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關於曹操鎮壓黃巾起義
劉誌賢在《關於郭沫若同誌重復曹操翻案的評論》(重慶師範學院學報,第1983期,第1期)。)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曹操鎮壓黃巾起義並沒有“繼承黃巾事業”。黃巾起義的主要目的是推翻東漢政權。而曹操則代表了東漢統治階級的利益,全力鎮壓黃巾,致使黃巾軍在黃河南北損失了大部分主力。他還利用陰謀手段將30多萬投降的黃巾變成地主武裝,以保衛東漢王朝。他的雙手沾滿了人民的鮮血,他是鎮壓人民的劊子手。他就是這樣走上當時的歷史舞臺的。周桓《再論曹操》(河北大學學報,第1981期,第1期)也認為曹操不僅鎮壓了黃巾起義,而且對黃巾起義的善後工作也毫不手軟,嚴重阻礙了社會的發展。
高廣福《曹操評價中的兩個問題》(論北方,第6期,1984)壹文認為,就曹操壹生而言,他的主要活動不是抗擊黃巾起義,而是消滅群雄,統壹北方。等到他起來的時候,黃巾起義的主流已經被撲滅了。他雖然接受了青州黃巾軍的投降,但並沒有消滅他們,而是對他們進行改編,為自己的統壹事業服務。以後他討伐的對象不是農民軍,而是那些分裂勢力。
二、曹操和曹魏的耕作制度
劉誌明認為“曹操的墾荒是倒退的,因為曹操的墾荒本質上和西周的封建領主是壹樣的”。曹操在《獨關山》壹詩中公開贊揚井田制,司馬朗曾向他建議恢復井田制。他開墾土地的做法是鎮壓在黃巾起義中繳獲的“財物”,強迫失敗的起義士兵耕種;同時,以“招募”為名,強迫自由民成為定居者。那時“客人”和“奴隸”是同義詞。定居者本質上是曹魏政權的農奴,沒有人身自由,所以很多人逃亡。從上面可以看出。曹操的填海是歷史的倒退,不值得稱贊。
高廣福認為,曹操屯墾的目的是獲取軍糧,兼並群雄,平天下。他將失敗的農民起義與土地重新結合起來,解決了漢末以來嚴重的流民問題,開發了貧瘠的土地,有利於興修水利,對漢末經濟的恢復具有重要意義。他不同意劉知賢對曹魏屯田制度的看法。指出“井田制重在勞動力對土地的依附,曹操墾荒重在國家對勞動力的控制”,兩者不能混為壹談。而且屯田制度之外還有大量的自耕農經濟,這並不能決定壹個王朝的生產方式的性質。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2號,1號)強調,不能忽視當時的歷史條件,不能全盤否定曹魏的屯田制度。曹操耕地。制度,其目的是束縛農業生產中的勞動力,以利於封建統治和剝削,但其作用是巨大的(同前)。
高敏在《關於曹魏耕作制度的幾個問題》(歷史月刊1981第1期)中認為,曹魏的耕作制度有壹定的積極作用,但不可高估。他指出,在開墾農田的制度下,農民階級除了繳納高額地租外,還要服役甚至納稅。他們沒有從開荒中得到任何好處。他們被嚴格束縛在土地上,沒有人身自由,所以“民不聊生,多逃亡”;同時,屯田人也反對曹操的武裝鬥爭屯田制度。天蠶土豆在《論曹魏屯墾的歷史作用和地位》(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第1985期)壹文中也指出,不應高估曹魏屯墾的歷史作用和地位。他認為,屯田在支援戰爭、安置流民、保證曹魏政權財政收入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但更重要的是支持曹操戰勝群雄,最終統壹北方。真正解決難民返農問題,還得靠縣縣編戶。
第三,曹操政權的性質及其階級基礎
過去壹般認為曹操是平民或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其政權是以中小地主為基礎的。
柯有根在《宗族地主是曹操集團的主要階級基礎》(廈門大學學報,第2期,1983)壹文中指出,曹操集團的主要階級基礎是宗族地主,而不是中小地主。自東漢以來,宗族地主勢力有了很大的發展。雖受黃巾起義打擊,但根深蒂固,在東漢末年形成了決定性力量。為了贏得戰鬥,統壹北方,曹操采取了爭取和依靠世家大族的政策和策略。他征召了壹批貴族地主,充實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統治機構,有效地穩定了統治秩序。在他的部下中,名士、儒生是他的戰略智囊,豪強地主是他集團的軍事骨幹。因此,曹操集團是大地主的政治代表,包括平民中的豪強地主。它的政權主要是維護這些大地主的利益。楊德兵的《論曹操政權的性質》(中國古史叢書1985第二輯)也持類似觀點。他指出,曹操雖然選擇了冷人,但其政權的核心是貴族門閥,代表的是世家大族的利益。
齊澤邦《批駁四人幫評價曹操的幾個謬誤》(西南師範學院學報,第3期,1979)認為,曹操的統治集團不僅僅是中小地主,還有豪強地主,而是全體地主,代表著整個地主階級的利益。曹操主張“任人唯賢”,是針對整個地主階級的,沒有中小地主和大地主之分。在曹操的集團中,有中小地主,也有掌握各種官職的大地主,曹操都用。他打擊豪強,克制兼並,但由於農民的反抗,他做了壹點讓步,以鞏固自己的統治,穩定封建秩序。
第四,曹操與“任人唯賢”
程新文和王懷忠在《論曹操的“立功選將”路線》(晉陽日報1981第1期)中認為,曹操在統壹北方的過程中,為了擴大自己的階級基礎,在割據政權的混戰中壹掃功臣,突破了東漢以來的“以職任人”。曹操依靠這些人最終統壹了北方。
李澤剛在他的遺作《曹操定罪定案》(江淮論壇,第2期,1981)中,認為曹操並沒有真正做到任人唯賢,不拘壹格用人。曹操手下的人,順之則生,逆之則亡。曹操自己殺了很多人才。特別是被他稱為“我的卵巢”的於迅,也因為她的不同意見而被逼死。很多自稱聰明的人都為他立下了汗馬功勞,都因為自己可疑的話被他害死了。他還成立“校務”間諜組織,刺探官民感情,任其陷害、殺害學者。
5.曹操是傑出的軍事家嗎?
在《軍事家曹操》(文史知識19816號)壹文中,聞仲認為曹操是“亡國之時壹流的軍事家”。曹操壹生戎馬,東征西討,橫掃天下,碩果累累。他不僅在政治上統壹了北方,在軍事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曾經消滅過呂布、袁術、韓遂、袁紹等軍閥割據勢力。他還詮釋了《孫子兵法》,並發展或補充了壹些作戰指揮原則。他善於用理論指導實踐,屢戰屢勝。赤壁之戰的失敗主要在於他的自滿。他在軍事上的豐功偉績應該得到肯定。
吳的《曹操軍事才能評價》(湘潭大學學報,第1985期,第1期)認為,曹操有壹定的軍事才能,但不是傑出的軍事天才,不能稱之為偉大的軍事家。在壹般戰爭中,曹操不僅有投降和逃跑的意圖,而且還有很多奇遇。在曹操指揮的真正對統壹大局起決定性作用的戰爭中,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漢中之戰,只有官渡之戰取得了勝利,其他兩場戰役均以失敗告終。官渡之戰,曹操表現出了壹定的軍事才能,但他獲勝的主要原因不是他的軍事天才,而是袁紹的致命弱點。他對《孫子兵法》的註解雖有貢獻,但不能用理論指導實踐。李澤剛還認為,曹只能稱為壹個普通的軍事家,而不是壹個傑出的軍事家。雖然他打了許多勝仗,但也遭受了許多失敗。他能夠統壹中國,不完全是因為軍事上的勝利給了他有利的重要條件,還因為他遷都劉協,建都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
6.曹操與建安文學
劉知先在《評郭沫若同誌》
胡等人在《曹操與建安文學》壹文中不同意的觀點——與同誌商榷(重慶師範學院學報1984第1期)。他們認為曹操是壹位傑出的詩人和文學家,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推動了建安文學的積極發展。曹操註重真才實學,輕視儒家仁孝道德,主張思維活躍,使得文學發展離不開儒家經典。他非常重視文學,招募和聚集了壹大批文人,團結在他的周圍,鼓勵他們進行創作。他本人的詩歌風格和寫作風格對“建安體”的形成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此外,他還為樂府詩的轉型做出了貢獻。
七、曹操的思想
齊澤邦認為曹操的思想是懦弱和法律的結合。他采納法家思想,首先是為了消滅割據,統壹全國;二是加強對農民階級的鎮壓,以鞏固地主階級的專政。他非常推崇儒家思想。北方統壹後,他下令建立學校傳播儒學。他的儒法結合思想是自漢代以來封建統治者所采用的傳統手段。
劉璇《從詩歌看曹操的政治思想》(重慶師範學院學報,第1984期,第1期)認為,曹操的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他為父報仇,屠殺徐州百姓,這是他孝順的表現。他不是法家,因為他不能像法家那樣廢除宗法,反對儒家的“親親”觀。無論在教育思想還是人才問題上,他都以儒家思想為本位。
吳其昌認為曹操的思想包括儒、法、道、兵、名,是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曹在運用這些思想時,根據形勢變化的不同把它們分為兩個方面。他的思想中存在著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深刻矛盾。這要從他所處的階級和歷史的局限性來解釋。(劉安之)
總之,曹操是梟雄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