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期間還有壹個人堅持在反清前線,但他死後受到乾隆的尊重,壹些清朝的士兵看到他的屍體後主動下跪。這個人就是張國威。
既然張國威不是將軍,為什麽會有這樣的優待?
張國威(1595 -1646),浙江東陽人玉子,曾任明末江南十府巡撫,後任兵部尚書。清兵入關後,寧死不屈,為國捐軀。
和大多數學者壹樣,張國威的理想是能夠步入仕途,為國家做貢獻。於是,天啟元年,張國威參加了鄉試,成績還不錯,第二年就進京試了,考了二等進士。
中了進士後,張國威去拜訪了閑在家裏的前兵部尚書。結果他從早上壹直等到中午,可是兵部尚書就是不出來迎接他。張國威壹直等到晚上,兵部尚書出來對張國威說,通過觀察,他發現張國威可以冷靜而執著,所以他將來會成功。
崇禎七年(1634)升任右都,總督田、安慶等十州,主持繁昌、太湖建設。曾在松江、嘉定、上海、無錫等地疏浚河道,在吳江、江陰、蘇州等地修建縣城橋梁、池塘、運河。
崇禎八年(1635),張國威被任命為南京、蘇州等十郡的總督。此時的明朝已經岌岌可危。
張果維修烏江石塘,總塌要修1550尺,半塌要修2860尺。看西部缺水,內外塘要造760尺,還要造細長橋、三江橋、甕井橋。
崇禎九年(1636),張國威上書,要求開通烏江縣城大橋兩側的排水通道。“太湖入口聚水,吳江羊城委註吳淞江、婁江入海。其長橋的70拱和九裏石塘壹帶的所有水竇都是泄流的,所以需要在這座橋的拱架旁邊建壹座浮亭來止水。
所以明史上說:張國威“修蘇州九裏石塘和王萍內外塘,長洲至和平塘,修松江大堤,疏浚鎮江、江陰渡槽,功不可沒”。
張國威深明“唯武則國,民以田為命,田以水為命,不利水則有害”。他說:“我尋春促軍,獨騎沖,手口緊,無所作為。”"
為了穩定後方的運糧物資供應,張國威壹到蘇州,就開始孜孜不倦地巡查各條河流,深知田地只有靠便利的水利才能收割,所以蘇州人經常看到張國威獨自在河流兩岸作畫。
崇禎十六年四月,清兵進吉福,明朝八大將帥之師全部覆滅。八個連長詆毀張國威,張國威很快被撤職並入獄。
崇禎皇帝念了張國威治河有功,張國威被釋放。張國威官復原職,也是帝國的右都。張國威遠赴江南,在浙江擔任訓導、降薪等職。張國威離開首都十天,北京淪陷。
弘光元年(1645),張國威擁魯王朱彜海為國君。
連長方國安造反了。半夜,張國威穿上衣服,告別了他的母親。他淡定地布置了《我的絕命書》三章,寫道,“忠孝不能兩全。作為大臣,友情會消亡。”妳們兩個不是忠就是孝,各做各的。別讓我大媽媽死了,我會後悔的!“把筆扔到地上,死在花園的水池裏。五十分之二。
後人在蘇州虎丘山區修建了張國威廟作為紀念。南社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社會組織,其首次雅集選擇了張國威寺,意義重大。
張國威臨死前找東陽縣令交代後事,並告訴縣令,他死後壹定要把屍體放在內堂裏讓清兵看,這樣東陽的百姓才可能免遭屠殺,然後他就可以平靜地死去。
縣令把張國威的遺體放在靈堂裏,清軍入侵東陽時,很多人看到張國威的遺體後磕頭跪下。
原來清軍這些人很多都是山東人。在山東遭受巨大災難之前,多虧了張國威的救援,山東才逃過壹劫。所以清軍此刻見到恩人,都忍不住要向他們頂禮膜拜。
東陽城,正如張國威所說,沒有被屠殺。
乾隆在位時,乾隆聽說了張國威的事跡後,更加敬重他。
甘龍特地親自給張國威謚號“忠厚敏感”。“忠”就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敏”就是見義勇為,見死不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