜的壹步。1580年,蒙田發表了《試筆》(又譯《隨筆》),突破了枯燥的傳統散文文體,開創了新的文學散文文體的第壹次嘗試。其主要特點是:不要求哲學、歷史等散文的宏大結構、嚴謹氣象、縝密邏輯,摒棄抽象晦澀的論點和繁瑣推理,賦予文章以形象、智慧和趣味,文筆生動活潑,輕松自然,意境親切優美,富有詩意。“試寫”成為壹個裏程碑,標誌著壹種新文體——文學散文在歐洲的正式誕生。很快,試筆被翻譯介紹到英國,在英國立刻開花結果,培根雜文是最耀眼的明珠。在蒙田和培根的影響下,文學散文風靡歐洲,誕生了壹大批著名的文學散文。

但論文只是幾篇論文中的壹篇,往往遊離於學術論文的邊緣。因此,它在西方文論中並不被視為壹種獨立的文學樣式,甚至它是否屬於文學也是未定之數。在西方,文學分為敘事、抒情和戲劇。似乎沒有明確的文學散文定位,更談不上明確的文學散文定義。以《大英百科全書》(2007年版)為例,該書指出:“給非虛構散文下定義是壹項非常具有挑戰性的任務”,“它的定義只能是寬泛的,並不表現為詩歌、小說或戲劇”,也沒有明確的散文定義,只有“散文詩”:“短篇作品可以有與文學相關的散文出現在意大利:“文學中的本土散文出現在13世紀,盡管拉丁語繼續被用於書寫神學、哲學、法律和科學。”意大利藝術散文風格的創始人、波洛尼亞的修辭學教授吉多·費伯(Guido Faber)用拉丁文改編的例子作為課堂範例。Guido Faber最著名的追隨者Guiot En和Aliro傾向於采用壹種華麗的充滿辭格的風格。與奧特恩風格不同的是,斯托羅和阿利羅對世界構成的清晰的科學隨筆(1282)和敘事風格簡單的故事集(寫於13年底,發表於1525)。13世紀的散文代表作是丹蒂的《維坦霍娃》。盡管丹蒂沒有完全自由地運用本土散文,但他將樸素的文體融入了極其精致和詩意的散文之中。這種詩的力量,來自於壹些關鍵詞之外的神秘深度。“可見歐美在文學散文上並沒有壹個明確的定義。

第二,中國對散文的定義。

我國古代人最早使用“散文”這壹概念,是南宋羅大靖《何錄》中周所引:“專囿於耳,其立意、遣詞豐富可口,異於散文。”這是與“駢文”相對應的概念,即散文。阿清朝人羅榮融,清晰地梳理了中國古文的發展變化:“散文既然起步,為什麽還要散?”西漢以前,他素雅,不愁雜事,不疾不野。”“漢初秦州被捕,駢三不分代;西漢起於東漢,駢三之輩爭。從魏晉到唐代,駢文是最繁榮的壹代。古文在中唐站起來,趙宋失其策。散文興盛,駢文取而代之;宋·劉思,駢文的余波;元明時期駢文最後好於駢文,明末散文詩興盛,駢文不如散文詩。"孔廣森《答朱倉美》也說:"六朝散文無非駢體,但縱橫開,與散文同。“可見,中國古代所有的散文,相對於韻文、駢文,都可以稱為‘散文’。文學散文和非文學散文沒有區別。雖然有“散文”這個概念,但不是今天的文學散文。

五四前後,人們開始從功能的角度重新定義散文。1921周作人以“優美散文”的概念,第壹次明確界定並確立了文學散文在中國文學中的地位:“外國文學中有壹種所謂雜文,大致可分為兩類,壹類是批評性的,壹類是學術性的。第二,描寫的是藝術,也叫文筆優美。可以有敘事和抒情,但也有很多兩種夾雜...中國古文中的序、敘、說,也可以說是美國文學的壹種,但在當下的中國文學中,卻沒有這樣的文章。為什麽從事新文學的人不去嘗試壹下呢...有很多想法既不能當小說,也不適合當詩歌(這只是從體裁上說的,但美國文學從性質上來說也是小說)他的條件和所有文學作品壹樣,只有真實和簡潔。”

作為壹個有成就的散文家,朱自清從文體和功能兩個方面給散文下了壹個明確的定義:“按照詩和散文的分類,小說、戲劇(少數戲劇中的少數詩劇和韻文除外)和新文學中的‘散文’都是散文。不用說,文件、聲明等。也是散文,但通常不包括在文學作品中。這裏我們要用引號來解釋這篇散文。它是新文學的壹個獨立部門,與詩歌、小說、戲劇相結合,或白話散文,或抒情散文,或隨筆。這篇隨筆很狹隘,從‘抒情隨筆’和‘隨筆’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來。散文是名著的簡稱,但現在也包含了“身邊瑣事”或“家常文體”的意思,所以就有了“小擺設”的目的這種文體這幾年流行了壹段時間。我們壹般說散文,其實只指這個。在我看來,這類散文的趨勢是幽默、遊記、自傳、讀書會。”

後來,郁達夫在《中國新文學系列·兩篇散文》的導言中進壹步明確了文學散文的四個特征:

現代散文最大的特點就是每壹個作家的每壹篇散文所表達的個性,比以往任何壹篇散文都要強烈。

現代散文的第二個特點在於範圍的擴大。以前散文僅限於尊君、衛德、孝。現代散文,宇宙大蒼蠅小,缺壹不可。現代散文的第三個特征是人文性、社會性和與自然的和諧。作者從來沒有忘記自己,也沒有忘記自然和社會。即使是詩人最純粹的抒情散文,談到浪漫,也總是強調人與人之間,或者說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懷裏抱著書,壹粒沙中見世面,半辮花中談人情。

最後,有必要解釋壹下最近才變得濃厚的散文的幽默味道,這當然是現代散文的特點之壹,也是極其重要的壹點。

1930年代,中國文學界習慣於稱散文為隨筆,並將其淵源推至古典和西方。周作人說:“我認為中國新散文的起源是公安派和英國雜文的結合。”胡稱雜文為“散文中的散文”,其主要特點是將作者的個性融入其中:“其特點是個人的,壹切都來源於個人的主觀性,完全不同於那些非個人的客觀的批評、議論、記敘、寫景,因為寫得隨便、瑣碎、隨便,所以其特點是不規則、不正規。但其中有驚人的奇思妙想,有苦心雕琢的妙筆,有似是而非的諷刺,有是非的悖論,有冷嘲熱諷,有別出心裁,有警句,最打動人的是熱情和幽默。”當時關於雜文的作用有壹場激烈的爭論。林語堂提出雜文要“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調”;而魯迅則針鋒相對,他認為:“生存的雜文必須是壹把匕首,壹把能扔槍,能和讀者殺出壹條血路的東西。”此後,學術界和創作界對散文的定義幾乎沒有新的進展。

第三,散文的重新定義

考察散文概念和特征的發展歷史,進而界定散文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壹)散文的文體特征和功能特征

今天人們意識到散文主要是作為壹種文學概念來使用,文學散文的功能是審美而不是實用,這是散文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那麽,要理清文學散文概念的主體作品,首先要從功能性的五線譜入手,而不是從語言文字的安排和音韻節奏入手。

如果把散文的功能分為實用性和審美性兩大類,那麽古代浩繁的散文,如哲學、歷史、科學、學術著作等屬於前者,而表達個人情感、具有藝術感染力的山水遊記、親筆信、隨想等屬於後者。文學散文的功能是傳達情感,感染讀者,體現審美價值;非文學散文的作用是傳播知識,弘揚真理,解決工作生活中的具體事務。

當然,也要看到,有壹批優秀的散文,是在沒有文學散文的古代產生的,大部分是應用文。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的基本功能逐漸發生變化,最初的實用功能淡化甚至消失,文學的審美功能凸顯並逐漸成為主要功能。這樣,它們就失去了實用文體的基本特征,成為通俗的文學散文。比如晉代李米寫的《陳情表》,最初是作為奏疏來寫的,是公文寫作中的請示報告,具有很強的針對性、目的性和實用性。然而在今天,它卻是壹篇不可多得的美文,具有真摯婉約的審美特征。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壹個初步的結論:文學散文的首要特征是情感性和審美性。

散文的文體兼容性及其尺度

文學散文的定義也要從表現特征來考察。有小說,詩歌,戲劇劇本等。既感性又審美,它們顯然是不同的。

先看小說。在文體上,小說和散文相當接近。但小說的審美功能是通過虛構的人物、情節和場景來實現的。雖然是虛構的,但它為讀者提供了壹個可以進入、觀看和參與的非常安全的虛幻空間,以人物及其生活經歷和內心體驗為基本和主要的描寫對象。散文不是。壹、散文的基本寫法寫實:真人真事、真景、真情。第二,散文不以人物、情節、場景為必備要素。第三,散文可以給讀者展示虛幻的畫面,但並不像小說那樣給讀者提供虛幻的生存空間。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和曹雪芹的《紅樓夢》的區別就像散文和小說的區別壹樣大。

再看詩歌,表面上看詩歌和散文的區別是形式上的簡單明了,但實際上散文的風格比詩歌更為松散、靈活、自由,並不像詩歌那樣講究語言的結構和形式。典型的散文沒有格律,比詩歌更接近日常生活的語言。詩歌和散文都講究意境,但在創造意境上有所不同:詩歌創造意境的主要秘訣是給讀者安排壹些心理空白,讓讀者的思維在這片信息“飛地”中自由馳騁;散文創造意境的方式是通過展示外物完整真實的印象來誘發讀者的生命體驗,使讀者對外物的體驗和認知概括為外物以外的體驗和認知。本文以某大學作家工作坊專業老師布置的論文作業為例,說明了魏的《西溪滁州》中有兩句話:“春潮遲來雨匆匆,野上無人渡舟。”學生根據老師的要求改寫成“散文”;

傍晚,春雨如註,春潮拍岸,曠野渡口冷清,只有壹葉扁舟獨自被河水沖上岸。

老師指出這段話不能稱之為真正的散文,只是把詩分散了壹下,仍然是原詩的“翻譯”。學生重寫壹遍:

傍晚,春雨下得更緊了。簌簌的雨聲中,隱約傳來河水漲潮的聲音,空氣中充滿了雨水、河水和荒野特有的泥土、草根、樹葉的混合味道。再往前,就是渡口了。河水在上漲,岸邊的淺水裏,綠色的野草探出水面,疲憊地掙紮著。蒙蒙的雨幕加厚了暮色,對岸的山和河岸變得遙遠、虛幻、若隱若現。船就像壹片落入水中的樹葉,橫躺在岸邊,隨河水起伏…

這段話算不上傑作,但展現了前景、背景、細節,是真正的散文。與原詩相比,主要不是風格上的不同,而是提供了更具體的情境,傳達了更豐富的信息,縮短了讀者與規定情境的心理距離,與詩歌有著本質的區別。

相對來說,散文和劇本在形式和功能上有明顯的區別,這裏不展開。

由此,考察當下文學散文與其他文學形式的聯系和區別,可以看出文學散文的文體特征。但問題是,在把握“散文風格兼容性”的同時,也要註意差異尺度。散文既然已經是文學大家庭中的壹員,必然和小說、詩歌有著同樣的血脈和基因功能——審美和享受功能,同樣的表達符號——生動、形象、感人的語言,同樣的表達手段——生動的描寫和濃郁的抒情氛圍,同樣的修辭方法。兩者的區別不是整體功能的區別,而是具體功能的區別;不是精神意象的差異,而是具體表現形式的差異,從而形成不同文學門類的差異。

(三)本文的隨筆觀

綜上所述,本文對散文的理解是:

第壹,散文是與韻文相對的壹種文學形式,不需要像詩歌那樣整齊的句子結構,優美的音韻和押韻。

其次,散文可以分為文學散文和非文學散文。非文學散文是指與文學無關的散文:說明文散文、實用散文、哲學、歷史、科學等學術著作。文學散文(本文簡稱散文)是與詩歌、小說、劇本並列的文學體裁。它的情感性和審美性表現了作者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理解、感受和興趣。與其他文學形式不同,散文取材隨意,體系靈活。它通常不以虛構為基本或主要手段,往往以真實的人、事、物、景為創作對象,從中發掘或註出人情、理、趣、韻,構造出優美的意境,講究表情美、精神美、智慧美、情感美。

第三,散文是壹種動態的文體。要深入理解文學散文,不能局限於散文的字面意義,還要關註這種文學形式的不斷發展變化。比如60年代+0920年代的“優美散文”,60年代+0930年代的“隨筆”,60年代+0990年代的“文化散文”,20世紀的“博客散文”,都是散文動態表征的明顯例子。散文家族壹直處於不斷發展和豐富的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