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日本幕府時代末期的政治鬥爭已經進入白熱化狀態,幕後勢力和幕府正在進行最後的決戰。在這場較量中,雙方必須爭奪皇帝的旗幟。誰掌握了皇帝,誰就是“官軍”,否則就是“賊軍”。較量的結果是,德川幕府如同西沈的紅太陽,衰落不可逆轉。幕府德川慶喜不得不在6月1867+10月14日歸還政府。同壹天,手握朝廷實權、身為皇帝弟子的巖倉具視等人,以皇帝的名義發布密詔,稱德川慶喜“依仗歷代之力,依仗家族之力,肆意殺害忠良,數次拒王命,故無懼取先帝聖旨,陷眾於山溝之中。”罪惡來了,中國就傾覆了。”密令號召落幕派“殺賊歡慶,速歸天庭。“反幕派的秘密目的更厲害。
65438年2月9日,朝廷頒布復辟大令,廢關、幕府,設總裁、議和參三職。小皇宮裏日夜召開會議,討論如何對付德川慶喜等事宜。皇帝親自來開會,主張嚴懲和寬恕的兩派各持己見,相持不下。主張寬恕的土佐勛爵說,對方是在“利用年輕的天皇謀取私利”。然而,寬恕派最終在重罰派的壓力下屈服了,會議決定命令德川慶喜辭職並接受土地。可見此時的皇帝還是反幕派的工具。據說當時天皇主張在處理德川慶喜問題時不要完全壓倒德川的功勞,但天皇的這壹想法並沒有對反幕府派的行動產生任何影響。
3月1868,14日,天皇帶領官員和王子們在陳子廟祭神,並頒布了“讓我們在廣州開會,讓壹切機會由民意決定”、“破除舊習陋習”、“向世界求知”五大誓言,作為日本未來發展的基本國策。同時,天皇發布的詔書也表明了天皇和新成立的明治政府“經營四方,安撫萬億,開辟萬裏浪,宣示四海國威”的決心。被稱為日本歷史三大轉折點之壹的明治維新開始了。21年4月,政府制定《政制書》,建立帝國政府復古的帝國統治機構。盡管天皇處於這壹統治機構的中心,但“所有權力都屬於太政官”,這壹權力掌握在三世三世、巖倉具視等人手中。後來,在明治維新中做出貢獻的中下層武士逐漸加入政權核心,取代王公大臣,掌握國家政權。為了表明新政府是國家的主權,2、3月間,天皇被特別邀請會見各國駐日本的外交使節。席間,皇帝畫眉,完全是平安時期的裝束,讓各國使節大開眼界。7月江戶改東京,8月在陳子廳舉行登基大典,9月改明治(明治年號取自《周易》“聖賢朝南聽天下,從明起治”的句子),規定壹元花壹輩子,遷都東京。1869年3月,天皇入駐東京宮。
明治政府在整頓和完善統治機構的同時,大力宣揚日本為神,神化天皇。1871,11年6月,明治政府還規定天皇神武節和紀元節為國家節日,在宮內修建八座神社,各地毀佛棄佛,以神道教為國教,政府主管全國神社。因為皇帝是神,即使描繪皇帝的模樣也是對皇帝的不敬,歷史劇裏也禁止出現皇帝的形象。政府安排皇帝多次巡視全國各地,以提高他在人民心中的威望。政府還對監獄中的4000名基督教徒施以酷刑,強迫他們改變信仰,信仰神道教,崇拜天皇。不聽話的,男人被送去礦山做苦工,女人被送去妓院折磨摧殘。就連維新功臣之壹的小南橫井,也因為崇拜西方民主,鼓吹* * *和政治,被親兵團暗殺,被懷疑是基督徒。明治政府的這壹政策來源於巖倉具視等人的主張,即獨裁的實現應以對天皇的宗教崇拜為基礎。
明治政府執政的人也非常重視明治天皇的培養,先後任命了鐵印平田、加藤弘之、永福本田、西村茂樹、西周、若松美雪福山、壹吉正行、中島種子大臣等當代知名學者為“助手”,精心培養天皇。講授的課程中,有中國的經典《詩經》、《史記》、《資治通鑒》、《貞觀顯貴》、日本的歷史書《正統天皇實錄》等。,除了關於西方世界的新知識,《西方國家匯編》、《法國政治法典》等名著都成了教材,還教皇帝學德語。經過這樣精心的教育,明治天皇從壹個懵懂少年成長為壹個尊重傳統,具有開放精神的君主。
為了深入了解西方國家的情況,借鑒有益的經驗,明治政府於1871年10月向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派出了高級使團。通過這壹考察,明治政府確定了其追求的總目標,即以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主要是英國和德國)為樣本,大力扶植和發展資本主義,把日本建設成為富國強軍的資本主義國家,從而擺脫半殖民地危機,向海外擴張。因此,明治政府提出了“富民強兵”、“再生產繁榮”、“文明化”三大政策,並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進行了壹系列改革。
政治上,明治政府首先果斷決定封建諸侯將領和民眾“回歸”中央。在此基礎上,進壹步廢除封建制度,各地設郡縣,行政長官由中央任命,消除了封建割據,統壹了全國。政府還剝奪舊武士階級的封建特權,嚴厲鎮壓50歲以下的武裝叛亂。與此同時,明治政府不斷調整和改組國家權力機關,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1868年,建立宰相國務機構,到1875年,形成元老院(立法)、大法院(司法)、鄭泰官(行政),三權分立形式,基本確立了天皇制的官僚統治體系。為了準備實行日本式的君主立憲制,明治政府於1885年6月將鄭泰官制改為內閣制,建立並逐步完善了現代文官制度。
軍事方面,明治政府於1873年初頒布了征兵令,確立了“全體國民必須服兵役”的原則,在軍隊中確立了軍務和軍令雙重制度。總參謀部等軍事部門的最高領導人有權“上奏幕”,軍政大事可直接向天皇匯報,影響內閣。明治政府還先後頒布“軍令”“軍令”,用封建武士道精神禁錮士兵思想,士兵嘩變成為反動帝國軍國主義的服務工具。
就法制而言,制定憲法是最重要的改革。明治政府經過多年準備,於1889年頒布了以《德意誌憲法》為基礎的《大日本帝國憲法》,規定“大日本帝國由萬世天皇統治”,“天皇為國家元首,擁有總體主權”。元老院和樞密院是天皇的重要咨詢機關,而內閣是僅向天皇負責的最高行政機關。議會由上議院和眾議院組成,兩者權力相同,眾議院的作用有限。雖然人民得到了壹些權利,但是他們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這部憲法很保守,但卻是東方第壹部資產階級憲法。1890年建立議會制,其他法律制度陸續制定。到90年代末,日本已經成為半封建的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國家,法制完備。
經濟上,明治政府非常重視依靠國家權力和資本扶植資本主義的發展,以軍事工業為核心的國有工礦企業促進了私營企業的發展。政府通過改革地方稅、取消封建武士的俸祿和從國外掠奪等手段積累資金。從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大力推行“培育和發展工業”的政策,建立現代企業,移植和引進資本主義的管理制度和生產技術,限制壟斷,鼓勵競爭,獎勵國內生產,努力促進私營企業的發展,必要時將除軍工企業以外的大部分國有企業以極低的價格轉讓給民間資本。導致日本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迅速,但農業發展緩慢,農村還維持著大量的封建租佃關系,工農業發展長期處於不平衡狀態。
在文化教育方面,明治政府頒布了1872學制,開始在全國範圍內進行教育改革,目標是“城無學校,家無學校”。首先,全國劃分學區,設置各級學校,逐步普及小學義務教育。明治政府也盡力通過各種渠道增加教育經費。1879和1886兩次政府調整教育政策,改變了“壹刀切”的做法,使之更加符合日本國情。在教育改革的過程中,政府越來越重視提倡“皇者萬代壹家”、灌輸封建忠君思想的國史教育。1890年頒布的《詔書》宣揚“忠孝”的封建道德規範,成為天皇制下軍國主義教育的根本準則。
在這壹改革過程中,日益壯大的明治天皇逐漸參與了國家權力。尤其是在1877和1878年,維新運動的第三任領袖城戶隆吉病逝,西鄉隆盛戰敗自殺,久保俊壹被刺死。同時,伊藤博文等明治政府第二代領導人掌握了權利,明治天皇也開始參與國家事務,經常訪問內閣,實行親政。特別是在1888年樞密院開始審議憲法草案後,* * *召開了90次會議。明治天皇親自出席這些會議,認真聽取與會者的發言,表現出對憲法問題的極大關註和重視。1889,11年2月,明治天皇主持了憲法頒布儀式,同時頒布了《眾議院議員選舉法》、《貴族院令》和《皇室典範》。這是近代日本發展史上的壹個重要裏程碑,是近代日本皇權國家即半封建資產階級國家形成的標誌。在這種君主立憲制下,“天皇神聖不可侵犯”,國家的法律、行政、軍事大權都掌握在天皇手中。天皇的立法權由國會“稱贊”,行政權由內閣“輔佐”,軍權由軍部“發揮”。此時天皇的權力不僅與封建時代的天皇和幕府有著本質的區別,也與明治維新初期“復辟帝制”後的天皇有著本質的區別。天皇的階級屬性此時發生了變化,從封建君主變成了大地主大資本家,成為明治時代日本封建與資產階級結合的最高體現(皇族占有的土地從明治初年的約600鎮擴大到1890年的3654500鎮,1887年的皇室財產總額為7885840日元,655。
1890 165438+10月,第壹屆開。明治天皇親自出席會議,並宣讀了召集議會的聖旨。日本成為半封建的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國家,並邁出了使強兵成為富國的第壹步。日本政府以天皇的名義,被積極鼓吹對外侵略擴張的人所把持。內政改革基本完成,國力基本充實之後,他們急於在國外擴張勢力。為此,為了加速擴充軍備,年復壹年地編制龐大的軍事預算。然而,在議會審議時,政府的擴軍預算遭到了在野黨的激烈反對,政府無奈,只得動用天皇的權威迫使其就範。1893年2月的第四次議會上,明治天皇頒布上諭,希望政府和議會“同舟共濟”。天皇決定在6年內每年從皇室經費中支出30萬日元來補充建造軍艦的費用,各級官員也被迫減薪1/10,以彌補軍費的不足。在皇帝的壓力下,反對黨不得不放棄,向政府妥協。政府的擴軍備戰毫無抵抗之力,而且變本加厲地向軍國主義侵略擴張的方向發展。
1894年,日本政府以占領朝鮮為目的,首先挑起甲午戰爭。明治天皇發布宣戰,移師廣島戰時大本營,日夜監軍指揮戰爭。女王還前往醫院慰問受傷士兵,鼓勵士氣。日本打敗了腐朽的大清帝國,不僅確立了在朝鮮的地位,而且奪取了臺灣省和澎湖,獲得了2.32億兩白銀的巨額“賠款”和在中國的大量利益。在戰爭的刺激下,日本帝國主義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的發展需要新的更大規模的戰爭。中國支付的巨額“賠款”中,83.6%被日本政府用於擴充軍備,5.5%歸皇室,教育經費等其他資金合計只有10.9%。1904年,日本以朝鮮和中國東北為目標,與沙俄開戰。明治天皇在宮內設立的戰時大本營指揮戰爭,積極扮演最高統帥的角色。通過日俄戰爭,日本的侵略波及半個中國東北,日本成為亞洲第壹強國,世界排名前五。
日俄戰爭前後,日本進入壟斷資本主義或帝國主義階段,發展成為有自己特色的軍事封建帝國主義。1910年,日本帝國主義全面吞並朝鮮,日本帝國主義的領土進壹步擴大。這壹切被後人譽為明治天皇的豐功偉績。可以說,明治天皇在位46年,壹生的活動都是明治時代的集中反映。前期,他為日本擺脫不平等條約的束縛,走上強兵富國之路,建立資本主義君主立憲制做出了努力。後期與日本軍國主義的發展和無休止的對外侵略擴張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說,明治後期的日本侵略戰爭占據了明治天皇的壹生。
2002年7月,明治天皇去世,享年61歲。他的去世在當時的日本引起了極大的震動,日本政府在9月13日為他舉行了隆重的安葬儀式。在日俄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的乃木希典將軍和他的妻子在同壹天自殺,以示對明治天皇的忠誠。明治天皇葬在京都的友治陵墓。陵墓面積廣闊,但陵墓本身樸實無華,這可能反映了陵墓主人節儉、勤儉的性格。明治天皇註重個人修養,擅長寫詩,壹生留下了數萬首內容多樣、風格各異的詩歌。
明治時代是壹個暴力動蕩的時代。由於實行各種資產階級改革,日本初步實現了富國強兵;由於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日本民族變成了壓迫其他民族的民族。可見整個明治時代是壹個先改革後擴張的過程。
明治維新的進步意義在於,明治維新是日本新興資產階級的現代化,它建立了封建資產階級的君主立憲制——現代天皇制,使日本和其他東方民族壹樣,擺脫了被壓迫被奴役的命運。1911年,日美簽訂新約,日本完全確立了關稅自主權。日本打破了歐美列強壹統天下的世界政治格局,對亞洲國家產生了巨大影響。但是,在看到明治維新進步意義的同時,也絕不能忽視其反動的歷史作用。日本通過明治維新給亞洲鄰國的“禮物”只有停滯、落後、奴役和屠殺。同時實現了民族獨立,變成了軍事上的封建帝國主義和侵略性的帝國主義國家,從而規定了日本發動更大規模侵略戰爭的必然道路。
推薦兩本書給LZ,《日本天皇傳》和《日本皇室百代興衰》。有時間壹定要找找~網上書店很好找~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