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蔡赟南部苗族家庭音樂散文

蔡赟南部苗族家庭音樂散文

硯山是雲南省東南部的壹個邊境小縣,居住著彜族、壯族、苗族和回族等少數民族。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最大的苗族聚集地響水龍位於硯山縣。俗話說,苗人占山頂,壯人占頭。在政府的支持下,這些過去分散在山頭的苗族同胞從青海黑青、水沖沖等地搬了下來,住進了響水龍這個統壹街道規劃、統壹房屋的新苗寨。每周二,響水龍是壹個熱鬧的市場,周圍村莊的村民在這裏買賣貨物。每年初二到初八,響水龍是苗家舉行“采花山”活動的舞臺。

“花山”,又稱“花山節”,是苗族最隆重的節日。“采花山”是漢語的稱謂,苗語變成“公道”。公道的確切意思是“哀在山野”。“公道”這個節日其實來源於苗族同胞對蚩尤的紀念。傳說苗族的祖先生活在黃河中下遊,那裏土地肥沃,牛羊成群。殘暴的黃帝想占領苗族的地盤,於是出兵攻打苗族。王渺、孟子有、蚩尤帶領他的九個兒子、八個姑娘、苗族人去攻打黃帝。最終寡不敵眾,王渺的孩子戰死沙場,苗族祖先不得不遷徙到南方。孟子遊在臘月十六設立花桿,正月初二舉行祭祀儀式,紀念戰死的兒女和同胞。這個節日代代相傳。傳統的“采花山”是用來祭祀的,而現在的“采花山”是苗族乃至各族人民春節歡聚娛樂的節日。每年初二至初八,響水龍依次舉行山歌、蘆笙表演、爬桿、打陀螺、鬥雞、鬥牛等比賽。

記得前年正月初二,我們躺在響水龍平臺下的山坡上,靜靜地聽著歌詠比賽。我們下面是厚厚的松葉,陽光透過松樹的縫隙溫暖地照射進來。參加二重唱決賽的兩位歌手正在進行比賽,山歌隨著高音喇叭向四面八方傳播。收音機裏,兩人開始壹問壹答,漸漸地男歌手回答的速度慢了下來。最後,當女歌手連續唱了三首歌,男歌手唱不出歌詞作為回應時,比賽結束。主持人宣布比賽結果後,掌聲或大或小。如果有的話,那是從對面的舞臺和周圍的山上傳來的。

正月初六,是響水龍舉行登華山活動的第五天。今天的活動是鬥牛,所以我們開車去了響水龍。離響水龍還有幾百米,路兩邊都停著車,我們只好下車步行。壹下車,只見身著節日盛裝的彜族、苗族、壯族人民扶老攜幼,成雙成對地從四面八方趕來,或乘車,或步行。天空晴朗,陽光明媚。路的兩邊,依稀可以看到散落在山腳下的桃樹上散落的花瓣,但那淡淡的粉色無疑預示著春天的來臨。停在公路兩旁的汽車在明媚的春光中熠熠生輝,映出各種民族服飾,世界流光溢彩。

遠遠望去,只見比賽場地座無虛席。坐在樹上的孩子,站在石頭上的男人,站在樹下的女人,都伸長了脖子,把目光投向會場中央。小廣播裏,村長叫牛主們抽簽,牛主們三三兩兩地去抽簽,準備比賽。過了壹會兒,第壹場比賽的兩頭牛被主人拉到了場地中央,主人壹松開牛繩,比賽就開始了。只見左邊的牛朝著右邊的牛撲去,右邊的牛頭也不回的跑了。全場哄堂大笑,壹場期待已久的比賽就這樣結束了。停在松林裏等待比賽的奶牛在陽光下反射出圓圓的光輝。女兒說:“媽媽,他們的身體真幹凈!”"壹位苗族婦女聽到女兒的話,連忙說:"哦,人們要先給牛洗澡,然後再把它拉到比賽現場,把它的毛梳理整齊,平時還要小心餵養它。"

雲南是歷史上少數民族雜居的蠻夷之地。在舊社會,苗族同胞大多采用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生活貧困,遷徙頻繁,光著腳,為吃飽飯而掙紮。今天,他們在給牛洗澡,準備拉牛去比賽,是壹種怎樣的心情?"我好奇地問:"牛的主人這麽小心翼翼地在春節拉野味?”旁邊的壹個壯族婦女搶著回答,“沒有,他們平時開心的時候就在壹起打鬧玩耍。“第三天我只在昂達呆了壹天。今年來這裏參加比賽,壹等獎1200元。現在的國家政策真的很好。”是的,在傳統觀念裏,牛只是幫助農民背對黃土耕田的工具。但是現在呢?當他們閑暇時,拉牛取樂,他們和自己的牛是什麽狀態?

當人們在等待的時候,另壹場比賽開始了。左邊的黑牛看起來很壯,右邊的黃牛卻精神十足。黑花牛沖了過來,黃牛巧妙的躲開,然後找準時機和黑花牛湊在壹起,都鼓足了勁不肯讓路。隨著比賽越來越激烈,觀眾們高呼“加油,加油”。看到牛往哪邊退了,旁邊拿著鞭子的組織者把它趕回了比賽場地。記得幾年前,我也來過這裏看鬥牛。比賽場地在壹個山溝裏,觀眾都或蹲或站在旁邊的山坡上。戰敗的牛沖到山坡上,觀眾驚慌大笑,背著孩子,拉著老人逃到另壹個山坡上,蹲下來繼續觀看。這樣的場景每天都要上演很多次。如今,這樣的場景已經成為回憶。幾場比賽下來,黑牛氣喘籲籲,輸了。觀眾們壹度緊張的神經再次放松,焦急地等待著下壹場比賽的到來。

看著這些鬥牛,我不禁想起去年夏天,我們去壹個苗族同事家摘杏子吃狗肉。在山路上,我遇到了壹個趕牛車的苗族人。他自豪地告訴我們他的牛是如何在春節“花山”比賽中獲得冠軍的。這壹年,他家的牛又去哪裏打仗了?

如今的響水龍不僅是鬥牛場,更是各族人民表演的舞臺。苗族裙、色彩鮮艷的彜族腰、裝飾精美、造型奇特的壯族頭飾,在這裏相得益彰。苗族的蘆笙舞、彜族的弦子舞、壯族的巾舞,隨時隨地在門口、屋檐下、路邊蹦起來。

近年來,燕山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精神生活日益豐富。各村寨都建立了文藝隊,來自苗山的蘆笙聲,彜族村舍裏演奏的黑仔聲,都在演奏著古老而和諧的民族歌曲。苗族的“采花山”,壯族的“三月三”,彜族的“火把節”,讓硯山這個邊境小縣城壹年四季都充滿了節日的氣氛,閃耀著迷人的民族風情。