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詩人在創作詩歌時,往往選擇壹些視覺語言和人物來喚起讀者的多重感官,借用繪畫中的技法,以獨特的意象組合來構造藝術畫面和審美意境。這就形成了古詩詞特有的“畫面感”。
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都有“詩畫同源”的說法。北宋張順民甚至認為“詩是無形的畫,畫是有形的詩”。古希臘的西蒙尼戴德也提出:“詩是有聲的畫,畫是無聲的詩。”可見“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早已是* * *學問。
當繪畫的直觀感受與詩歌的情感表達相結合時,讀者可以在多感官的體驗中,在時空交織的藝術情境中,感受到詩中的繪畫意味,在豐富的畫面中,感受到意象疊加產生的虛實相生的意境,在畫面的千變萬化組合中,捕捉到敏感細膩的生命感受,領悟到作者深刻的情感思考。
王維的《輞川別業寄語》、柳宗元的《漁父》、辛棄疾的《鷓鴣代賦》等,都為我們呈現了壹幅幅生動優美的自然畫卷和壹幅幅清新宜人的世界畫卷。
《我在輞川的小屋給裴迪和輞川圖的信》中的壹首詩和壹幅畫相互印證。借助寒山、勁松、非雲、秋水、夕陽、孤煙,秋日黃昏的輞川田園風光,凸顯了古今兩組隱士的生活模式。
柳宗元的《漁父》寫的是壹個經常因貶謫而憂心忡忡的作者。在藝術情境上,他領略了壹個在山川、懸崖、流水、湘竹之間自由來去的漁夫的生活狀態,表現了作者從沈重的抑郁中解脫出來,追求灑脫生活的熱切願望。
《壹代鷓鴣天賦》摒棄了病魔,描繪了桑葉初綻,綠蠶初孵,牛犢悠然吃草,烏鴉在夕陽林中飛翔,酒旗在村頭迎風飄揚,薺菜花在溪邊盛開的田園美景,雖然南宋政府的無能讓詩人們感到悲哀。
但詞人對南宋的小政權還是有信心的,對勞動人民的農耕桑園有無限的欣賞。這三首詩都以描繪畫面為主,描繪了人在不同情境下的生活畫面、生活情趣、人生選擇、人生理想,都在畫面間的構圖組合中傳達了作者獨特的感受和思想,給讀者以藝術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