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朧詩註重自我表現。之所以給人“新”的感覺,是因為有壹個具有現代青年特征的“自己”。在藝術上,朦朧詩開始註重漢語的詩性特征,講究簡潔、暗示、暗示和意象經營。即使是理性的思考,思想的傳遞,也可以通過圖像的操作來完成。
擴展數據
由於朦朧詩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上的變化,給中國的詩歌傳統和欣賞習慣帶來了強烈的沖擊,也產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朦朧詩”的稱謂起初略顯貶義,流行於當代詩壇,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詩刊》第八期發表的署名張明的文章《忘情的陰霾》。
這篇文章是由老詩人杜的壹首詩《秋》引發的,這首詩發表在《詩刊》1980 1上:“連鴿哨都響起了成熟的調子,/往事,喧鬧的有陣雨的夏天/不去想嚴峻悶熱的考驗,/危險遊戲中的細節回憶。”
在張明看來,這首詩的語言讓人感到陌生和別扭,讓人感到困惑。然後他引用了年輕詩人李曉雨的《夜》作為例子。他認為這種詩晦澀古怪,讓人看了,卻看不懂,甚至根本看不懂,也看不懂。真的很悶很悶,所以他們寫了這篇文章。
為了避免粗魯的嫌疑,他把這種詩風稱為“朦朧體”。從此,“朦朧詩”這個略帶貶義的稱謂成為日後新詩潮流的通稱,圍繞“朦朧詩”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百度百科-朦朧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