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唐宋八大家是誰?

唐宋八大家是誰?

唐宋八大家統稱為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蘇軾、蘇洵、蘇轍。

蘇洵是蘇軾和蘇轍的父親,蘇軾是蘇轍的哥哥。蘇軾、蘇洵、蘇轍並稱為“三蘇”,歐陽修、王安石、曾鞏(曾拜歐陽修為師)。(分為唐代兩大家族和宋代六大家族)

[編輯本段]這個名字的由來

據調查,遊助將上述八位散文家的文章編入《明初八家文集》,八大文學家的名字由此開始。明中葉唐順之編撰的《文編》只取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其他作家的文章壹概拒之門外。這對唐宋八大家的名字的塑造和傳播起到了壹定的作用。不久,推崇的古文家毛琨,根據朱、唐的輯佚選了八篇,加以整理編輯。系列為《唐宋八大家鈔》,冊***160。唐宋八大家的名字是固定的。

韓愈韓愈,字退,號韓昌黎,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唐代傑出的文學家和思想家,古文運動的領袖,“唐宋八大家”的領袖,在中國散文發展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蘇東坡稱贊他為“八代文學之衰”。學名、仕途遭遇諸多挫折,思想趨於復古。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維護唐朝統壹。崇尚道統,批判佛道。他領導了唐代反對駢文的“古文運動”,反對浮華的形式主義文風。他的文道合壹、熱情與得體相結合、言誌之要、文字之序等散文寫作理論,對後世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他的文章氣勢磅礴,豪華奔放,壹波三折,新穎簡潔,邏輯嚴謹,古今交融。無論是議論、敘事還是抒情,都形成了獨特的風格,達到了前人未曾達到的高度。他的全部作品都收錄在昌黎先生的作品集裏。

柳宗元,字厚,河東(今山西省運城市)人,長安人。貞元初年進士,官督禦史。順宗時,王當政,他擔任禮部尚書,決心進行政治改革。不久,王失敗,他被貶為永州司馬,調任柳州刺史。他在南方生活了十四年,死於柳州。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傑出的文學家。作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唐宋八大家之壹,柳宗元反對六朝以來籠罩文壇的光鮮文風,主張散文簡潔流暢。著有《六合東集》四十五卷、《外集》兩卷。

柳宗元壹生留下了600多首詩,他的詩多以抒寫苦悶、悲憤、思鄉、友情為主題,這使他獨樹壹幟。最被世人稱道的,是那些閑適的山水,有著深厚的情懷。柳宗元和唐代另壹位文學家韓愈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他與歐陽修、蘇軾等人被後人稱為“唐宋八大家”。

歐陽修歐陽修(1007 ~ 1072)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詩人。字永叔,因冀州原籍廬陵縣而生於綿州(今四川綿陽)。天盛進士在仁宗時,厭知聖旨,翰林學士;英宗,官至樞密大臣,兼政事;宗申王朝,動了兵部尚書,並以少師王子為官。卒為文忠。他提倡政治和文學的革新。他不僅是範仲淹慶歷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詩歌革新運動的領導者。他也樂得賞罰落後,蘇軾父子、曾鞏、王安石都出了他的門。創作成就也很可觀,詩、詞、散文都是當下最好的。散文因其雄辯、委婉而成為“唐宋八大家”之壹。詩風類似散文,強調氣勢,流暢自然;他的詞深沈優美,繼承了南唐的纏綿之風。與宋祁合編《新唐書》,獨立撰寫《新五代史》。我還喜歡收集金石學,編為《史記集》。有歐陽文忠的公文集。“漫步在莎士比亞上”這首詩。

姓名:蘇洵,子明雲,勞權。

出生和死亡日期:1009—1066。

朝代:宋朝

文學時期:宋代文學。

流派:蘇三唐宋八大家

代表作:論權利與書籍的平衡

生活簡介

北宋散文作家。漢族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為“三蘇”,他們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雲,號勞權。梅州眉山(今四川)人。韓琦推薦他為文安縣書記、省校記賬、主簿。擅長散文,尤以政治理論見長,論述清晰,筆觸蒼勁。還有賈。

據說我27歲才讀書。經過十幾年的閉門苦讀,我在學業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仁宗嘉祐元年(1056),引蘇軾、蘇轍至汴京,召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很欣賞他的《權術》、《論衡》、《計策》等作品,認為可以和賈誼、劉向相媲美,於是向朝廷推薦。當時官員學者爭相講故事,文名因此興盛。嘉佑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所應試,他卻推說自己有病,不肯回信。嘉祐五年,任省校書郎書記。後與襄城縣令姚合撰《太常禮》。書寫不久,他就去世了,被追授為光祿寺丞。

蘇軾,字子瞻,字和中,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大文學家、畫家、書法家,創作才華多,在詩、詞、文、畫、書等方面都有獨到而卓越的成就。世稱蘇東坡。

蘇軾(1037 ~ 1101),宋代人,人稱“東坡居士”,謚號文忠,享年64歲。南宋時,皇帝高宗贈給壹個太師追謚號“文忠”。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漢族,父親蘇洵第五子,北宋著名文學家、畫家、散文家、詩人、詞人。嘉祐二年(1057),與弟弟同為秀才。授大理為判官,簽書鳳翔府。熙寧二年(1069),父喪制期滿返朝,狀告朝廷為法官。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實施新法,自謀職業,為杭州將軍判刑。遷密州(今山東諸城),遷徐州。元豐二年(1079),卷入烏臺詩案,負責授黃州(今湖北黃岡)使輔,被置於此州,不得簽書、公文。皇太後哲李宗來朝,復為郎峰知登州(今山東蓬萊);4個月後,他轉任禮部大夫;任期結束前,除日常生活外,移至中書舍人處,移至翰林學士處,知聖旨,知禮部貢品。元佑四年(1089)出知杭,後改知潁州、揚州、定州。元佑八年(1093),哲宗主政,先後被貶至惠州(今廣東惠陽)、儋州(今海南儋縣)。惠宗即位,回到北方以求寬恕。鐘健袁(1101)卒於常州(今江蘇),葬於汝州郯城縣(今河南郟縣),享年65歲。何、其父蘇洵(1009 ~ 1066)、其弟蘇轍(1039 ~ 112)三人都以文學聞名於世,並稱“三蘇”。與漢末“曹三父子”(曹操、曹丕、曹植)相同。“三蘇”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在政治上,它屬於他的父親蘇洵,那個在聖紫晶提到“二十七,只為了生氣”的“蘇勞權”。蘇洵很晚才發火,但他很努力。晚年的蘇軾回憶起童年隨父求學的經歷,覺得自己深受父親的影響。當然,如果沒有蘇洵的刻苦學習,蘇軾從小就不可能得到壹個好的導師,更不可能“學通經史,那是屬於每天幾千字的事”,更不可能有未來的文學大師。

蘇轍(1039 ~ 1112)北宋散文家。與父親蘇洵、哥哥蘇軾合稱為“三蘇”,位列“唐宋八大家”。子子有梅州眉山(今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1057),以秀才身份加入蘇軾。不久後,由於失去了母親,他回到了哀悼。嘉佑六年,和蘇軾壹起,做了壹系列的講學。當時因為“乞養”,沒有被任命為官,此後壹直在大明府為官。熙寧三年(1070),他上書宗申,力主新法不變,又上書王安石,激烈批判新法。熙寧五年(1072),入河南為官。元豐二年(1079),其弟蘇軾因寫詩“謗朝廷”被捕入獄。他上書要求用官職為弟弟贖罪,卻不得牽連,被降職,被判雲州鹽酒稅。元豐八年,舊黨執政,被召回為秘書、省校書郎、右秘書,晉升為活郎,並調任中書舍人、戶部侍郎。第四年(1089),哲宗元佑授權吏部尚書,派往契丹。他也是帝國的繼承人。六年拜尚書右丞,入門下侍郎,執掌朝政。在元佑的第八年,哲學家掌管政治,新學派重新掌權。邵聖元年間(1094),他上書反對時政,被貶為官,了解汝州、袁州,負責授化州別駕、雷州安置,後被貶周迅等地。崇寧三年(1104),蘇轍定居潁川,隱居鄉間,建室名“頤老齋”,自號“迎賓頤老”,以讀書寫字為業,靜坐冥想。死後在明太祖廟中攻讀學士,決定葬之。

王安石(1021-1086),本名,字半山,號獾郎,被封為荊公,又被世人稱為王、臨川先生。撫州臨川(今撫州東鄉縣上池李陽村人),漢族。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壹。他出生在壹個小官宦家庭。父益,字失,是臨江軍判官,壹生擔任數州縣官。安石不太愛讀書,記憶力強,受過良好的教育。李青二年(1042),位列楊堅進士榜第四名,先後任淮南知府、鄞縣知府、知府、常州知府、條甸江東獄官。治平四年(1067),宗申初即位,詔安從江寧府學,被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升任參政。從熙寧三年開始,先後兩次擔任改革家,推行新法。Xi寧九年罷市後隱居,病逝於江寧(今江蘇南京)鐘山,謚號。列寧稱贊他是“中國11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

曾鞏(1019—1083),南豐(今江西)人。北宋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壹。宋嘉佑第二年成為秀才(1057)。小時候,曾鞏和他的哥哥曾燁壹起努力學習,刻苦鉆研,而白遊表現出了很好的天賦。弟弟曾昭在《亡兄之行》中稱他“生而機警,不似少年”,記憶力超群,“讀幾萬字,脫口而出”。嘉祐二年(1057),39歲考中進士,被任命為太平司法軍,從此走上仕途。次年,馮召回北京,編輯校勘史館書籍,移館校勘,廣納校勘人才。熙寧二年(1069),任齊、項、洪、傅、明、博總督,頗有名氣。元豐三年(1080),遷滄州,過京師,宗申召見時,提出經濟是理財的關鍵,頗得宗申賞識,留三班侍奉。元豐四年,宗申因擅長史學,委派史館編纂《五代史綱》,未果。元豐五年,拜中書舍人。次年病逝於江寧府。經營佛教時,奉行“文定”。曾鞏在政治舞臺上的表現並不出色,但他更大的貢獻在於他的學術思想和文學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