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情況緊急,重耳壹行人走得很匆忙,沒有帶夠路費。大家跑出去沒多久,都喝西北風了。
重耳餓得走不動了。陪他的人都餓暈了,沒有力氣。有人建議挖野菜做飯,於是大家到處挖野菜。但是挖出來的野菜煮了,重耳卻吃不下。這也難怪,作為壹個大國的兒子,重耳平時吃慣了奢華的食物,野菜又這麽難吃,哪裏能吃到呢?
重耳勉強吃了幾口野菜,卻發現他的介子不見了。問大家,沒人知道,大家也只好猜測介子推是餓了,掉隊了。
過了壹會兒,介子推壹瘸壹拐地趕上來。重耳看到介子推的腿上纏著繃帶,血還在壹點壹點往下滴,就問:“妳怎麽了?”
介子推答道:“剛才魯豫的壹根刺傷了腿,所以沒跟上大家。主人,妳還沒吃飯吧?來,把這肉湯喝了。”
重耳壹聽,眼睛壹亮,妳誤事了?只見壹個介子推著小竹筒打開,壹股肉香撲鼻而來。重耳要了許多,抓起,連吃幾口,頓時覺得舒服多了。
其他隨從也各自喝了幾口,立刻恢復了體力。當每個人都屏住呼吸時,他們會想到壹個關鍵問題:這種肉湯是從哪裏來的?
重耳問介子推,介子推支支吾吾,沒法回答。看到介子腿上的傷,我就猜到差不多了。在眾人的追問下,介子推終於說出了真相:肉湯其實是用自己腿上的肉煮的。
此言壹出,重耳等人非常感動。重耳當即發誓,只要他能回國成為君主,就壹定要獎勵介子推。這就是介子推“削股為君”的故事。“份”是大腿,“吐”是吃的意思,在這裏解釋為“給某人”。
幾年後,漂泊多年的重耳得到了秦國的幫助,終於回到了晉國,為晉文公做了君主。晉文公養大隨行英雄,介子推趁機隱居,沒有養大。另壹方面,晉文公似乎忘記了介子推動和削減股票時他父親的大恩大德。他沒想到介子會推。
後來,有人抱怨介子,晉文公突然意識到他忽略了主人公自己。於是,晉文公派出使者,請介子推出山,做了大官,* * *享受富貴。然而介子推早已看透世事,只想隱居深山,所以拒絕了晉文公的邀請。晉文公認為,立功不賞,會讓人說三道四,逼介子出山。但是介子推決心不做官,於是晉文公下令燒毀綿山,以迫使介子推下臺。誰能想到介子推意誌如此堅定,竟然緊緊抓住壹棵大樹活活燒死。
介子推死後,晉文公也後悔自己當初倉促決定燒山。他覺得很難過,因為他把介子推逼死了。為了表示對介子推的懷念,晉文公找到介子推生前抱著的那棵樹,做成壹雙木屐穿在腳上。壹看到這些木屐,晉文公就會想到介子推,然後難過地叫:“壹步。”
從此,“足下”二字成為同行間的尊稱。
晉文公還規定,在介休被燒死的那壹天,任何人都不能生火做飯,只能吃冷食紀念介休。後來,這個習俗發展成了寒食節。寒食節的時間代代相傳。現在我們壹般把清明節前壹兩天作為寒食節。
由此看來,寒食節這個傳統節日之所以流傳下來,是因為介子推,成就了寒食節。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第二,離奇故事的離奇之處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中,很多傳說都能以歷史的形式出現,而且時代越久,傳說和歷史就越不清晰。如果壹件事太不合理,那麽我們當然可以說它只是傳說,而不是歷史。另外,壹些團體或者個人,為了某種目的,也會寫壹些故事。雖然這些故事也算是史料,但很難說客觀真實。比如“睡在冰上求鯉魚”的故事,明顯缺乏真實性。
介子推的故事裏就有這樣不合理的因素。
先說正史裏的介子。介子推的名字在《左傳》、《史記》等史書中都有記載,可見歷史上確實有其人。但無論哪部官方史書,對介子推的事跡介紹都很少,更別說沒有“削股弒君”的故事,就是介子推的德行也是三言兩語的描述,沒有什麽出彩之處。
事實上,與晉文公和重耳壹起流亡的名人很多,如胡琰、胡帽、趙帥、魏賢、典賢等。這些人要麽策略高明,要麽力量強大。無論是在重耳流浪還是回國後,他們都向重耳出謀劃策,這對重耳最終成為諸侯霸主起了重要作用。也就是說,這些跟隨重耳流亡的人都有傑出的表現,無愧於“名士”的稱號。然而,我們真的找不出他對重耳有什麽想法,解決了什麽問題。他唯壹的作為似乎是“切股紳士”。
那麽,“削股削王”的故事是真的嗎?
按常理推斷,重耳壹行當時窮困潦倒,只能靠吃野菜為生。在這種情況下,介子推從大腿上割下壹塊肉後,他無法得到醫療,他可以帶著傷口繼續和重耳壹起流浪。如果這是真的,那麽介子推的體質真的非常具有可比性。
而且,就算介子推沒有被感染,而是堅強地活了下來,腿上受了這麽大的傷,顯然也不可能正常走路。當然,重耳的隨從中可能有人能幫介子推,比如背他。但是大家都吃不下,誰也沒有多余的體力。如果介子推的割肉行動最終增加了整個重耳團隊的負擔,那就得不償失了,這反而有所幫助。
可見,如果從成本收益分析看,介子推割肉,投入的成本很高,但收益也只是讓晉文公吃壹頓飽飯,投入產出比太低。而且這種治標不治本的做法,憑空給重耳壹行增加了不少負擔。筆者認為,無論在哪個時代,只要是正常人,都有基本的利益分析和判斷。如果我們即使知道這樣做是極其得不償失的,我們也只能懷疑故事的真實性。
再者,中國古人歷來講究“身富則膚受父母之影響”。古人覺得自己的身體很珍貴。平時舍不得剃頭,說割就割自己的肉?要知道,春秋時期,忠君思想還沒有後世那麽嚴重,大臣們到處殺君。那個時代的人更看重君臣之間的契約關系。更何況當時重耳還不是國君,只是壹個落魄公子,充其量和介子推是主仆關系。在當時的社會思潮下,介子推能夠做出連後世講忠義的大臣都做不到的事情,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不合理。
其實古人早就認為介子推割肉殺王的故事太不合理了。比如明末清初的學者李漁,認為“斬股殺王”是非常之舉。這是孩子們只有在孝順他們所愛的人,並且實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才會做的舉動。主仆關系雖然親密,但畢竟比不上血緣相連的親人。介子推的所作所為實在是不可理喻。幾乎與介子推同時代的,還有壹個人,叫易雅,是“春秋五霸”第壹人齊桓公的寵臣。怡雅擅長烹飪。為了取悅齊桓公,他甚至煮了自己的兒子送給齊桓公,這贏得了齊桓公的欽佩。然而,齊桓公所倚重的禮儀之士管仲卻從中看出了問題。他告訴齊桓公,壹個人最親的人無非是孩子,連孩子都不愛的人,怎麽能指望他愛妳呢?而這個易雅竟然殘忍到殺了自己的兒子,那麽他的野心壹定是無窮的。齊桓公沒有聽管仲的話。後來,夷雅乘病重之機發動起義,給齊國造成了極大的傷害。介子推的所作所為,確實和怡雅差不多。所以李漁的結論是“A”做的事超出常識,壹定不是真的。而是希望通過所謂的“非凡的技能”,在未來獲得“非凡的報道”。
李煜看來,也把介子推的性格太低了。說到底,李漁還是認為削股削君的故事本身是真的,所以問題壹定是介子推。但綜合考察各種史料,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削股殺王的故事本身就是虛構的,所以李漁指出的這個故事的不合理性是很有見地的;但他對介子推的批評並不可取。
為什麽這個故事是虛構的?我們前面說過,無論是《史記》還是《左傳》,或者是另壹部先秦史料《國語》,都沒有記載過介子推割其肉的故事。而且,即使在先秦諸子的寓言中,記載了很多怪誕的故事,也沒有介子推肉割肉的記載。對先秦歷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在研究春秋時期的歷史時,《左傳》、《國語》、《史記》都可以作為正史,可以作為參考。而有壹點,如果連先秦諸子的書裏都沒有記載,那麽它的真實性就相當值得懷疑了。介子推屠夫的故事正是如此。
這個故事最早的記載是漢代的壹部叫《朝鮮詩傳》的書。這本書不是歷史書,有點像壹本做思想宣傳的古書。其中不乏先秦時代的故事,真假混雜。很多故事都是借古人的名字演繹出來的,目的是宣揚專制時代的倫理道德和價值觀。這和後世的二十四孝是壹個性質,不可能是真的。清初大學者顧也認為介子割肉被燒死的故事不可信。
第三,介子推的真正死因
既然捷推截股的故事不可信,那麽晉文公放了火燒山,燒了捷推是真的嗎?
先從史料入手,看看這個故事的原始版本是怎樣的。前面說過,春秋時期可靠的史料首先是《左傳》、《國語》和《史記》。據《左傳》、《史記》等史書記載,介子推跟隨重耳流浪多年。後來,得到秦國的幫助,終於回到中國掌權。秦國的君主秦穆公把女兒嫁給了重耳,並派軍隊護送重耳回國。因為秦國在現在的陜西省,晉國在現在的山西省,中間隔著壹條黃河,所以秦國安排船只載著重耳渡過黃河。
重耳很高興,多年艱苦的流浪生活即將結束。準備渡河前,壹個常年跟隨重耳、主管後勤的小官,把重耳多年積攢的物件,破鞋、舊襪子,壹件件搬到船上,裝了壹整船。
當重耳看到這壹幕時,他感到非常丟臉。他對這位年輕的官員說:“我們很快就要回國當國王了,以後我們會吃好穿好的。哪個不是最好的?留著這些垃圾有什麽用?不要把它們都扔掉。”
重耳剛剛說完這些話,就被身邊的胡巖聽到了。胡巖也和重耳壹起漂泊了很多年。他是重耳團隊中舉足輕重的人物,論資歷他也是重耳的叔叔。胡彥見重耳不喜歡這些舊物,就納悶了:陛下回國前就不喜歡。他以後會不會嫌棄我們這些老部長?到那個時候,君主和臣民反目成仇就不美了。還不如現在辭職。
胡琰接過秦穆公送的玉佩,向重耳行了個禮,說:“我跟隨妳這麽多年,我知道我犯了很多錯誤,所以我必須責備妳。這些事我自己都記得,何況妳?現在妳要回中國做妳的國王,妳將不再需要我們這些有智慧的老人來幫助妳。我將在這裏向妳辭職。”
重耳很驚訝:“妳怎麽能說出這種話?我要和妳壹起享受榮華富貴,怎麽能讓妳走呢?我在此向河神發誓,如果我不能與所有的醫生聯合,我將自然死亡。”說著,他拿起玉,扔進了河裏。
重耳和胡巖的這段對話讓旁邊船艙裏的介子推聽出了真相。介子推笑著說:“胡巖是在為師傅做貢獻,他也不想去想。大師能回國,感謝上帝的保佑。他能有什麽貢獻?這樣的人,我都不好意思和他壹起上市。”介子推由此有了退休之心。
重耳即位成為晉文公後,會獎勵跟隨他流浪的醫生。晉文公給了這些人爵位並增加了封地,每個人都很高興。
獎勵了很多人之後,我跟著晉文公的介子推,卻沒有得到獎金。介子推沒有自討苦吃,而是帶著老母親隱居在深山裏。
後來,有人提醒晉文公,介子工作努力,怎麽能不受到獎勵呢?晉文公想起這壹點,派人去找介子推。介子推聽說國君找他,不願出山,怕人家說他撈功名。就這樣,介子推和老母親最後終成眷屬,終身不做官。晉文公為了提醒自己不要忘記這位英雄,在介子推的僻靜之處封了壹塊地,作為介子推的田地。
這是史書記載的介子推的後半段。我們可以看到,沒有關於火燒山的故事,介子推不是被燒死的,而是死在山裏的。
當然,介子推不願意做官的記錄確實是有歷史依據的。
其實介子推被燒死的事最早記載在《漢書·詩傳》裏,可信度很低。正如我們以前說過的,那些和晉文公壹起被流放的人都有自己的技能。從歷史記載來看,他們都或多或少地為晉文公做出了貢獻。然而,在這些人中,我們找不出介子推對晉文公有什麽實質性的貢獻。我沒有看到他給晉文公出謀劃策,也沒有看到他防守晉文公。可以說,我們找不到介子推的任何其他事跡,除了割股、割君這件事。但這件事的真實性值得懷疑。這說明介子推演的能力很可能並不突出,也不能說對晉文公的團隊有多大貢獻。
這樣,我們就能理解介子推為什麽沒有得到晉文公的獎賞了。晉文公成為君主後,獎勵他的流亡追隨者,這分為幾個等級。晉文公自己也說過:“對於那些能壹直教導我,幫助我樹立正確價值觀的人,我會首先獎勵他們;那些給我建議讓我在諸侯中保持風度的人會得到第二次獎勵;而那些壹直跟著我,保護我的人,我會給他們第三次的獎勵。而那些照顧我飲食起居的人,只能等三次獎勵才能領賞。”看來晉文公心裏有壹本賬。這些人雖然也跟著我流浪過,但是扮演了不同的角色,獲得了不同的回報。如果隨意搞平均主義,調動不了大家的積極性,對有能力的人也不公平。
按照這個獎勵標準,介子推似乎不如前三條,至少史書上沒有記載他在這方面的事跡。所以估計他的貢獻就是照顧飲食起居。所以,晉文公獎勵了臣下三次,卻沒有給介子推。恐怕是因為他只有三次後才能接受獎勵。另外介子推早就死心了,大概是不喜歡那個獎勵,幹脆退了。
後來,晉文公邀請介子出山,但介子堅持不了。這也反映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追求,即堅持自身人格的完善,而不是為名利而彎腰。從這個意義上說,介子推成為古代文人的典範也是合理的。我們對比後來很多臣服於權貴的文人,再來看介子推,自然會體會到介子推的高貴。只是貴人歸貴人,有德之人未必有才,那些傳奇故事大多不太靠譜。
第四,寒食節的真正起源
分析了這麽多,現在基本可以得出壹個結論:介子推是跟隨晉文公、重耳流亡的名人,後來晉文公上臺後隱居,沒有做官。而那些關於介子推的離奇故事,多是後人杜撰,即正史不載,又不合理,實在不太可信。
然而,問題也隨之而來。既然介子推割股的事跡不可信,晉文公釋放火燒山也是假的,那麽寒食節的習俗是怎麽來的呢?
寒食節確實是壹個很古老的傳統節日,其實比介子推還要古老。在介休生活的春秋以前,中國人就有寒食節的習俗。要說起這個節日,就要追溯到遠古祖先的時代。
作為人類文明的標誌之壹,我們的祖先發明了鉆木取火的技術,從此人類第壹次掌握了壹種自然能源。人工火的發明極大地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堪稱人類發展史上裏程碑式的壯舉。但是古代的取火技術非常落後,直到中華民族進入文明早期才取得很大的進步。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是做起來還是很難。所以在早期的* * *機構中,有專門負責生火和保存火種的職業官員。
生火和保存火種都離不開木頭。而且壹年四季,每個季節妳能找到的木材都不壹樣。通常當季節變化時,人們會尋找適合生火的新木材。尤其是每年初春,植被開始生長,這個時候就需要尋找新的柴火。這個過程叫做取新火。季節交替的時候,往往是舊燃料耗盡,新燃料還沒有找到的時候,古人只好暫時吃冷食。這個習俗後來演變成了寒食節。
另壹方面,寒食節的逐漸固定化也與宗教信仰有關。在古人看來,火雖然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很多便利,但是壹旦控制不好,也是很有害的。正因為火有如此強大的力量,所以在我們的祖先眼中,火是壹種非常神秘的東西,火的背後有神靈。為了表示對火神的尊敬,人們在每年冬季至日後的第105天熄滅火種,重新點燃,舉行祭祀活動,並焚燒壹些谷物作為祭品。這就是寒食節的文化根源。
其實古人在寒食節吃冷食,往往不局限於壹天。據歷史記載,在壹些朝代,甚至在至日入冬後的105天裏,人們都不生火,而是吃冷食。這種習俗有些不人道,所以帝國政府也出臺了各種相關規定來限制這種行為,最後縮短為寒食節。可見寒食節的起源與介子推無關。
那麽,介子推和寒食節有什麽關系呢?說起來,還是漢人的“功勞”。漢代的人特別喜歡收集先秦時期的名人故事,往往不加篩選就混在壹起,然後認為都是真的。很多人也喜歡在前人的作品上增加壹些內容。那時候印刷術還沒發明,書都是手工抄的,所以潤色原作是常有的事。從長遠來看,許多離奇的故事是由漢族人流傳下來的。漢人的這種習慣與當時的整個社會風氣和漢朝統治者的文化政策有關。這個問題比較復雜,就不多分析了。總之,已知的介子推與寒食節最早的聯系,是漢代的壹本叫《新論》的書。這本書不是壹本嚴肅的歷史書,其內容的真實性當然不太可信。
從漢朝到統治者再到普通士人,都意識到有必要通過宣傳壹些典型事跡來樹立整個社會的道德觀和價值觀,有利於社會穩定。在這個目標的指引下,加上壹些傳奇的故事素材,他們加工了很多這樣的故事。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介子推才和寒食節扯上關系,這是不相幹的。
好像不是介子推成就了寒食節,而是寒食節成就了介子推。
雖然寒食節與介子推無關,但不代表介子推沒有給我們留下精神財富。如前所述,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固然有“好學為官”的傳統,但另壹方面,也有大量“不為爭米而屈身”的人。對於他們來說,名利都是浮雲,追求獨立自由的生活狀態和完美的人格才是他們的終極目標。介子推就是這類人的代表,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壹個方面。
總之,介子推是歷史長河中壹個品德高尚但稍縱即逝的人物,只是後人借用他的名字作為素材,編造了很多故事。介子推沒有像其他歷史人物壹樣被遺忘,都是拜這些故事所賜。這應該是介子推的壹種運氣;但是這些故事給我們的歷史文化造成了巨大的迷霧,形成了兩千多年的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