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月掛柳宛眉,中山鏡越看。
蘭溪三日桃花雨,子夜鯉魚來灘。
蘭溪在浙江省蘭溪縣的西南部。呼喚之歌,漁舟歌。這首詩,仿民歌之韻,用清新巧妙的筆法,寫出了蘭溪地區的山川之美,漁民的歡快情懷,宛如壹首美妙的歌,壹幅美麗的畫。
第壹句“涼月垂眉柳灣”,就是仰望天空。“冷月”壹詞既形容月色之美,又指出春雨過後涼爽宜人的氣候。《掛柳灣》使人聯想到月亮垂枝,照蘭溪,用細絳作影,溪水與月亮相映添彩的景象。第二句“鏡中看山”,就是低頭看小溪,把蘭溪的山水寫得非常優雅迷人。“鏡子”是小溪的比喻,寓意著皎潔的月光、平靜的溪水和清澈的水色。在這裏,詩人沒有刻意渲染稀疏的星星和美麗的月亮,只說了“照鏡子”兩個字,濃郁的韻味就在這裏。它啟發讀者想象優雅的蘭溪山,在溪流的倒影中搖曳,朦朧空靈,使人陷入仙境。淡淡的筆墨描繪出壹種奇妙的藝術境界。
小溪的景色的確很美,但對於泛舟小溪上的漁民來說,最大的樂趣還是在春潮漁期:“蘭溪三日桃花雨,子夜鯉魚來灘。”淡水魚,如鯽魚,愛淡水(雨),逆流。春雨三天,溪水暴漲,魚群成群。《桃花雨》既表達了季節,又看到了美景:春水,魚兒搶著新水,調皮的沖向溪頭淺灘,拍打著鰭,拍打著尾巴。看到這壹幕,人們怎麽能不從心底感到幸福呢!
這首詩,自始至終,沒有寫“人”也沒有寫“情”,卻讓人覺得,景裏有人,景裏有情。詩人在明澈優美的畫面中生動地展現了秀麗的山水、沁人心脾的月色和漁家的歡樂,給人讀後的美感。從詩的結構來看,前兩句是靜態的風景,後兩句是動態的風景。結論句特別生動傳神,使整個畫面活靈活現,讓人感覺美麗的蘭溪山水生機勃勃,是全詩最精彩的點睛之筆。
這是壹首最富有民歌風味的船歌。題目中的“蘭溪”是梧州蘭溪縣的蘭溪(又名東陽河,是富春江的上遊);巴是槳,謳歌是船夫劃槳時唱的歌。德宗建中元年(780)五月至第二年春,戴叔倫任東陽都督,蘭溪在東陽附近。這首詩很可能是他在這個時期寫的。唱地方風光的民謠,除了特殊背景(如劉禹錫的《踏歌詞》),大多是白天拍攝的。因為在明媚的陽光下,所有的景色看起來都生機勃勃,明亮無比,可以充分展現它們的美。這篇文章別出心裁,選擇夜色為背景,唱出了江南山水度假村另壹種不太被人關註的美。這是它選材立意的壹個顯著特點。
“涼月掛柳灣如眉”,第壹句寫的是乘船遊覽所見的岸景:壹彎如眉的月牙兒,反射著清冷的光華,低低地掛在水灣的柳梢上。雨後的春夜,月色更清;現在是三月(從下面的《桃花雨》可以看出),柳條壹直垂下來。眉心與新柳相映成趣,充滿清新之感。
“山鏡越看”,第二句翻譯成水彩山影。浙江壹帶在古代是穿越國家的地方,所以被稱為“穿越中國”。《鏡中看山》描繪了壹幅越南中部水清如鏡的美麗畫卷,兩岸美景倒映水底。“中”字在句中的重復,既增添了民歌的吟誦味道,又傳達了夜航時就地邊唱邊賞風景的自得情趣。
“三月蘭溪桃花雨,半夜鯉魚來灘”。船繼續前行,不知不覺已經從鏡面般的水面駛向沙灘。只有聽到了沙灘的聲音,詩人才想起綿綿春雨,蘭溪漲水,沙灘的聲音變得更加急促。在沙灘的聲音中,我似乎不時聽到魚兒逆流而遊時濺起的水花。詩人不禁想到,這就是那條正在欣賞春江,在沙灘上崛起的鯉魚。二三月南方桃花開,春雨綿綿。這種綿綿細雨可以讓河水上漲,但不會讓水變得渾濁,所以第二句有對水如鏡的描寫。如果是北方桃花泛濫,沒有山鏡中所見的景色清晰。這說明詩人觀察事物,描寫景物的真實。因為是半夜坐船,夜色朦朧。這裏特意選擇了“桃花雨”的字面意思,給印象增添了壹抹明媚的春色。夜本來是安靜的,在這裏我寫了鯉魚上海灘的聲音,給寧靜的夜增添了壹種活潑的生活氣息。其實這裏寫的“三月桃花雨”和“鯉魚上海灘”並不是什麽吸引眼球的場景。前者因為沙灘的噪音而有這種聯想,後者因為魚的濺起水花而有這種猜測。這兩個首都是詩人的想象。正是有了這壹層想象,詩意才變得更加強烈。
縱觀全詩,我們發現這首船歌雖然以蘭溪夜為背景,但它側重的是蘭溪夜景的清新明朗,而不是夜的靜謐朦朧。然而這卻體現了這首詩獨特的民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